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两篇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是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缺陷的集中体现。

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席卷全球。它的速度和破坏力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料。金融危机的原因,理论界和各国政府都有过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源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解决公共住房问题是美国政府的重要目标。比如“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直接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近年来,随着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和加速的资产证券化,各种贷款机构追求高回报,利用所谓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向还款能力差、信用状况差的人扩大抵押贷款,成为危机的温床。第二,金融创新的规模和速度与过度相信市场监管作用的监管理念之间存在失衡。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杠杆的过度使用以及评级体系中缺乏公正客观的价值标准导致了这场危机。第三,美国的货币政策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从2001到1,美国开始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美国社会提供了大量廉价资金,同时伴随着减税、补贴等措施,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随后的加息周期戳破了这个泡沫。第四,过度负债消费的模式是这场危机的深层根源。长期以来,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一直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度的债务消费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并不具备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考虑到美国国内储蓄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从1984到10.08%到1995到4.6%,再到2004年到2007年的1.8%和-0。2007年,美国居民、企业和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占GDP的229.74%,其中居民债务比例为100.30%。因此,当资产价格泡沫破裂时,巨额债务浮出水面,并最终导致偿付能力危机。

回过头来看,靠消费和债务支撑的美国经济模式由来已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愈演愈烈,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如果结合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这种现象就不难理解了。今天的美元本位制和金本位制(203,-1.79,-0.88%)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可以通过印钞票进行对外支付,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相应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在通过出口促进经济的同时,换取美国国家信用支持的大量美元,然后用这些资金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形成了以贸易(实物)-金融(资本)为链条的全球循环。

坦率地说,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严重弊端:首先,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美国几乎可以毫无节制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但由于“浮动”汇率,其偿还得不到保障。其次,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平等参与和决策权,仍然是基于少数发达国家利益的制度安排。美国在利用货币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的同时,借助金融创新将风险分散到全球,让世界为美国的危机买单,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接受。最后,监管机制的局限性。IMF作为世界央行,资本和权限不足,投票权和结构设计不合理,赋予了美国否决权。作为一个整体,欧洲不仅拥有比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成员更多的投票权,而且实际上拥有否决权。这使得IMF无法通过任何不利于美欧利益的决议。而且也使得IMF几乎没有监督和约束美欧的能力。

综合历史演变来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将是渐进的,短期内美元将继续支撑单极体系作为唯一核心货币。中期来看,欧元等主流货币将越来越多地分担世界货币的责任,国际货币体系将向简单多极缓慢发展;从长远来看,一个内部有约束力、外部有协调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步建立起来。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有三个选择题:“金本位还是货币本位?”“单极还是多极?”“多极还是多元?”。在上一篇文章(12,2008,19《回归金本位的客观条件已经丧失》)中,笔者初步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来谈谈剩下的两个问题。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一个还是多个?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中,美元是货币体系的唯一核心,次贷危机深刻动摇了美元的货币基础。许多市场参与者认为,欧元、英镑或新兴市场货币将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唯一核心。事实上,就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而言,欧元或其他货币能否独当一面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只有一个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能否满足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需要,单极体系是否稳定。

单极体系以霸权稳定论为支撑,霸权稳定论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自由派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其名著《萧条中的世界》中提出,1971939。金德伯格认为,世界经济必须有一个超级霸权作为稳定器,为世界上的过剩产品提供市场,保证资本的充分流动,在银行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发挥救助作用。他甚至提出,不仅在危机时期需要稳定器,在正常时期也需要稳定器:“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自由力量,国际经济合作就极难实现或维持,冲突就会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次贷危机的爆发,霸权稳定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已经不合时宜,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发展方向不会是单极体系。原因有三:第一,世界经济格局在长期发展中日趋多元化。IMF数据显示,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差距一直在缩小。从1980到2007年的28年间,新兴市场经济体GDP占世界GDP的比重经历了一个“U”形变化,从1980的30.9%上升到65438。就增长率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过去十年中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的28年中,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22%,其中前2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3.37%,最近8年的平均增长率为6.36%,并且增长速度一直在加快。发达经济体同期平均经济增速为2.74%,其中前20年为2.82%,后8年为2.52%,增速保持放缓态势。

