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关于婴儿卫生和心理学的论文
生活在21世纪的婴儿在家里受到长辈的宠爱。他们每天都被甜言蜜语包围着。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的父母站在他们面前。他们不知道经历风雨后看到彩虹意味着什么,但孩子总要长大,要独立,要独自经历外棉的风风雨雨。现在社会过度提倡赏识教育,推崇正面教育。很多家长过分夸奖,导致孩子虚荣心增加,听不进别人说一点坏话,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1,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挫折。
孩子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所以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永远做孩子的好榜样。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正确积极地对待,通过自己的言行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同时,家长也要加强学习和观察,注意及时向孩子介绍同龄人的好榜样,让孩子从生动的生活事例中学习,获得如何应对挫折的经验。
2、善于和孩子沟通,* * *克服挫折。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遇到挫折时,一般会有悲观、失望、退缩、敏感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和孩子沟通,把孩子当朋友听;然后帮助他们正确归因,引导他们敢于正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在了解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或回忆成功的经历,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从容面对顺境和逆境,真正做到顺境中不盲目自满,逆境中不叹息,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提高抗挫折能力。
3、挫折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对人的意志力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事实上,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比家庭教育更完善,影响更深远。因此,学校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场所,挫折教育应纳入教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4.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
挫折教育专题课程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挫折教育成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培养孩子。在认知上,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让孩子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情感上,让孩子充分体验挫折,消除对挫折的恐惧;在行为上,教会孩子掌握克服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孩子正确的应对方式,通过知识、情感、意志、行动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使孩子成为勇敢坚强的人。
5.玩挫折游戏和比赛。
挫折教育课程要和游戏、比赛结合起来。因为游戏和比赛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开展挫折游戏和比赛,孩子很容易接受和掌握克服挫折的方法。比如在玩角色扮演游戏时,有计划地安排孩子扮演人际冲突中被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让他们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指导孩子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帮助孩子分析冲突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6.开展渗透教育
除了专业课和游戏竞赛外,挫折教育还应渗透到幼儿园和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如语文、算术、常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挫折教育因素,要善于发掘和运用。
7.给孩子适当的“不良刺激”
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可以适当利用一些现实情境给孩子“不良刺激”。所谓“不良刺激”,就是指示孩子不开心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如饥饿、疲劳、困难、批评、惩罚等。适当拒绝给孩子喜欢的东西,让孩子感到饥饿,批评经常被表扬的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很多事情并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可以克服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使孩子认识到挫折的客观存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良刺激”的使用要适当、及时。比如,当孩子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尝试时,如果大人给予负面的刺激,可能会挫伤孩子尝试和学习的积极性。
8.挫折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挫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村逐渐城市化,挫折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各界都关心和参与的全方位的挫折教育网络,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挫折教育。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新世纪的孩子才能健康顺利地成长。
总之,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挫折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体系中应加强挫折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重视对孩子实施适宜的挫折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能够应对新世纪竞争和挑战的新型人才。
浅谈小班幼儿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三到六岁是孩子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习惯一旦养成,再改起来就更难了,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而且,还会养成以后粗心大意、粗暴的习惯。良好的生活、卫生和学习习惯可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小班孩子习惯的培养成为了关键和基础。现在我就来和大家探讨分享一些小班养成习惯的做法。
第一,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和饮食习惯。
作为小班老师,首先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差异,采用有趣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做到因人而异,从而纠正孩子的偏食、挑食和不良饮食习惯,从小养成自觉的良好饮食习惯。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保育的重要任务,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平时很多家长问“我家孩子吃的怎么样?今天吃什么?孩子今天把饭都吃完了吗?”.....这样的问题才是家长最关心的事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均衡饮食、合理营养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但目前很多家长在教育中注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很多孩子形成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的失衡,引发了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班55个孩子,大部分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大部分都是家里大人喂的,更有甚者是追着哄,甚至打骂,更不用说良好习惯的培养了。孩子进入幼儿园,由于生活卫生习惯、口味、环境的改变,家里几个大人转向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就餐问题。在开学的调查观察中,大部分孩子根本不知道保持“四清”和饭后整理的套路。还有偏食挑食的。但是孩子的饮食习惯可塑性强,所以我们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让孩子从小养成自觉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二,纠正孩子的偏食和剩饭。
