激光分支纸

易车讯,2021 6月11日,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合肥洲际酒店开启了第二天的议程。下午在A馆举行了主题为“激光雷达的进展和最新机遇”的会议。课题聚焦自动驾驶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光雷达,汇聚了国内五家优秀的激光雷达头部企业。话题深入探讨了激光雷达登船元年、技术路径的选择、行业目前最大的挑战、华为、DJI等巨头的加入对行业格局的影响、人才的争夺等问题。

客人包括:

何塞科技CEO:李一帆

速腾聚创联合创始人兼CEO邱春潮

良道智能CEO:剧学明

土豆通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包

万基科技董事长:翟军

一、沃赛科技

何塞科技是全球领先的3D传感器(激光雷达)制造商。2014成立于上海,致力于研发基于激光的机器人传感技术。依托近500人的团队,打造了一系列创新的传感器解决方案,兼顾了行业顶尖的产品性能、量产设计和卓越的可靠性。

二、速腾聚创

RoboSense是一家智能激光雷达传感器系统技术企业。RoboSense通过激光雷达硬件、AI算法、芯片三大核心技术的闭环,为市场提供具有信息理解能力的智能激光雷达系统。RoboSense成立于2014,总部位于深圳,在北京、上海、苏州、斯图加特、硅谷设有分公司。RoboSense在全球拥有500多名员工。

三。创新图大同

图达通Innovusion是一家图像级远程激光雷达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全球领先的300线激光雷达高科技企业,总部位于美国硅谷,产品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城市轨道交通、智能高速、高精地图等多个领域。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主机厂测试了lidar产品,计划作为L3及以上智能驾驶车辆的平台标准产品。此外,蔚来汽车宣布,在明年一季度发布的量产车ET7上,途达通的激光雷达被选为标准激光雷达产品。

第四,光明路智能

北京良道智能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09月017。该公司的目标是让每辆汽车都可以使用激光雷达。与其他四家公司有很大不同的是,公司不做自己的硬件,采取的策略是与各个硬件厂商合作,进行不同的技术路线。

万基科技的翟军说,今年是2021,三年后是2024年。随着车路协调的发展,自动驾驶也应该在2024-2025年。随着技术的成熟,包括激光雷达技术,整个计算能力的成熟,整个系统的成熟,主机厂的成熟,应该是在2025年。这是我个人的估计。

随后,包对屠达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定义激光雷达元年,其实2017年法雷奥的第一款车型已经上到奥迪了。我们为第一年定义了几个指标。第一,激光雷达有用,可以用;第二,有足够多的汽车工厂使用激光雷达。我觉得应该是明年,2022年。

有几个特点。首先,在座的一些朋友和我们有一些计划,不管公开与否。我们清楚的看到,明年大概有5-10个型号会上激光雷达,少数可能是几百或者几千,大量可能是几万,而且不仅仅是中国。

然后速腾聚创的邱春潮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就我们自己的企业来说,今年有三个项目需要SOP,这个月有一个,真正是直接加载,面向量产的前端客户。上个月,货发出去了。整体来说,从曲线来看,明年一个客户会有几万台的需求,多了也就几万台。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会更快。我同意今年可能是第一年,明年开始爬。

最后一位发言者是沃赛科技的李一帆。李先生的观点比较保守,比较佛教化,没有指出具体时间,只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我觉得大家的理解可能有几个意思。第一个意思:第一次尝试去做最后一件事,在我看来,它没有做闭环,而是尝试了。我觉得第一批第一年可能和你说的差不多,明年量肯定最大。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很重要,因为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的是我们没有面向直接的消费者。我们实际上是一个供应商。我更关心的是激光雷达为主机厂创造了多少价值,帮助主机厂为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如果激光雷达是一个成本,你能形成这样的体验吗?也许你已经很自信了,但我还是有点不放心。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是需要行业来推动的。换句话说,2022年只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拿到这个硬件产品。你是第一次有这种体验吗?坦白说,不一定。

第一次得到这种体验后是不是很好的体验?他以后会跟他朋友说我买的这辆车装了雷达吗?这个东西至少值1万到2万。这在成本上是一个闭环。我想到了那个时候,大家都会去思考它是不是一个有效的产品。我觉得作为一个行业,我觉得只有当体验变成真正的体验之后,大家才会真正去衡量,然后再讨论是不是第一年。我会认为它更有价值。

各个企业对第一年的评选看法不一。最早的认为今年是元年,最晚的认为2025年是元年。还有人认为第一年是产品被用户满意后再讨论,形成闭环。总之,虽然如何选择第一年没有定数,但你会坚定自己对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感知硬件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技术路线。众所周知的电动车或电池,从2009年推广至今这么多年,经历了各种路线之争,现在更是层出不穷。激光雷达相对较新。同样,激光雷达也有不同的技术路线,可以简单分为机械式、混合固态和纯固态方案。

这三种类型各有利弊。比如机械发展最成熟,扫描速度可以360度。但由于体积大,很难量产车,成本也是个大问题。混合固态呢子成本低,适合量产,但是视野有限,360度都不行。纯固态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OPA光学相控阵和Flash两条技术路线,但也要等待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才能实现量产。

