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的孩子为什么要实习?
注:换句话说,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会有一个缘起,或因情怀,或因事件。当然,我的这次练习也不例外。因文而写,因事而思,于是就有了这篇《法学院的孩子为什么要实习》和附的《转身毕业三年》练习题。而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回忆过去,因为回忆是为了更好的激励自己勇敢前行。我们都没回忆过,怎么谈现实?转眼间,已经三年了,一转身,毕业三年了。虽然法学院的生活离我们很远,但在法学院参与法律援助的岁月却在我们心中萦绕了很久。因为回答法律咨询,我们懂得法律的价值,因为参与具体案件,我们懂得法律的操作,因为起早贪黑的辛苦,我们收获了欣赏法律的温暖和残酷的切身体会。法学院的日子虽然过去了,但在法院实习的日子在我心中久久挥之不去,和指导法官仍有联系,经常讨论疑难案件,偶尔见面关照问候。这些都是法学院产生的回忆和快乐。每个法学院的孩子都应该或者应该有实习经历,但有的人是以实干的方式(代理),有的人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无论你在法学院期间如何实践法律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和磨合,我都愿意相信,当你真正运用法律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你会更加体会到法律的温暖与残酷,更加感受到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法学院的岁月,让一个法学学生从未远离法治,只是坚持,通过考试,追求梦想。身在异国他乡,把它当成自己的家乡,只因为在异国他乡也有梦想。也让一个法学学生更加关注法治,践行法治,参与法治。无论是李庄案还是北海案,都被连续发声。并把法治作为追求,一心只想要。现在的法学院的孩子,可能会有犹豫、犹豫、无奈,但是请你读一读这些学长的法学院史,你可能最终会明白,你可能最终会知道,你应该在法学院期间实习,你应该以一种负责任的、勤奋的方式在法学院完成你的人生经历和磨炼。如果你从来没有努力过,毕业时怎么可能取得成功,离校时怎么可能实现梦想?没努力过,毕业了也不想找个满意的工作。所以,转眼间已经三年了,然后一转身,毕业三年了。毕业后,我们在法学院收获了什么?抱歉什么?后悔什么?而你又将如何在一眨眼或一转身中走过并度过法学院最宝贵的“三年”?转眼间,我浏览别人的博客已经三年了,无意中想起自己曾经也有一个法律博客。我努力回想自己的账号和密码,但真的找回来了。打开这个尘封的博客,看着三年前写给自己的信,我被自己感动了。三年前,我大二。迷茫,磕磕绊绊,已经开始接触法律实务。我比同龄人更早接触法律实务,正是因为学校的法律援助中心。大二开始,我被选进了法律援助中心,成为了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那时候政法课不紧张。所以我在课程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各种实习填满了,包括在Xi安两个法院实习,在政法新区那个小办公室值班,节假日时不时在社区街道搞普法活动。那段时间是我大学最充实的时光。我撰写了许多法律文件,回答了许多客户的询问,代理了许多民事和行政案件。遇到去法院实习的早班,我常常早早起床,在室友的酣睡中踮着脚走出宿舍,挤进让人又爱又恨的公交车,东倒西歪地从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法院值班结束后,你应该赶回校园,因为还有课要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汗流浃背地跑回学校,却站在教室门口不敢进去,因为上课已经晚了几分钟。我站在教室门口,后悔自己,担心委屈,各种情绪涌上心头,但又不得不转身离开,回宿舍补上耽误的课程。高二下半年开始独立代理一些法律援助案件,生活变得比较忙碌。接待当事人和打官司占用了我更多的时间。我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午休时被当事人的电话吵醒,有多少个周末我不得不忍住冲动去逛街,整理成堆的案件材料。我们的法律援助对象绝大多数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我们免费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办公室经常人满为患,有磕磕绊绊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疲惫的农民工,有残疾人,有愤慨,有悲伤,有无奈,有彷徨.....生命似乎就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呈现。有时候我喜欢听他们的故事。上周末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也许只是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在他们哭泣的时候给他们分发纸巾。法律援助工作可能是一面旗帜,一句感谢,也可能只是一声叹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更加热爱律师这个职业。抛开所谓的正义,似乎仅仅靠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我就亲身经历了很多活法。当然,我有时也会觉得委屈,当我自嘲为“戴岳戴星星”拿着文件夹走出空荡荡的校园时,只有清晨清洁工扫帚的沙沙声伴随着我的脚步。但当我得到公正的判决时,我更满意,这清楚地记录了我们的要求得到支持,纠纷得到妥善解决。现在回想这些经历,收获太多了。