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我对幸福的看法
大学生幸福观的培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消除导致幸福观混乱危机的社会消极现象;二是让人回归正确的幸福观。这里所说的“回归正确的幸福观”,既包括回归原来的幸福观(前提是原来的幸福观仍然合理),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观(前提是比原来的道德信仰更加合理)。在这双重意义上,大学生幸福观的培养是复杂而艰巨的。大学生幸福观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世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至少这几个方面要做好。1.建立道德奉献和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从大学生幸福观危机的根源分析可以看出,建立道德奉献和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如果一个社会一直处于与个人利益的对立和冲突状态,并且总是要求个人为之做出牺牲,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的合法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个社会称为“假集体”。现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痛中,阵痛中的幸福危机的重要根源是善恶因果关系的中断和紊乱。善恶因果律的中断导致伦理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现代中国伦理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在道德上重建善恶因果律,从而确立新的正确幸福观的理性基础。2.确立幸福观培养在高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幸福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爱护和给予人性的基础上的。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学校的任务不仅是给予学生从事劳动和满足社会活动要求的必要知识,而且是给予每个人个人精神生活的快乐。”树立健康的幸福观,获得幸福的感受,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理念的重要举措,也能真正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因为每个人都只是在追求自己的与自己* * *利益不一致的特殊利益(共同的东西一般是一种虚幻的* * *同构形式),所以他们认为这种* * *利益是异己的,是独立于他们的,也就是说,它仍然是特殊的、唯一的。”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大学生接受维持这种幸福的理想,应该是以个人幸福的满足为前提的。高校德育归根到底是以人的幸福为中心的。“我们不讲多劳多得,不讲究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群众不行,一时不行,长久不行。”革命精神非常珍贵。没有它,就不会有革命行动,但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3.高校德育要实现从强调幸福观知识到在现实中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幸福观的转变。每一种幸福观都代表一种道德价值体系,它为人们提供了关于生活行为的善恶的最高标准,是人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和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统一了人们关于道德的零散信念和价值观。形成有序的道德价值体系,成为规范一个人一切生活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为人生指明了目标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领域,幸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而“人的实践是主体对象化和客体对象化的双向活动...因此,任何幸福都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都离不开追求幸福所指向的对象的刺激或满足”。幸福作为一种伦理美德,也是“一种后天获得的人类品质”。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认为,人的伦理美德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后天习惯性的行为实践,我们必须“进行现实的活动来获得这些美德。“我们”做正义的事是为了正义,节制是为了节制,勇敢是为了勇敢。“我们要以科学的幸福观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幸福生活方式的培养,使高校德育充满新的活力。希望能帮到你。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