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

第一,在大学生中创造一个努力工作的文化环境

(一)开展艰苦的宣传

高校可以建立校、系、班三级宣传网络,宣传艰苦奋斗精神,向学生灌输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宣传办公室,出版专门的报纸和海报。在部门和班级设置专门的宣传区,可以定期召开班级小组会议,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相互学习和同伴影响的作用。每个班选一名信息联络员,定期总结汇报学生参加勤学苦练活动的情况,可记入学生档案。

(二)树立艰苦奋斗的典型精神。

在高校,艰苦奋斗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教育者要注意选择和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让身边的典型同学积极参与工作,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典型的树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被选中的树必须有高度的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他们要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收获和成长,更突出地展示实践活动前后的变化,让身边的人切实看到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根植于入选树木的典型学习生活中。

第二,建立高校内部的三种沟通机制

学校之间的交流

学校之间的交流可以有两个方向:横向和纵向。横向是指高校之间的交流,可以交流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方面的经验和好的做法。纵向沟通是指将学生的刻苦教育系统化,大学要延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适合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吃苦耐劳的活动,让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得到充分的锻炼,进入社会之后才能看到吃苦耐劳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二)学校与社会的沟通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可以在其中得到锻炼。但大学毕竟不是社会,学校应该为学生接触社会开辟和建立机会。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敬老院、福利院、环卫部门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劳动者的光荣,真正体会劳动者的艰辛,潜移默化地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大学生就业现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与社会建立联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

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也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都要住校,但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学校要及时和家长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老师要和家长协调,不能出现教育标准不一致的情况。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劳动锻炼机会。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可以说个性突出,前卫,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作为父母,记得不要太宠孩子,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学会独立。

(4)学校与雇主之间的沟通

当今高校的人才培养指向市场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职业能力优秀的学生是每个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为了培养学生,让他们真正达到这些要求,学校需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与企业挂钩。让学生在企业中感受和学习,毕业前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的转变。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多接触学生,接触一些好的用人单位,既能解决用人单位缺人的问题,又能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得到更好的锻炼。[2]

第三,拓宽实践渠道,培养大学生的拼搏精神

实践可以检验真理,实践可以让年轻人迅速成长。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实践的渠道。可以说有很多锻炼渠道可以提供给大学生。可以在学校设立勤工俭学岗、志愿者岗,为学生搭建思想教育平台。可以联系校外用人单位,为学生搭建专业技能平台。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自己的实践感受,同时要定期交流经验,分享大家在实践过程中的体会。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需要磨炼意志,养成行为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艰苦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逐步让艰苦精神深入学校、班级和每一个学生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