法律援助不仅给我带来了许多在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也给我带来了亲身解决真实法律纠纷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小小年纪就见证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与一个群体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这些鲜活的案例每天都给我带来强烈的冲击,我眼中的世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如果不是短暂的回头,我不知道自己真的在成长。三年过去了,我一心帮助弱者的傻心并没有改变。虽然我不高不壮,但是我想当一名好律师的梦想没有变,而我这个总是紧张却总是假装自信的人也没有变。三年后,我没有在国内读研,也想出国留学,而且已经通过了之前极度担心的司法考试。我,一个扎着马尾辫,戴着眼镜的大二学生,还是个学生。我换了一条又一条裙子,扔掉了一双鞋,摘下了眼镜,换了发型。胖了一点,就成了现在的我,但还是那个时候的轮廓。我一直觉得自己一路走来极其幸运,总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不觉得自己经历过什么风风雨雨或者弯路。从一开始,我就选择了一条路,我不偏不倚地向前走。这种永远不偏离梦想的感觉,是一种幸福。每次回想起自己,总是心存感激。我觉得我今天不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上天给我的机会和幸运,是家人的默默支持,是所有老师的教导,是身边朋友的关心和爱护,陪伴我一路走来。我珍惜现在,珍惜未来。希望以后,永远不要偏离自己,所以我会怀着感恩的心走下去。转身毕业三年文/谭如果不是看了一个朋友的文章《转眼三年了》,也许我不会更早的回顾自己在法学院的实习经历,虽然那些尘封的回忆有时候不值一提。但是在接触了很多学弟学妹询问实习的事情后,我突然意识到更多的困惑在困扰着他们。我为什么要去实习?大一大二的寒暑假都没学到东西去实践,怎么办?会不会只是一杯茶?你会什么都不做,只是混日子吗?实习会浪费时间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是我深感在《转眼三年了》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来回顾一下我在法学院的实习经历的一个因素。但是我没有代理这个案子,也没有参与具体的法律实践。更重要的是,我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了别人的具体案件,或写了案件点评,或发表了自己对某一具体案件的看法,或与法官沟通了疑难案件的裁决依据。还有就是理论书籍的必然阅读,也会是一些法学院孩子的生活记录。最后,无论他们如何完成法学院的经历,我更愿意相信,但请法学学生不要把法学院当成一个休闲专业。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学不会,就从死里学”的专业。精准法学教材,研究法律案例,熟悉法律法规,关注热点法律事件,看具体真实案例,写案例分析,评有影响力的案例,这些,如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许是法学院悠闲的生活,但这不是某些人正常的法学院生活。因为,有的人错过了,有的人错过了,有的人在幻觉之下,于是就有了法学院很悠闲的提问和解谜。而我也有这篇文章《转身毕业三年》取材于《转眼三年了》。其实那些能更早接触法律事务的同学,确实比其他在学校只学习理论知识的孩子要幸福很多,因为更多的孩子毕业后不知道律所、法院、检察院的业务流程是怎么进行的。而那些只把实习当成一杯茶的政法子弟,从来没有想过,他们身边或者之前有一些社团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法律事务的舞台,但更多的人是在享受大学,而不是在拼搏。一个从未在实际部门实习过的政法子弟,确实有点可悲,但更多时候,不是自己造成的。大一寒假,我们都刚上大学,一定要回去享受假期。之后按照我的法学院孩子实习计划,大一暑假去法院,大二暑假去律所,大二暑假去检察院,大三寒假去公司法务部。然后,就没有了,只剩下你的大三暑假。那时候你要么考研,要么准备系考,肯定没时间实习。但对我来说,为什么不浪费呢?大一暑假去小寨邮局兼职,赚的收入直接买了一个自己的通讯工具——小灵通。虽然不辛苦,但总算是自己的收入,所以才体会到在城市打拼的不易。之前我也有过赚钱的经历,但是只卖自己种的蔬菜水果。那时候才体会到交易完成后的满足感,很少体会到赚钱的艰难。但是大一暑假的那份兼职,让我体会到了在城市打拼的艰难和艰辛。毕竟每个人都要立足于自己的专长。只有专业才能让他们专业,只有专业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立足和确立。但是,我是专业还是法学,我的专业是什么?这是我在工作时经常思考的问题。然后将这些想法外化为我在法学院读书、参与实践、开阔视野的努力,让我毕业时有一个专业的立足点和事业。大二暑假,我去Xi市中级人民法院实习。这次实习也为我跟踪中国的司法改革打下了基础。在70多天的实习中,我请过一次假,因为雨下得很大(当时我骑着自行车从政法老校区到北大街的Xi市中级人民法院)。期间写了几万字的法庭实践日志,现在,这些日志还保留着。一直想找个时间把这些练习日志统一整理发布,好帮助弟弟妹妹们,但是由于时间限制,一直没能做到。在法院实践中,因为中院的案件大部分都是二审,所以我们合议庭收到新的案件,我一般都是先看一审的判决书,再看上诉状,再看证据材料。最后,我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关于二审结果的命运,但这些命运都埋在心里。最终在二审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会把自己之前的认识和二审法院的判决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此外,《人民法院报》、《人民法院案例选编》、《Xi审判》和《审判研究》都是我经常阅读的刊物。