第二,霸权国家仍有余力兼顾全球,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整体利益优化,是霸权国家提供稀缺国际公共产品、引导政策博弈走向合作、化解局部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但是,一旦霸权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霸权国家将很难承担起维持体系运行的责任,而此时其个体利益体现为通过霸权向外分散风险,这与国际金融整体利益和世界经济整体稳定有很大冲突。金德尔伯格一直强调“霸权国家本身必须遵守自由主义的市场理念”,任何市场经济都不可能避免经济周期的起伏,这意味着霸权国家的经济基础极不稳定,其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具有偶然性和间歇性。固守同一霸权无法保证制度的长期有效性。此外,霸权的阶段性更替不仅不能避免经济周期的冲击,还会导致更多的动荡和更大的成本。

第三,单极体系的稳定作用并非不可替代。要改变博弈结构,不仅仅是通过引入权力,而是通过建立一个协调机制来加强个体之间的交流和谈判,或者通过建立一些有效的个体约束机制,博弈均衡可能得到优化。此外,在提供国际经济和社会的公共产品方面,依靠能力得到加强的国际机构比依靠霸权力量更有效,负面影响可能更小。通过加强约束机制建设,提升国际机构在多极体系中的影响力,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仍然可以实现长治久安。

无论如何,多极化将构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发展方向。那么,这将是怎样的多极?答案是非此即彼:简单多极或复杂多极。简单多极意味着无序和无等级的多极,即经济体在多种核心货币之间随机选择。复合多极代表着有序的、有层次的多极,即各经济体根据其地理位置、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商品结构和进出口贸易的地理分布、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程度和相对通货膨胀率,形成若干不同的区域货币联盟甚至建立统一的货币区,各具体货币区的区域统一货币构成多极体系中的一极。

这种复杂的多极类似于蒙代尔的“金融稳定三岛”。近年来,蒙代尔一直主张美元、欧元和亚元应分别承担区域货币的责任,形成多极货币体系。然而,这种复杂的多极并不仅仅意味着多个统一货币区的共存。实际上,每个货币区就像货币体系中的一个单位“元”,而这些单位“元”的核心,也就是区域货币本身,形成了更高一级的“元”。这个高级别的“元”还有一个核心,就是类似多极货币基金的世界货币,就像IMF特别提款权的强化。每一级别的每一元人民币不仅固定了汇率,而且使生产要素得以顺畅流动,宏观政策得以协调。理想状态下,各统一货币区内部政策相对统一,高层次的“元”可以通过国际机构的约束实现区域政策的整体协调,而多层次的多极货币则可以充分满足各地区和全球的各种货币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具有多层次内部制约和外部协调机制的复杂多极可能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发展方向,即“多元化”。

从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信用体系到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发展路径可能有激进或渐进两种风格。基于历史沿革、次贷现状和未来因素,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发展不可能是激进的,而会是渐进的。短期内,美元将继续作为唯一核心货币支撑单极体系。中期来看,欧元等主流货币将越来越多地分担世界货币的责任,国际货币体系将向简单多极缓慢发展;从长远来看,随着各货币区建设的长期推进和国际机构的加强,一个内部有约束力、外部有协调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步建立起来。

金融危机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是前三季度外贸继续快速增长。

2008年前三季度,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和国内生产成本上升、中小企业流动性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外贸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主要特点是:

1.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外贸顺差减少。前三季度,商品进出口总值1967654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其中,1季度出口增长30.3%,二三季度增速回落。前三季度,出口总额1074.06亿美元,增长22.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年初以来进口增长加快,累计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0%,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外贸顺差6543.8美元+0809.9亿美元,同比下降2.6%。

2.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能源进口价格上涨。前三季度,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出口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受经营成本上升和需求疲软影响,传统商品中服装及服装辅料出口仅增长65438±0.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65438±0.2个百分点。其他商品出口增速放缓。在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能源和资源类商品。原油进口同比增长8.8%,金额增长85.5%;铁矿石进口增长22.0%,金额增长116.0%;大豆进口增长32.3%,金额增长137.4%。

