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的提纲格式(《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比较)

中国有三部关于男女爱情的名著,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张生,到昆曲名篇《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刘胜,再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把男女之间的爱情提升到了最令人向往的“情”。小说中的所有主人公都可以因为真挚的感情而从小我升华到大我(即自己的快乐来源于二人世界中的大我),最终达到愿意为所爱的人牺牲生命的“无我”。所以这三本书才能家喻户晓,永垂不朽。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辉煌。只要有文学,就有爱情故事。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是封建社会不同阶段叛逆女性的三个典型形象,分别处于元、明、清三个不同的时代。因此,从她们身上,中国封建社会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女性生活得到了确切的反映。由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婚姻制度和社会条件不同,他们抗争的起点、深度和广度,抗争的方式和结果都不一样,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具有一定的认知意义。

崔莺莺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最早的追求爱情和幸福、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典型贵族女孩。崔莺莺的母亲在丈夫死后,为了挽救湘府的厄运,维护家族利益,坚持将女儿嫁给郑尚书的儿子,通过婚姻巩固和加强崔富的权力。然而,崔莺莺却违背母亲的命令,对才貌双全的张生一见钟情,结合私情,反叛封建礼教,跨越了厅堂贵族与普通服饰贵族的严格界限。

从元初到《西厢记》产生的明末,三百年过去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更加严厉。杜丽娘的情况比崔莺莺更加尴尬。在太守府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去过。因此,杜丽娘争取个性和自由的斗争更加艰巨。为爱而死,为爱而复活。对杜丽娘来说,她的死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爱情在她身上不仅可以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甚至可以超越生与死的界限。通过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和幸福而“做梦去死”和“要死要活”的浪漫故事,曲折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突出了人性与理学、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概括了那个时代女性争取自由和幸福的艰辛。

崔莺莺和杜丽娘,经过曲折的斗争,终于在秦晋与合适的人结婚了。俗话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封建礼教牢牢统治人们思想的封建社会,爱情的胜利本身就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而处于即将崩溃的封建社会末期的林黛玉,却以爱情悲剧收场。这个悲剧绝不是林黛玉个人的悲剧,本质上反映了当时最初的民主思想与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人生道路的尖锐矛盾。林黛玉是封建社会女性苦难的总结,也是新女性的萌芽。出生于“名门望族”、生活在贾府的林黛玉,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伦理规则,反对封建统治阶级赋予他们的人生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她与宝玉的爱情不同于崔莺莺的“一见钟情”和杜丽娘的“美梦成真”。而是基于* * * *一贯反封建的叛逆性格而产生的“志同道合”,与以往作品中所描述的“美貌与才华”的爱情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比如洞房花烛,做状元,订单结婚,夫妻贵。宝黛的爱情有更鲜明的叛逆性。所以这种爱情越发展,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就越尖锐。可是,柔弱无助的林黛玉,并没有打破现有的枷锁,又如何能在污浊肮脏的土地上新芽开出鲜艳的花朵呢?始终不愿向封建势力妥协的林黛玉,最终以泣血焚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最后反抗。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不仅因为封建社会的造反派而一脉相承,而且在青春萌发和理想觉醒之初就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后者都受到前者的启发和影响。《牡丹亭》中的被《西厢记》中崔章的“窃期前有密约,后成金”所感动,而后梦寐以求。《红楼梦》中林黛玉更是“西厢记妙语传情,牡丹亭彩歌警心”。她高度评价《西厢记》中的词“且香满词”。听到《牡丹亭》出园,她从“驻足聆听”到“点头叹息”,再到“摇头晃脑”“喜欢”

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再到林黛玉,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元朝到明清五百年间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以及追求解放、大胆反抗叛逆女性的发展规律,成为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

好的,请采纳。。。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