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请帮忙。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

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集中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项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和谐发展,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和自身发展实现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维护人民权益,走* * *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必须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战略思维,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来自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风险和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工作和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时代条件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热情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是对全党的庄严号召,也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大要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配合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为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辅助资料。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

1.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他不仅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 * *生产者经过反复探索,总结成败经验,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了全国胜利。革命胜利后,他们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并为实践所证明。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生产者在总结中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不懈探索和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发扬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拓展理论视野,不断进行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型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社会;提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他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科学总结和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 * *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是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和立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但是,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是我国最大的现实。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程度,都是世界罕见的。要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思想、决策、办事不脱离实际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基础。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关键期和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兼顾各方利益的难度加大;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落后的状况没有改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到实处。同时,民主法制建设和扩大人民民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没有完全满足,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态、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独霸的压力长期存在,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增多,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不仅通过艰苦奋斗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而且通过艰苦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正确判断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把总结历史经验和总结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回顾和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强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要把经济基础改革与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些“十个结合”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党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统筹国内外大局,如何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真谛。强调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改革发展的保证。它是我们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集中总结,也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和坚持运用中国发展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文化交流空前扩大,国际安全合作日益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迅速上升,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稳定。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极和多极的斗争依然尖锐,各种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组合,国际战略竞争更加激烈,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猖獗,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能源资源压力加大,经济发展潜在风险增加,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和严重传染病危害加大。* *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包容、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把握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新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加。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在战略上更加重视中国,与中国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国际环境中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因素在增加。这将有助于中国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快自身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受到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占主导地位。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西化、分化的战略计划。贸易摩擦不断,资源争夺加剧,环境问题突出,文化交流交往频繁,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仍将面临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环境,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加。我们必须在世界大局中思考中国的发展,不断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不断提高抓住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速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知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些国家在发展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国家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些国家由于经济结构不平衡、社会发展滞后,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一些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处理好财富增加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导致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一些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实行多党制和私有化,经济上依赖西方跨国公司。政党争斗不断,政局长期动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倒退。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的发展,是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既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又要肩负增加社会财富、让人民享受发展成果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还面临促进经济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吸收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

4.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坚持和发展,进一步深化了他对治党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未来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必须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协调适应,人类依赖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观点,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构成了思想内涵丰富、内在逻辑严密的系统科学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