3.一般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加工贸易增速继续下降。前三季度,我国一般贸易继续强劲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9565.7亿美元,增长35.9%。其中,出口5007.8亿美元,增长26.9%;进口4557.9亿美元,增长47.3%,比去年同期高2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放缓,进出口总值803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出口增长15.6%;成10.7%的增长。

4.对美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对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前三季度,中国对发达市场的出口增长放缓。对欧盟出口2204.7亿美元,增长25.6%,对美国出口18965438+3亿美元,增长11.2%,对日本出口858.5亿美元,增长16.0%。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双边贸易继续快速增长。比如对印度出口增长43.1%,对韩国出口增长28.4%,对巴西出口增长90.2%。

二、全年出口增长率可能低于20%。

当前的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个人消费支出和出口增长低于预期,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速已从此前的3.3%修正为2.8%。一些研究机构预测,美国个人消费将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出现负增长,相应地,美国经济将进入至少温和的负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第二季度已陷入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也开始放缓。主要发达国家第四季度进口可能萎缩,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也将明显放缓。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地区和企业出现支付困难。我国进出口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新出口订单的减少和支付风险的增加。

7月份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期货价格开始下跌。最近金融市场的混乱和对未来全球经济下滑的担忧进一步挤压了期货价格的膨胀成分。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历史高位,不排除投机因素导致大幅波动的可能。中国国内通胀率仍然不低,出口行业将继续受到成本上升的困扰。

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20%,对欧元、日元升值也超过8%。近期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这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抑制汇率大幅波动有关。这暂时缓解了人民币快速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困难。

综合以上因素,预计四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全年出口增速可能跌破20%。

第三,2009年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第一,世界经济将陷入低迷,不排除危机加深的可能。

虽然各国政府正在采取协调行动修建防波堤,以使金融海啸不会造成像1929那样的大萧条,但预计市场信心的恢复和制度性、结构性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很长时间。据乐观估计,发达国家的经济至少要到2009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才会开始复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仍然难以确定。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长期萧条。目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出现全面复苏的迹象,次贷问题仍可能恶化,使得更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浮出水面。所以不排除金融危机加深的可能。

二是初级产品价格将继续处于高位,剧烈波动。

如果初级产品的价格能够回落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对于降低进口国的成本负担,刺激经济复苏,显然是一个好消息。然而,导致近年来能源和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主要因素——新兴市场的巨大需求和美国的生物能源政策并没有改变。然而,能源和资源商品的供应受到开采难度增加、生产国投资不足和农业生产耕地减少的制约,因此增加供应并不容易。为了维持高油价,石油输出国组织最近计划减少全球石油产量。各国为拯救金融市场而注入的大量流动性,以及对美元等货币价值下降的担忧,将使更多的国际热钱利用商品期货作为避险工具。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加剧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第三,多哈回合前景暗淡,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加。

与1997亚洲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多哈回合7月破裂后,虽然很多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希望重启谈判,但一些根本性分歧短期内难以弥合。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多哈回合谈判取得突破的前景更加暗淡。而且,贸易量的萎缩和失业率的上升将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转向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将会增加。

总的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下滑、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以及主要货币可能贬值,将进一步影响中国。据预测,2009年的外贸形势应该很不乐观。进出口增长都将放缓。

第四,中国有一定的空间应对冲击。

中国对外贸易连续7年实现快速增长。近年来,政府大幅调整对外经贸政策,包括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使企业提前适应了在紧缩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许多地方和企业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取得积极成效。少数只靠低价竞争的企业被淘汰,而在技术、品牌、客户渠道上有一定优势的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大多数出口商品的售价都上涨了。应该说,中国出口行业整体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低成本优势并没有丧失。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将催生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对于中国的进出口企业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能依然充足。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将带来巨大而长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雄厚物质基础,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有效地扩大内需,将支持和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市政府近日决定提高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未来在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方面仍有相当大的操作空间。各地区、各部门将加大对进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鼓励和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拓展新市场。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将继续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有利于改善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增长潜力巨大。迄今为止,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热情并未减弱。因此,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外贸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