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柳树散文

家庭的社会地位

北朝时,刘是有名的士族,与薛、裴并称“河东三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说:“刘民族的划分在北方更高。是以石填之,天下重矣。”柳宗元的八祖到六祖都是朝廷官员,第五祖是四州刺史。进入唐朝后,刘氏家族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仅在统治时期,就有23个刘氏家族成员同时居住在关上蜀中。但在永辉时期,刘氏家族屡遭武则天迫害。到柳宗元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已经衰落,柳宗元的曾祖父和祖父也只是县令之类的小官。他的父亲柳镇在玄宗天宝末年做太常大夫,安史之乱后继续做官,官阶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亲陆,生于著名的陆氏,但家道已衰。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柳宗元最小。他的两个女儿,山东的崔氏和河东的史培,都是没落的旧贵族。

柳宗元感慨地说,到了他这一代,刘已经“五六月以来白读书了”。安史之乱对刘氏家族造成了又一次巨大的冲击。战争期间,柳镇把他的母亲送到吴王避难,她和她的家人逃到了无棣。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连工资都没有。柳宗元的母亲为了养活孩子,经常让自己挨饿。

柳宗元的家世,让他一直向往祖上的“德”和“成”。他常常以骄傲的口吻叙述祖先的地位和荣耀,表现出复兴《我的宗族》的强烈愿望和对功名的追求。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短暂的和平存在了20年,但唐朝早已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走向衰落。唐朝的各种社会矛盾迅速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权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四岁时,父亲南下,母亲吕氏领他住在京西庄园。卢氏信佛,聪慧贤惠,学识渊博,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她教年轻的柳宗元背诵十四首古诗。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让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卢氏勤于持家,勤于教育子女。早年逃亡南方,他宁愿饿死自己,也要养活亲人。后来柳宗元得罪贬谪官员,母亲晚年毫无怨言地跟着儿子到了南皇。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诸多美德。母亲的好性格从小就影响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之后柳宗元随父出差,足迹遍及从南方长沙到北方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让柳宗元直接接触了社会,增长了见识。从此开始参加社交活动,广交朋友,被人们看重为才子少年【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自贞元初始有少年怪名。”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宗元在长安度过了童年。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动荡,我都有所耳闻和感受。他九岁那年,也就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安史之乱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了。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李死于成德镇,其子李在河北其他两镇和我山南东路使臣梁崇义的支持下,后续出击,企图在藩镇建立世袭传统。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于是四镇联合起来反抗朝廷。建国四年后,柳宗元为躲避战乱,来到父亲在夏口(今湖北武昌)的办公室。然而,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据点,它成为李希烈叛军和官军激烈竞争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此时也经历了藩镇割据战争。

除了母亲之外,父亲柳镇的性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有更直接的影响。刘真精通儒家经典。“得诗之群,书之政,易经之直、方、宏,春秋之刑劝,植于内,写于外,悬于一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信奉传统儒学,但并不是迂腐呆板的儒生。他长期在府县工作,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养成了积极的处世态度和正直的品德。他还擅长诗歌和散文,曾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益合唱。李益非常钦佩他。父亲和母亲给了柳宗元儒释道的双重影响,为他后来的“儒佛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做官

贞元九年(793)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与此同时,他的好友刘禹锡也考中进士。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被任命为省校书记,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他在长安娶了杨平的女儿。两年后,他学了很多字,改成了集贤殿书院的正字法,让他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他开始接触朝臣和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关心和参与政治。在集贤殿书院元年,他写下了《郭毅也斯羊城爱情碑》,赞扬了在重大政治事务上勇于坚持己见的羊城大夫。第二年写《论辩侵伐》,表明了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柳宗元调任蓝田卫,两年后调回长安,任时宇李星监军。当时他31岁,与韩愈为官。虽然他的级别很低,但他的权威不亚于时宇。从此,他与官场上层人物交了更多的朋友,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也逐渐萌发了改革的欲望。

王和王来的永贞革新仅仅失败了半年,却是一场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采取的措施打击了当时藩镇地区的专制宦官和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发展。柳宗元和他的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他们被称为“二王刘浏”。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与宦官、贵族家庭、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创新和奋斗精神非常可贵。

