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韧性的评价方法

“弹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解决和抵御外部冲击并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影响的能力。换句话说,当灾害发生时,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能够承受冲击,快速应对和恢复,维持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并通过适应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抗灾城市建设将根据城市的特点、防灾需求和灾害风险的类型和大小,建立一套适合城市特点的抗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通常建立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领域。一个城市可能会建立上百个甚至更多的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抗灾能力水平。

从宏观上看,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灾害发生时,生命财产损失可控,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小;

二是城市主要功能不中断或者能够快速恢复;

三是备灾救灾体系完善,能够快速启动,没有灾害的连锁反应,即次生灾害少;

第四,灾后恢复的时间和程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即恢复快。

抗灾城市的概念实际上给城市灾害应对的概念带来了新的变化。对付自然灾害的原始方法是“硬抗”。比如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主要来自于强烈的地震震动造成的房屋倒塌,所以传统的做法主要是靠加厚、加厚墙柱或者增加钢筋数量来建造坚固的房屋来抵御这种冲击。

但事实证明,当地震比较大,超过当地抗震设防门槛时,房子承受不了。因此,“硬抗”的方法已经很难应对这种极端的灾难,所以极有必要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即应用“韧性”的概念来更好地做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