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8000字?
对我国行政费用的思考近年来,我国行政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支出中不可忽视的一项费用,严重影响了我国财政收入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导致支出结构和形式不合理,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本文将分析我国行政费用飙升的原因及相应的控制方法。关键词管理费用;财政支出;政府;行政支出的非理性增长是为了保证政府职能部门的正常运转,发挥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控制和协调作用,是保障那个国家稳定的物质条件。但是近年来,我国的行政支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行政费用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987到2003年增长了87倍,使行政费用成为我国财政部门的负担,也成为人民纳税的沉重负担。可以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我国经济建设、科教文卫、国防等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呈现出不合理的增长趋势。这不仅直接增加了财政负担,造成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官员的腐败行为和各种滥用公款的行为。1造成中国行政费用高。一般情况下,政府通过行政部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国家的职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政府服务的范围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会增加政府服务的成本。同时,这也必然导致各类行政人员的人力资本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再者,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由此产生的税种也在不断发展,导致我国税收收入不断增加,这也为我国行政费用的增加提供了最基本的客观条件。而我国行政费用的非理性快速增长,说明政府自身机制还存在很大问题。1.1政府机构庞大,行政人员冗员浪费,具体体现在全国各省市机关空岗、副职过多的问题。因此,行政人员的严重过剩造成了事业单位行政效率的低下,并导致行政费用的持续暴涨。1.2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当今社会“政府引导”的弊端太多。在行政经费改革中,政府机关既是行动的主体,也是行动的客体,这就好比要求一个人主动降薪,减少福利。这样做是不可能的。政府官员的成本是自己决定的,没有外界公众的监督,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降低行政开支。1.3政府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节约意识。大多数政府行政人员认为自己有金钥匙,有金饭碗,所以往往忽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教育,缺乏节约意识,认为一切都是国家买单,在办公室和各种办公用品中乱用水、电等能源,非常浪费。1.4政府部门存在官员腐败现象,用公款经商屡见不鲜。首先,政府官员中存在各种腐败现象,如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在这方面,尽管中央政府一再禁止这些浪费,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但这些费用仍然是中国行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管理者在任职期间,总是想方设法做一些所谓的“政绩工程”,比如修建豪华的办公楼、最大的动物公园、最豪华的国际机场等。这无疑是一个贪腐工程,一个面子工程,最后只会落得劳民伤财、民怨沸腾的后果。2管理费用快速增长的方法和策略2.1加强行政机构和人员精简,避免出现空岗、闲岗和副职过多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适当合并一些规模较小的部门,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财政对人口的支持,努力在节约行政开支的同时将管理效率提高到最高,从根本上降低行政开支规模。2.2完善行政费用预算,明确相应的行政费用支出范围,杜绝一切私用、滥用公款的腐败现象。近年来居高不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政府部门存在诸多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清理不合理的行政收费,限制公共开支的支出,杜绝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和各种名义的高额会议费等不良现象,着力降低行政成本,遏制行政腐败,打造真正的廉洁政府,努力推动中国进入节约型社会。2.3加强管理费用的监管。由于我国仍处于政府主导型社会,行政经费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这种及时完善的监督机制,效仿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行政费用明细公开化,让公众监督政府行为,形成以公众为导向的改革模式。2.4有效完善奖惩机制。政府部门应出台必要的法律法规,严惩贪赃枉法、滥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政人员,对拒绝履行职责或举报违法人员的行政人员给予奖励,并奖励相应的奖惩机制,形成对行政人员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更有效地为政府工作,为人民服务。结论根据以上分析,高额的行政费用已经对我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在其他方面的投入,造成支出结构和形式不合理,进而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实现国家职能。另一方面,行政费用的非理性增长增加了公众的税收负担,严重影响了公众对行政人员乃至政府的不信任,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因此,如何控制我国居高不下的行政费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这需要政府改革和公众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国家和财政的职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参考文献:[1]:财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桂平:论政府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目标控制,天津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谢:我国行政支出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