永州

随着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浏”等维新派随即被贬。八月宪宗即位,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市)司马。这次七人同时被贬为司马,所以史称此事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位于湖南和广东的交界处。那时候很孤独,是个很可怕的地方,人很少。柳宗元随67岁的母亲、堂弟柳宗智、堂弟陆尊前往永州。他们到了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个和尚的帮助下,他们在龙兴寺寄宿。因为生活艰苦,他到永州还没半年,母亲卢氏就去世了。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仍不肯放他走。流言蜚语,人身攻击,把他变成了一个“奇人”,若干年后,他还在不停地骂人。由此可见保守派对他的厌恶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伤心、愤怒、沮丧、痛苦。再加上几场无情的大火,他的健康严重受损,甚至到了走路时膝盖发抖的程度,但一坐下就瘫痪了。柳宗元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因为他在贬谪生涯中遭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而动摇。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排斥一切,但无非如此。”

永州失陷10年,是柳宗元一生的重大转折。他在北京的时候,直接从事创新活动。到了永州后,他的斗争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在永州的十年,是他继续奋斗的十年。他广泛研究了从古至今哲学、政治、历史和文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撰写了文章和书籍。他的《封建》、《非官话》、《天对》、《六矛盾》等大部分名著都是在永州完成的。

柳州

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刘禹锡被召回北京。但是没有被重用。由于对吴等人的仇恨,二月到长安,三月宣布降级。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今广西柳州),刘禹锡为亳州刺史。虽然从司马升到了刺史,但被贬的地方远比以前僻静艰苦。柳宗元认为博州比柳州更难,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要照顾,于是几次上书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交换。后来由于有人帮忙,刘禹锡改去了连州,柳宗元去了柳州。

柳州比永州离首都长安更远,更加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与中原大相径庭。柳宗元刚来这里的时候,语言不通,一切都不舒服,但他还是决心利用秘书处有限的力量,继续在这个地方推行改革,为当地人民做点好事。

在柳州,柳宗元决心废除“时不时向男女拿钱作赎金,孩子如是,就不做奴婢”的残酷习惯,制定了一套释放婢女的办法,规定做了奴仆的可以按时间计算工资,还清债务后恢复人身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措受到了穷人的欢迎,后来被推广到柳州以外的县。鉴于当地民众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禁江湖巫医骗钱害人;组织发展文教事业,兴办学校,普及医药,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几口井,解决了饮水问题。柳州有许多荒地,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动力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了三万根竹竿,上百床蔬菜。他也重视植树,亲自参加植树活动。

柳宗元四年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了一些改革,使一方受益,实际上在某些地区推行了王变法。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的艰辛,精神的折磨,让柳宗元的身体越来越差,还没老就真的老了。他的好朋友吴武灵多次跑到执政大臣裴度的家门口,想把他从柳州救回北京。裴度、柳宗元是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有尊称而被特赦。经过裴度说情,宪宗同意罢免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在圣旨到达柳州之前,柳宗元带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世,享年47岁。去世前,柳宗元写信给他的好友刘禹锡,并把手稿留给了他。后来刘禹锡编了《柳宗元集》。

右图为广西柳州的留侯寺。

一贯木

柳宗元于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卒于柳州。次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袁奇峰(今陕西Xi)。《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为古州所治,虽复,仍封土地。”这个土现在是柳宗元的衣服墓。原来的毛墓是在清代重建的。墓碑题为“唐高宗柳宗元之墓”,并有对联“文能能长命百岁,造福人民”。这座坟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了。1974修复,郭沫若题写碑文:“唐代柳宗元墓”。(如右图所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留侯寺)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可参考韩愈《刘子厚墓志》、《唐书新旧列传》、《文安里刘先生年谱》(载《刘竹姬列传》五百篇,不包括《月牙堂丛书》)。现代著作,石《柳宗元年谱》(武汉大学学报,第1期,1957,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第3期,1974)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著作,张的《柳》是一部以翔实的材料为基础的关于柳宗元著作的大讨论,但它强调的是柳抑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