现在生活条件普遍好了,父母对孩子吃什么都不吝啬,但是孩子偏食的现象很普遍,有些父母很无奈,拿孩子没办法。如何纠正孩子偏食的坏习惯?我是这样做的:
1.及时调查了解孩子的偏食情况。我发现孩子偏食习惯的形成有几个原因:父母本身不喜欢某些食物;体质因素,如脾胃不相容;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等。
2、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据小班孩子“喜欢模仿”和“爱表扬”的特点,我会用集体氛围来渲染,用情绪感染来为他们树立榜样。我班有的孩子开心的时候可以吃点东西,不开心的时候就少吃点,根本不吃。对待这样的孩子,饭前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我对孩子们说了很多话。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道特别有营养的菜。多吃点会让他们长高,变聪明,看谁吃的多,闻起来香。这样孩子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互相比较的时候往往会吃得很好。我鼓励偏食剩饭的孩子,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督促他们改正偏食剩饭的坏习惯。
第三,让孩子习惯饭前洗手
手与外界物体接触最多,也最容易受到污染。尤其是小孩子,因为他们比较活跃,更容易把不干净的东西上的病毒和病菌附着在手上。如果他们饭前不洗手,他们会吃手上的细菌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于保持皮肤清洁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我在生活卫生习惯领域按照目标整理了洗手方法,让孩子知道洗手的顺序(拉袖、润湿、皂洗、手掌、手背、手腕、清水洗、往手上泼水)。刚开学的时候,孩子一不小心袖子就湿了。我趁这个机会给孩子们示范——拉袖子,教他们说:“洗手的时候搓搓手掌。”这样,孩子就能养成吃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第四,培养孩子整理习惯
在幼儿园里,经常看到孩子们脱下衣服,扔掉玩具。为了让孩子有初步的责任感,考虑到孩子的长远发展,我们先从培养孩子整理习惯入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我们把整理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让孩子感受干净环境带来的愉悦心情,让孩子自己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活动室。
2.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有了干净有序的环境,还需要维护,这是最难的。如果老师经常说教,会导致孩子的反感或盲从。我主张让孩子建立自己的规则,把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吃完饭后,引导孩子讨论如何保持干净,孩子讨论吃完饭后如何收拾桌子,把碗摆放整齐。
3.相信孩子,做好自己的事。
孩子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很多大人总是对孩子不放心,什么事都自己做,处处小心翼翼,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其实只要相信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吧。比如每天入园时,让孩子帮忙搬桌椅,鼓励他们放学后帮忙收拾活动室。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创造一切条件,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相信他们都能做好。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组织起来,既能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又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还能维持良好的师幼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第五,培养孩子良好的上课习惯。
孩子天生好动,往往上课没几分钟就坐不住了:有的把腿搭在小椅子上;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低头玩自己的东西;有的去拿别人;反正刚入园的孩子总是有很多不同的花样。虽然老师如何设计吸引人的活动是关键,但培养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也很重要。我们知道孩子会盲目的模仿别人,不管是对是错,所以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孩子心中,老师的地位是最高的,家长经常听到孩子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的。可见,孩子把老师当成自己最直接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坐姿,我教他们玩关门的游戏(就是双脚并拢坐在小椅子上),说如果门关不好,狼就会来偷东西,我们要锁好小锁(就是把小手放在小腿上),因为不想让狼来,孩子们都很认真的关门上锁。同时,我也以身作则,关紧门,锁好锁。这样,从小事做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促进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
第六,加强行为习惯的形成
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练习和强有力的措施。这样才能加强孩子的习惯养成。我经常使用:
1,赞和鼓励
表扬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肯定,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巩固良好习惯的形成。一个微笑,一句赞美,一个肯定的动作,都能让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比如:“你的小手真干净”“你可以把纸屑扔进垃圾箱,大家都喜欢你!”;你真好,把你的玩具给你的孩子,他们很高兴和你一起玩。教师对认可和欣赏的积极评价,对关心和期望的评价,会强烈地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在肯定、赞同、鼓励和期望中,孩子能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加强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2、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加强儿童良好生理卫生习惯形成的有效手段。因为孩子自制力差,良好习惯的形成必须依靠监督和检查。老师在组织一天的生活时,要在活动前提醒,在活动中检查,做一个生活中有良心的人。还要给孩子寻找机会,创造条件,有意识地督促孩子反复练习正确的行为,摒弃不良行为。
2.家庭合作和家庭管理。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伙伴。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不良的卫生习惯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孩子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让家长信任我们,尊重和倾听我们的观点,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在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提高,感受到老师比自己更了解孩子,从而赢得家长的理解和积极支持,对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生活中反复刺激孩子的行为,管理日常行为,逐渐成为习惯,对孩子以后的生活有决定性的改变。当然,孩子年龄小,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的关注,需要我们社会和家庭的理解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