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钱钟书《一种偏见》的文学批评
到了第三、四、五段,这种写作思路还是一样的:自然是对沉默的衬托,并不具有攻击性;而人的声音是对寂静的破坏,令人讨厌。第六段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人类的辩证观,也是对全文在内容上的总结和升华:虽然人类是被憎恨的,但它可能是哲学家偏见的根源。
这样,钱钟书的一种偏见的写作理念是非常辩证的。他从或正或负或其他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的厌恶和偏见的独特理解。作者不是从一条直线思考,而是从多个角度思考,使得对人生的理解辩证、成熟、可接受。同时也让文章的结构看起来丰满精致。
钱钟书丰满的文笔还体现在对材料的丰富运用上。一个关键词形成后,他立刻自然熟练地带出一个、两个、或三个以上的古今中外文史资料。比如他在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了自然是衬托沉默的之后,顺带列举了《诗经》、《颜家训》、雪莱的诗、柯尔律治的诗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隐喻的素材。古今中外五种材料的连贯叙述,在安排作者对“自然与人”的独特感受上,使散文充满了意义。作者深厚的文史知识非常自由而艺术地化为散文的血肉。
初学者往往文笔专一、单薄,要学习钱钟书的文笔思维,辩证自如,文笔素材唾手可得,条理分明。当思路打开,素材丰富,文章就显得有了艺术整体感和气场。
这是一篇议论文。虽是“人生偏见”,却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在世,不必言传身教。”这句话平静到近乎颓废:从字面上讲,不就是有对有错,也有对有错,各行其是,无外乎?那么,人生的终点在哪里?从自我解脱的角度来说,这句话简直比李白的《水中月光》还要好,相当超脱:有了这个发现,真的不必像和尚九年苦修,或者道士不吃人间烟火就死了,就可以修成正果或者成仙了!但是,如果从当时社会所有者的全方位来说,我们是无聊的,真正的注解是下一句话,“所谓的正确公理,根本就是偏见。”你会突然意识到,这正是一个傲慢的学者所鄙夷和贬低的强大的财富和庸俗的世界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