还有人民司法,我当时也接触过,但是关于人民司法的案例分析对当时的我来说真的太难了。直到我毕业了,才慢慢看了上面的案例分析。也是因为看了法院的这些刊物,毕业第一年就写了案例点评。我记得从2009年到10结束,我写了一年的案例评论,总共写了100多条案例评论。虽然这些都是小案例,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渐培养了解决实际法律纠纷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从那以后,我一边看庄莉的案子,一边写案例分析,我赶上了毕业那年的“严打”。也许重庆为我提供了实战修法的机会,但法治的缺失让我一次次感到痛心。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全国法院系统举行征文比赛,我实习的两个合议庭法官要写文章。我在学校的中国知网上给他们下载了学术论文,然后一起阅读讨论。最后,这两个手稿被成功地制作出来。另外,合议庭收到的一些案件,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涉及理论上的争议。我搜索了学术界对这场辩论的集中观点。审判长坚持以实践经验为主,但学界主流观点并不这么认为。最终我和法官在此基础上讨论争论,结果是法官凭实践经验裁决。但后来写的文章认为应该完善学术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且由于当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不透彻。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所以实习一结束,我不仅会看一些案例,还会把精力投入到理论书籍和论文的阅读上。当时,很少有人阅读法律的核心期刊。当时我强迫自己坐在图书馆里,看了一篇一万字左右的学术文章。回想起来很可笑,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我仍然会抽出时间在学校下载一些中国王智的学术文章来提高我的学术水平。虽然我已经很少或者不再写学术文章了,但是学术文章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督促着我去阅读和吸收营养,以便更好地为自己写法律评论做准备。大三的寒假,我也是学新闻的,就去报社实习了。正是因为有了在报社的实习经历,我逐渐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阅读报刊。毕业后自费订阅的报刊有几千种。大量的阅读可以带来思维的活跃,思维的深刻,专业素养的提高。新闻学知识的学习让我有时候想从事法制新闻工作,也想做一个中国新闻法的专题研究,但这些权利都是梦想,一直没有投入太多精力。也许,每个年轻人都无法避免梦想,但有多少梦想能实现,有多少梦想付诸行动,才是实现梦想的最好方式。希望以后能对新闻法、舆论与司法的关系、微博与司法的博弈做出更专业的评论。现在接触到一些师弟师妹的宫廷实践知识,有些人难免停留在端茶倒水上。好像法院除了做鸡毛蒜皮的事,没有实习生的位置。而这些大多是一些人的误解。真正的法庭实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特定的模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实践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法学院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法律技能和素养。也许这就是修行的价值和意义。回想自己的法学院经历,除了实习的巨大影响,还有图书馆里那些孤独的岁月。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孤独的法科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或者教室里度过。至于看什么,好像除了法律书,还在看其他课外书。大学之前,我是一个爱读书,却买不起书的孩子。以前周末会骑自行车去其他县的新华书店看书,尤其是杨凌的很多书店,那里有我关注的畅销书。所以很多高中假期,我都是一个人骑车去杨凌,中午在外面吃面,下午继续看书,晚上天黑前骑车回来。到了大学,面对一片书海,突然有一种恐惧感。大学那么多书,几年能看完吗?答案是我只记得政法两个法学图书馆所有书的具体位置,但是更多的书还没看完就毕业了。除了书,还有每天、每月或每周出版的期刊和报纸,这对我也是极大的震撼,让我后悔相见。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只记得《读者》和《青年文摘》杂志可以在县城买到,而《世界知识》、《环球》和《世博》杂志只能在地摊上买到。缺少这样的书报,让我觉得大学图书馆真的是一个好地方,所以更多时候,我在逗留期间舍不得离开。在法院实习的日子里,我更多的了解到了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我应该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什么样的法律技能和标准。所以,除了读书,法院实习和报社实习的日子,让我更加懂得了怎么读书,读什么书。通过这种方式,已经发表了200多篇法律评论。虽然水准有待提高,文字也确实难以优雅,思想在很多方面都不成熟,但总算没有辜负在法学院学习的岁月和在法院、报社实习的岁月。虽然离得很远,但他们一直在鼓励自己进步。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他们一直在鼓励自己勇敢前行。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了,但他们一直在鼓励自己不要放弃梦想,追求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