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纪律和自由的辩论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活动的自由。
自由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智力自由。
自由是以不侵犯同类人的利益为原则的。
自由必须符合自然法则或社会条件。
自由就是灵活性,孩子的自由应该局限于集体利益。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自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画室里学习方法的自由,另一类是在户外活动的自由。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每一个:
工作室里的自由:在我们的工作室里,自由随处可见。我们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可以自由选择工作。
我们班的刘盼是一个爱动、爱笑、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男孩。2005年3月31日上午,王老师做了安静的活动后,像往常一样请孩子们一个一个地选择自己的工作。轮到刘盼选工作的时候,他巡视着已经选好工作的同伴,慢慢走到王先生面前,先笑了笑,小声说:“我要画画。”因为两个人早就选好了这份工作,王先生笑着告诉他:“可以。”准备好后,他才开始画。也许他当时不知道画什么。他在中文区搜索,希望能有所发现。突然,他对挂图产生了兴趣。他把它拿下来,翻了一遍。这是一页有诗有图的彩页。他的目光停留在一首诗上。显然,《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插画深深吸引了他,山峦起伏,骄阳似火。他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自己的双手留住这张美丽的照片。首先,他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山的客貌。看似简单,却有很强的立体感,由远及近的视觉效果。在山头上画一个半圆的太阳,几只小船也是简单的划动,随风由远至近驶来。然后是画,山川穿上了翠绿色的漂亮衣服。薄薄的一层,如纱,又淡又薄。拿出最热的颜色填充太阳的颜色,然后是河流,再在画纸上面轻轻画一条线,蓝天立刻出现在眼前。我问他:“我该给这幅画取什么名字?”因为孩子们每次画完画,老师都会让他们根据画的内容取一个名字,然后标上名字和日期。刘盘边想,又把目光定格在这首诗上。“告诉天门中断楚江的开通。”之后我用笔在纸的背面写下了这些话,很精彩。我激动地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着他。他非常尴尬的低下了头。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睛有点模糊。多有诗意的孩子啊。我很快把这幅画拿给王先生和李先生看,他们也为之激动和惊讶。我在高兴的同时,也暗暗想到,在两个孩子已经选择了这份工作的时候,王老师并没有阻止或阻挠刘盼的选择,而是尊重他,给了他自由的权利,这让他更有信心去创造一个“奇迹”
再说户外生活的自由。
我们在指导孩子做户外活动的时候,会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然后我们一起做他们选择的活动内容,但是每个孩子选择的活动都要遵循它的原则。首先,不要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不要闯入其他班级的活动区域,一切活动都在一定范围内。比如我们的户外八角梯,由两个滑道、两个梯子、两个圆形和两个方形爬梯组成。当你滑的时候,你必须看到另一个孩子滑下来,然后你才能滑给第二个人。各种爬梯都涂有红蓝白三种颜色,每种颜色不能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更不能长时间停留。“迷宫”的活动原则是:不能穿越,必须沿着铺好的路走,遇到走不通的路必须返回。
记得有一次,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按照惯例,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出去,站成一排。按照惯例,每天由一个孩子轮流带队按队列顺序跑步。这一天,我们班唯一的女生婷婷在说着什么。婷婷让他们站直,安静。大部分都做到了,但是丁丁没有停止说话,也没有站直,婷婷走了过去。轻轻地把丁丁推回了队里。丁丁不高兴。“我为什么要站出来?”这是他的习惯。总是有很多理由,他表现出不屑。婷婷什么也不说,低着头,显出很委屈的样子。这时,一直在一旁看着的张院长走到丁丁面前,蹲下来握住丁丁的手问:“丁丁,你能不能站着别动,不要像别的孩子一样说话?”“不,”他固执地说。“如果你做不到,那么老师请你现在就退出队列,以免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正常活动。”丁丁不服气地走出来,四处张望。“丁丁,你认为你刚才做得对吗?你尊重婷婷吗?轮到你带队的时候,其他孩子也会这么做,你开心吗?”丁丁开始沉默,拒绝回答。“老师,请考虑一下。想通了就告诉翟老师。”导演讲完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迷宫寻宝”的游戏。孩子们找到“宝藏”后兴奋的喊声吸引了他。他不时看着我,踮起脚尖,伸着脖子,在寻找着什么。最后,他开始妥协,慢慢走到我面前:“老师,我也想去寻宝。”“然后你要回答老师刚才问你的问题。”我以此为“条件”去“勾引”他。“你觉得你刚才做的对吗?”“不,”他低声说,没有看我。“我们要不要给婷婷道歉?”“好”他等不及了,飞快地跑向迷宫。“婷婷”一边跑一边大声叫着婷婷的名字。婷婷一听停了下来,丁丁赶紧走到她面前:“婷婷,对不起!”“没关系!”这一次,婷婷不好意思再谈这件事了。她歪着头笑着拉着丁丁的手:“我们一起去寻宝好吗?”刚刚他们之间还有些分歧的那个孩子,现在已经成了一对好朋友。
