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探索创新”的文章!!!

科学探索有其自身的规律,求全、急功近利只会催生大量平庸的品种,而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则会失去生存空间。

科技创新的能力也取决于环境。当我们的社会能够建立起一个不仅对成功有把握,而且对失败有容忍度的环境,当科技工作者不再总是面对来自主管部门或“同行”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各种人为的约束或障碍被清除,科学的探索和发现就会触动那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价值空间。

最近收到一份科研成果的评审材料,可以给点建议。仔细看完,好像很难谈什么。不是成绩优秀或独特,而是内容和结果太令人满意。从立项时的预期目标到最后的达成,完全一致,应该顺利通过,上报结论。

类似的材料也见过不止一次了,那些完全符合预期的结论,就像预先设计好的工程项目,都是按程序运行,保质保量完成的。但作为科研课题,如此无懈可击,却感觉有所欠缺。似乎只是因为完美才平庸,因为流程标准化才难见创新,因为结论绝对正确才无趣,因为缺乏悬念才让人享受不到探索发现后的惊喜。

笔者曾问过一些从事科研管理的同志,管理导向是否存在缺陷。回答模糊,既承认有改进空间,又强调从管理要求上鼓励创新。但仍令人担忧的是,为项目设定的目标经过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反复审核,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检查也是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的。不知道问题是不是出在这种管理上。据我理解,科学研究应该包括多样性。有些是有明确的大体目标,没有理论上的突破。他们只需要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或者实验来证明。另一种是对未知世界的研究,事先很难把握,可能有很多可能性,但通过研究总能得出一些结论;有些纯粹是探索性的,最多只能提出一些假设。他们可能一时还不具备下结论的条件,甚至在有了一些结果之后也不能完全证明什么。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积累才能有所收获。案例可能会多一些,但探索性、创新性、不确定性等科研特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科学探索有其自身的规律,求全、急功近利只会催生大量平庸的品种,而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则会失去生存空间。

最近有个同事跟笔者聊到美国的“龙卷风研究项目”。计划并不顺利,可以说是屡战屡败。然而,该项目并没有被取消,而是一直在不断获得新的投资。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实际需求,美国每年龙卷风造成的损失很大,确实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第二,虽然研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有收获的,这样进一步的投入更有针对性。我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机制,新的投入不取决于成功,而是来自失败。

事实上,研究结果偏离预期目标的情况并不少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的报告中引用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包括他人和他自己的经历。如正负电子对撞机、哈勃望远镜等重大科学实验,得到的结果与最初的目标相差甚远。对于丁老师的观点,当时有人问:你的研究结果可能和你最初的想法有多大的差距?丁回答:有时候是100%。笔者认为,丁教授所说的是有实践意义的,很多科研成果和结论应该是通过不断的探索获得的。如果能按照预定的思路得出所有的结果,科学研究的价值可能会大打折扣,科学的魅力也会少很多。

英奥学者维特根斯坦是英国著名学者罗素的学生,后来与罗素在学术观点上有很大分歧。有一次,罗素负责审阅其研究项目的开题报告,给出了如下意见:“维特根斯坦新作中所包含的一些理论新颖、极具原创性,无疑是重要的。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正确。作为一个热爱简单的逻辑学家,我愿意认为它们是不正确的,但从我所读到的来看,我确信他应该有机会完成它们,因为当它们完成时,就不难确定它们是否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从这个意见可以看出,罗素并没有把正确性当回事,而是对其创新性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是否与自己的观点一致并不作为判断的依据,而是要在完成后得出结论。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创新的能力也取决于环境。当我们的社会能够建立起一个不仅对成功有把握,而且对失败有容忍度的环境,当科技工作者不再总是面对主管部门或“同行”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各种人为的约束或障碍被清除,科学的探索和发现就会触及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