这一次,科技的李先生首先阐述。

我们有一个内在的隐喻。我们内部讨论的时候会觉得我们说的技术路线其实都是扫描路线。我们只讨论如何改变光线方向的扫描部分的技术路线,其余的实际上没有讨论。

第一个就是这些技术路线,本质上会让不同的公司越跑越远?还是我们认为有一种技术路线最终会变得更加实用、经济、可靠的可能性?那么行业会向这条路线趋同吗?我们会认为这个概率会更大,但不能说是哪一个。

假设我们认为业界会找到一个更实用的,趋同于那个技术路线,我觉得更有意思的话题是技术路线本身会不会成为壁垒或者如果这个事情明确了,可能会采取增程或者纯电,这就是终点?其实我也不知道。你可能觉得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考量,但是一旦我们搞清楚了,这个东西到底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还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不同公司背后的积累在哪里?

这些技术路线大家都能做,我们都有。相反,我们不能说哪一个会成为公司的未来。相反,我们更关心的是,激光雷达背后的本质核心其实是芯片。我们会觉得不同的光电和芯片放在激光雷达里更像是发动机放在燃油车上。我觉得你最后做几个门可以随便做,但是我们觉得芯片是,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思路。

接下来发言的是速腾聚创的邱春潮,我很赞同一帆的观点,因为这个问题我已经被问过很多次了。我相信同事们也被要求吐槽。但是这个没有答案,谁也说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很难有答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想想你什么时候针对什么应用推出一个更适合这个应用的产品?我们应该更多的考虑市场本身和它自身的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你们的发言最终落脚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芯片,一个是成本。我们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做如下总结:

第一,未来激光雷达会从机械旋转发展到混合固态,再发展到纯固态。

其次,传感算法是激光雷达传感系统的“第二核心”。

第三,预计行业整体将向“低成本”、“量产”、“固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座的五家公司都是创业公司,四家是非常年轻的创业公司,一家是稍微老一点的创业公司,激光雷达领域大部分是创业公司,也有个别巨头介入,比如华为、DJI。华为的激光雷达将组装在极狐HBT模型和长安的高端模型中;在DJI孵化的Livox Lanwo也是小鹏P5的激光雷达供应商。这样的巨头公司进入市场,资本的优势会对创业公司产生影响吗?

李一帆说:我认为资本和巨头公司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大于对硬件行业的影响。在互联网行业,很多时候钱可以决定战局,所以我会补贴你,我会砸你,我会买流量。商业中有很多东西可以直接被钱影响,甚至很多互联网公司融资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改变战局。

对于五金行业来说,有钱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客观规律。在硬件行业,大鱼吃小鱼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可能最后快鱼会吃掉慢鱼,小公司会有速度快的优势。这是可能的。我们不一定比华为快,但是作为一个小公司,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小公司,速度永远是他比大公司的优势。像我们这样的小公司很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依我看,这是我们的机会。所以李先生认为目前巨头入场不会引起恐慌,做好自己就好。

然后图大同的包先生说:

巨头进入是好事,说明它有很好的发展方向。除了一帆说的硬件和互联网的区别,还有两个特点:第一,这是一个ToB的行业,我们的客户都是ToB人。我们的客户很聪明,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像ToC行业的消费者,头脑一热就被钱冲昏了头脑。在ToB行业,客户是长期的,取决于技术的深度。光有钱是不够的,还要看真实的业绩。

第二,激光雷达行业是一个非常新的行业。新的时候,技术路线往往不清楚。如果有迷宫,那么要走的路线太多了。就算钱再多,在这个大迷宫里,思路不清晰,量也不够。

即使是巨头,我们看到这些公司,似乎也没有人能站得住脚,他们更多的是头脑清醒,技术清醒的行业领导者。基于此,我还没有看到sain mumtaz对我们公司的这些实际威胁。

接下来,速腾聚创的邱春潮表达了对巨头公司的关注。

说起华为,你紧张吗?我很紧张。很多人觉得华为可能是个大公司。它很慢,它可能很难转身,等等。其实我们只是路过几次,我觉得他挺凶的,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可能对华为有不同的定位和期待。我们可能认为华为是下一个博世,中国的博世,华为不是激光雷达公司。

对我来说,对所有人来说,我们的激光雷达用不好就会死掉,但是华为不一样。博世也做激光雷达。对他们来说,激光雷达只是一部分,但对我们来说,就是全部。当然,华为的lidar团队也会认为这是他的全部。

那么动机就不一样了。我不太了解华为Lidar团队的动机。对我们来说,我们会把生存拉到最高准则来打这场仗。

就华为而言,既然他说可以做全站技术,那么实现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我可以直接给你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这样的商机对我们来说很麻烦。但是,华为内部属于。如果你想做好,我不排除和你合作,他也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所以我觉得是比较良性的竞争。

通过本次论坛激光雷达领域大腕们的发言,让我们对这个行业和这个领域的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不管自动驾驶元年是什么时候,可以肯定的是,它就在眼前,我们一起见证。技术路线的比较要根据可靠性、成本以及不同主机厂的不同需求来决定。行业内的竞争必然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各家在决战开始前要做的就是不断丰富产品,满足需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初创科技公司正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与世界各地的智能驾驶同行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辩论。能否弯道超车,未来在中国建设我们的硅谷?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