所以,自由是建立在纪律之上的。首先,尊重他人,包括老师、同学和在座的所有人,基本上在于五个方面:
1.不要轻易接触别人的身体。
2.不要轻易动别人的作品。
3.不要未经别人同意就用别人的东西,打扰别人的工作。
4.尊重每个人的工作。
5.不要用言语或其他行为伤害他人。
其次,尊重教具,不破坏教具及其秩序感,不与没有教具的同学打闹玩耍,保持教具的完整和完善。
最后,尊重自己。
1.不要伤害你的身体。
2.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做到言行一致。
3.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每次工作结束后都要回到原来的状态,因为这是你生活、学习、玩耍的地方,你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快乐的生活。
蒙台梭利认为,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认为他是一个有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有柔性的概念,不容易理解,也不总是被采用。但它包含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高压政策下“不许动”这种绝对的、颠扑不破的原则。
当这些方面能够逐渐形成的时候,孩子就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工作,并进行延伸。比如李伟贤掌握了三角盒的基本操作后,可以根据教具的顺序自由创作,而西拉·陶涛没有掌握任何教具的基本操作,所以工作状态很差,总是打扰别人,用教具殴打,不仅破坏了教具,也破坏了教室的环境,打扰了别人。老师在指导的时候,不尊重老师,甚至打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会有自由。老师邀请他安静地坐着,思考和反省。这个时候不会邀请他做任何工作,而是让他静静的看着别人的工作状态,感受这个环境,然后保护这个环境。一段时间后,西拉·陶涛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发生变化。每次选择工作,他都会专心致志。从一天做15多种工作,到现在一天只做两三种工作,同期也在逐渐加强。这说明他进入了环境,沉迷于环境,不知不觉对教具产生了兴趣,纪律性在他身上灌输,从而使他更加深入而不。通过兴趣,他学会了尊重教具。通过掌握基础知识,他可以自由地在工作中发挥。通过尊重环境和他人,他获得了从生活到学习和探索的最大自由,他可以自由地结合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2005年5月27日,班上所有的孩子都去了中国科技馆。因为各种原因,小黑和妞妞没去,第三教学区的两个孩子也没去,于是这一天的活动由两个班在第三教学区举办。刚进第三教学区画室的时候,他出奇的安静,选择了“十进组”和“扫豆”的作品。我走到他旁边演示了一遍,然后我自己做了。我把绿豆倒进筛子里,然后倒入面粉。轻轻晃动筛子把绿豆和面粉分开后,我把绿豆拿了回去。发现工作地毯上少了一颗绿豆,就用手捡起来放回碗里。一切都非常标准化。我看完之后,兴趣不减。我又做了一次。就在他在筛绿豆的时候,我稍微用力一撞,又放回了碗里。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已经焦躁不安,明显不耐烦了。放下筛子后,我试着用手搅拌托盘里的绿豆。因为用力过猛,圆圆的绿豆在地上滚得更快了。我脱了鞋,在地板上根本爬不起来。我也抓了一把绿豆放进嘴里。这时金老师让他把嘴里的绿豆吐出来。他吐了出来,鞋子是金老师要求穿的。这个时候他估计很可怕,就是我们成年人看到满地都是绿豆就会烦。再说一个孩子,金老师会先带他坐着休息,等他不累了再收,但是休息期间身体不要动,眼睛最好闭上。”他没有坐着,而是又躺下了。这时,是户外活动的时间了。金先生又跟他说:“要不要出去跟小朋友玩?"他很快起床,准备下楼。"但有一个条件,这份工作必须放下。"他一次又一次焦虑不安。"这是你的工作,你可以拿走,但如果你需要,你可以向老师求助。“他一听,老师就帮我拿走了。”向别人求助时应该说什么?”“请老师帮我一起收起来。“金老师表示愿意和他一起收下。
所以,要想让孩子受益,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就要有一些特殊的技巧来引导他们遵循这些纪律。
孩子的自由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限,在行为上应该达到我们一般认为的有教养。所以一定要观察孩子有没有冲撞或者激怒别人的行为,有没有粗鲁或者不礼貌的行为。一方面要允许,另一方面要引导。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纪律,一个工作纪律和一个有益的纪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被动的,顺从的纪律。所有的原则都不是绝对的,对孩子的适当控制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