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礼仪”的美文

人是礼仪的主体,所以礼仪首先要从个人礼仪开始。个人礼仪主要包括仪态、仪容、服饰等礼仪要求。个人形体美礼仪,仪态礼仪修养,服装装饰艺术,礼仪插花。

礼仪,注重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友谊的标志,也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你做的是你说的是你感觉的”。如果个人礼仪不是建立在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建立在个人品格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势必适得其反。因为它不能在本质上对他人表示尊重和友好,不能真正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友谊,融洽关系,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一个人只有心中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会有浪漫优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文化、有教养、有见识的人,才懂得讲道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照社会公德办事,才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为自己创造文明的治理和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成为明辨是非。

对个人而言,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对国家来说,个人礼仪属于一种社会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是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象征,是治国安民的经典。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历来崇尚礼仪,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历代君主和圣贤也把礼仪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一切以礼治国,以礼教人。事实证明,个人礼仪对净化和美化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是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道德力量,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文明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摒弃陋习,最终使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礼仪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人们已经知道,良好的个人礼仪和规范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教育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从文明的行为规范到成为个人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转变,需要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动力、教育动力和环境诉求。

个人原动力又称个人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行为和思想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尚的基本前提。人作为社会人,只有勇于战胜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行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制外来的粗鲁行为。同时也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让个人礼仪深入人心,真正成为良好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动力和自律精神。

以后我会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个人礼仪;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

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制。但是因为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所以每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组成的。因此,个人的行为将直接影响任何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有序文明发展。

第二,立足于自身修养。

个人礼仪不是个人行为的简单表现,而是个人道德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和文化素养。没有内在的修养,就不可能自觉遵守并自觉执行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只有“内诚”才能“外行”,所以个人礼仪必须建立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

第三,尊重是原则。

在社交活动中,注重个人礼仪,自觉按照个人礼仪的各项规定行事,必须遵循尊重他人的原则。“尊重他人,人们会永远尊重他们”。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可以避免或缓解个人或群体之间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第四,以美为目标。

遵循个人礼仪和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事,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充分展现自己好看的风采。个人礼仪教人认清美丑,帮助人明辨是非,引导人走向文明。可以让个人形象完美,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所以人们说个人礼仪以“美”为目的。

第五,以长远为策。

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带来美,给社会带来文明,但这一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它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在掌握个人礼仪规范方面,一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