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无疑给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我也发现,如果教师只苦思教改的新途径,而忽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动投入和配合,那么课堂仍然是一个机械的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实际上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时候,学生只能充当“看客”和“听众”,是被动的接受者。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积极思维的王国。”从这个角度来说,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现在我就如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一些简单的看法。

首先,明确了历史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形式思维逐渐发展并趋于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理解历史表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提取历史事实的本质属性。他反映的是历史事实的相对静止,以及不同历史事实之间的明确界限。这是一种低级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秦末农民战争是怎么爆发的?你是如何推翻秦国的统治的?他在历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立统一在历史事实本质联系中的反映。既反映了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反映了历史事实的相对静止,也反映了它们的绝对运动。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比如一些高中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美文天祥反元的精神?为什么五四以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性质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分析和理解这些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随着再生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也逐渐开始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思维活动可以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提出和解决的问题,都是再生思维的表现。

但随着中学生再生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也逐渐开始发展。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指学生在历史领域提出新的观点和结论,而是指他们能够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用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的历史事件进行创造性思考,这是相对而言的。几年前,上海的一些中学生在短小精悍的学习历史的短文中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主题广泛。有的同学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一位学生在《从隋代唐兴之死看人才》一文中,解释了杨迪皇帝是如何不允许有才能有知识的人受到谄媚小人的青睐的。唐太宗是如何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的?最后,他得出结论:“从隋朝的迅速灭亡和唐朝的兴盛来看,人才是多么重要的救亡图存啊!”他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朝唐兴的灭亡,不局限于教科书,表现出负责任的探索精神。他不是从老师和课本上得来的,而是自己的想法,突破了作为一个中学生知识水平的界限和课本提供的知识范围。

其次,要善于利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挖掘教材深度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研究教材、优化教学方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挖掘教材所提供的精华和精髓,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并列和历史发展规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前提。我说的是“907年,朱温废唐帝,唐朝灭亡。”这一历史事实,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问题是:唐初政治清明,生产发达,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历史上为什么叫它?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了怎样的危机?这场危机的原因是什么?上述危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个历史研究给了我们什么?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加强了学生对唐代“盛-弱-衰-灭”历史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2.用图表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

有相当多的插图(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可以克服学生因记忆历史人名、地名、年代、时代、事件等枯燥、非智力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可读性和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图表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使用课本地图加深理解。如“鸦片战争”一节有八幅插图,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了解史实:哪些插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力量和决心?哪些插图反映了英国侵略的本质?有哪些插图可以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生动而深刻,运用得当,效果显著。二是根据需要制作一些地图,创造新的意境,加深理解,增强直觉。比如通商口岸,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通商口岸的条约有五个,分别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中英北京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5年的《中其中,开放城市20个。那么如何记忆和理解呢?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坐标”图示法,形象直观地反映了通商口岸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从东南沿海长江向内陆的延伸趋势。自制地图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效果更好。

3.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历史知识的完整性是通过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来体现的。因此,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符合教学要求的科学的、层次分明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凡尔赛体系这种综合性的历史概念,必须通过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来整体阐述,才能全面把握。一、体系结构:《凡尔赛条约》与协约国与战败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签订的和平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第二,制度的作用是建立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第一,它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局势;其次,它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第三,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第三,维护体系的国际组织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制度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了很多矛盾。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战利品分配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基础知识,而且强化了知识结构的效果。

历史知识的学习整体上是系统的、有组织的、有重点的,既便于知识存储,又便于知识提取,可以有效保证历史学习的质量,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总结历史知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概括、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有利于能力训练的实施。

4.培养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要学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中学历史教材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理论上说,两国革命本质上是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革命后两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说明革命后建立的新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仅仅知道和掌握这些观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综合分析历史因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有人说:“如果当时没有魏氏之变,没有全军北伐,太平天国的革命早就成功了。如果光绪皇帝是实权皇帝,戊戌变法就成功了。如果袁世凯英年早逝,辛亥革命前后的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只看到了历史的偶然性而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抓住本质。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只有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农民阶级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把历史和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第三,再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除了我们平时的教学方法之外,可以采用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渠道;还能让课堂教学轻松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文史结合

将语文教学法引入历史课堂是完全可行的。自古以来,文学与历史是相通的,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少数是实物形式)来记录的。因此,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文学的方法也必须借鉴。从贾谊的《过秦论》中,我们知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以及《红楼梦》对清朝腐败史的重大意义。历史和语文课* * *太多了。将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引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名,画段落,分层次,概括大意,写提纲、要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根据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事、或议论、或描写、或抒情,再现历史往事,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历史原因和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和历史文物,运用议论和说明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逻辑有力。

2.对抗讨论法

长期以来,如何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很多老师布置了冷冰冰的课堂讨论场景,导致讨论失败或收效甚微。受电视上播出的大学生辩论赛节目引起的轰炸效应的启发,我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很受学生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赞成和反对两组,让每个人根据题目的意思写一篇小论文或辩论稿给我看。看完说明,我把稿子发回给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观点。正反双方各提名四名代表在班上辩论。程序如下:各抒己见→自由辩论→总结。最后,老师判断并详细分析双方辩论的得失。在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的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正面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负面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面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负面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的特点,适合学生。为了反驳对方,他们看了很多书。讨论现场非常热烈有趣。往往时候到了,很多人还是有话要说。

3.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系列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条线索就像是网络的轮廓。大纲一抬,基础知识就一扫而光了。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这些元素可以演变成历史的基本线索,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和这些基本线索串联起来,就像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列出重大事件的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照一定的地点、地域或国家进行历史教学;以人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正面或负面)往往贯穿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几乎与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名字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把原因、过程、结果解释清楚,就可以知道每一个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可见,在历史教学中,把握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的教学思路一定是非常清晰、有序的,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路组织教学。

4.点面相交法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横联系的交叉点,也就是坐标。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抓住某个知识点,谈今谈古,或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在谈到世界历史的某一段时,我问“此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谈当前的中东和谈,先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和近代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并介绍一些书目供学生借阅。这种交叉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会跑题,在历史课上走得太远。其实并不是。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其次,学生更关注实际问题,但也有困惑。如果我们从这门学科的实际出发,能够令人信服地解释这些问题,并利用课堂来教育学生,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相交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因此,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圈有句老话“给学生半桶水,就得有一桶水。”所以老师平时知识的积累很重要。可见,一个老师要教书,必须先学。作为老师,应该教老,学老,教与学相得益彰永远是一个道理。

5、阅读练习法

历史课的阅读方法一定不能小看。重点段落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朗读,创造机会让学生轮流回答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多给那些害羞或者成绩不好的同学机会,及时肯定他们的答案。一方面可以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还是预先设计的练习题,都要留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回答,然后老师再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考结果尽可能肯定,没有必要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你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就一定要表扬。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想花时间去透彻理解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所以要追求有理有据的话。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经常欣赏和鼓励学生的热情回答。比如在回答“为什么公元前221年很重要?”,元老院声明:因为这一年结束了王子之间的长期不和,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学生们说:“因为今年战争结束了,天下太平,人民欢欣鼓舞。”我觉得意思差不多,所以肯定。再比如,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意是把儒教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学派都被排斥在外。学生们解释说:“封建社会只尊儒术,排斥其他学派。”从字面上或字面上看,都可以说太多了,所以还是需要表扬。

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得到肯定时,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的口头交流也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课堂上就会经常出现温馨活泼的场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简而言之,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鲁塔克说过:“心灵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炬。”只有让学生更愿意走进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

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能真正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