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3000字的论文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及其关系的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斗争和同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双方都把对方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孤立存在和发展。第二,对立面之间的矛盾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有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性,体现了矛盾双方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的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要靠斗争,同样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没有奋斗,就没有认同;另一方面,斗争在于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认同,奋斗就无法成立。第二,认同和斗争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奋斗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认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最终导致认同的分解,有条件的认同和无条件的斗争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和谐社会模式就是针对这一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而形成的。是正视问题,全面冷静深入思考的结果,是在以往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达到经验和建设统一的结果。从建构的角度深入思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从理论上回归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秩序原点。从经验来看,系统地纠正了一些干部和地方在实践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要政绩就只重视经济社会而忽视民生的政策和经验偏差。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求人们彻底放弃各种一概而论的旧观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全面、系统、综合地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这就抓住了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思想根源,去除了导致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社会问题凸显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瓶颈制约,原来被不发达的生产力所掩盖的各个领域的不成熟、不发达的现状充分暴露出来,原来被国家高度集中和政治控制的领域所压抑的社会问题开始恢复原貌。不能把发展中的所有社会问题都归咎于发展本身,而应该从我们现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够发达的现状中寻找原因。在这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制度进一步正确还原了发展不协调和社会问题的客观根源。

过去人们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自觉和深入,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实际上,他们主观地认为,除了经济不发达之外,中国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大问题。这种假设实际上鼓励了政策偏差,加剧了社会不和谐。所以,发展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虽然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一直都与我们在建设层面没有彻底打破一些传统的理论教条有关,与我们在经验中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关。经验调整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需要通过他们的再调整来最终解决。这正是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我们必须明确区分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不能再有像以前那样的思维定势。许多人曾经有过革命万能思维,曾经有过或仍然有市场万能思维。现在有人认为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政治改革。虽然政治改革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瓶颈的释放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而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如果不同时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和扎实积累,瓶颈释放就变成了简单的系统替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思维倾向无法把握问题的内在:政治问题要通过长期的、渐进的建设性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的互动调整来解决,经济问题要按照经济规律和政府的理性调控来解决,文化问题要按照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来解决。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仍然是一个现代化和制度化程度较低的社会,这是以前的瓶颈造成的结果。只有建设和积累才能最终打破这些瓶颈,只有经验和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最有效地推进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