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珍珠营销报
从建国之初到唐朝安史之乱,国家强盛,经济富裕。朝廷数百官员设宴,唱诗求和,以为谈辅佐之乐。国家统一,南北交通畅通,文人有机会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激发诗情。诗歌酬唱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暂时的趋势。至于安史之乱,藩镇之乱不断,唐朝衰落,导致外患极端。于是,大多数诗人离开了混沌,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刺激了文学创作。郁结的感情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这也促成了唐诗的兴安。
(2)政治因素/君主倡导
唐朝几个有权势的皇帝不仅热爱音乐,而且提倡音乐。善乐的高宗和武侯,经常作新词,整理成乐府。到了玄宗,风更大了。他集诗人、音乐家、演员于一身,爱好文艺,附庸风雅,对文艺的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加上唐代以诗为秀才,所以成为文人获得官职的捷径,对加强诗歌技能的训练和普及诗歌起到了重要作用。
(3)诗歌风格的演变/文学自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19首乐府民歌和古诗词,到建安、正始、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再到南北朝时期音律理论的提出和运用,都为唐诗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押韵绝句这种新的诗风,到了六朝才开始形成,形式和节奏开始成型。唐代社会生活日趋复杂,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在诗歌创作中,新的内容需要新的形式,而唐代诗人正是用新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节奏、修辞等方面走向成熟。
(4)思想文化的活跃/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诗的发展明显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和绘画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的影响,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王维的山水诗,素有“诗中有画”之称,明显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至于李奇、岑参和杜甫描写音乐、舞蹈和绘画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
(5)提高诗歌的应用价值。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比如请达官贵人、名人使用,派人出使使用诗歌。从皇帝、贵族、文士、官僚到道士、艺妓,都有佳作,应该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
补充参考资料:
唐诗繁荣的原因
诗歌进入唐代,典雅瑰丽。在过去的300年里,诗人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无数璀璨的明星,如“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刘长卿、魏、李商隐、杜牧、文。可以说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僧尼。300年间,名著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有5.5万多部。诗歌体现的生活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丰满,技巧之娴熟,旋律之严谨和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人难以攀登。唐代诗歌是全盛时期!一个黄金时代!
然而,对于唐诗繁荣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看法。虽然争论不断,但很难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刘大姐的《中国文学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版)提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诗人身份的转移。认为唐诗内容的丰富涉及方方面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唐代以前的诗坛大多掌握在君主和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来自民间。他们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体验。例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继、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在贫困或流浪中挣扎出来的。“唐代科举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中下层知识分子能够通过考试进入政治舞台。这不仅体现了政治上的进步性,也体现了文学上的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和解放的新时代。从此中下层被压迫的知识分子得到了政治文化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创作突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感情,丰富和完善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到中下层知识分子手中,是唐诗得以发展并大放异彩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统治阶级的鼓吹。刘大姐先生以唐太宗、高宗、武侯、中宗、玄宗为例,说明唐代历代统治者都爱好文乐,崇尚雅正,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使诗歌成为“文人出仕的南方捷径”和“青年必修科”。这种大力倡导使得诗歌的繁荣和普及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第三,诗风演变的规律。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律诗,七言律诗在形式、节奏、修辞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此基础上大显身手,“完成了诗歌本身未竟的人生”,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此外,南北风格的融合和民族的创造力也是唐诗繁荣不可忽视的因素。南北朝时期,虽然两个政权对立,但文化和血缘交流的风潮从未停止。到了唐朝的统一,南北文风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新的风格,显示了民族强大的创造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编的《中国文学史》从多方面分析了唐诗繁荣的原因,但最强调的是唐代的经济繁荣和阶级斗争。书上说:
如前所述,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和平稳定、生活的富足幸福,不仅使诗人“刀光剑影,远游他乡”,丰富了人生阅历,开阔了视野,而且培养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为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内部矛盾和诗人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直接或间接地使诗人接触现实并正视现实,从而催生了他们对现实的反叛精神或批判精神。
这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明显带有时代的政治特征,但也不无道理。北京大学1955中国文学史揭示了与刘大姐先生相似的其他原因。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的《中国文学史稿》,更注重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找原因。他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采取了一些租界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力,封建经济比较繁荣,文化艺术也繁荣起来;二是唐朝不断巩固边防,扩大疆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第三,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第四,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中小地主的知识分子成为统治的基本依靠力量。这四个方面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版)中提到的一个原因,以前学术界没有提到,就是“文学禁懈”。书上说:
就整个唐朝而言,是封建社会的兴盛和崛起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权力还是有一定信心的,在文学的禁令上也相对宽松,不像上一代的宋元明清统治者对文学的禁令更为严格和残酷。
书中认为,这个原因对文学的发展相当重要。
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版)揭示了与他人略有不同的原因。有两点不同:第一,唐代诗人对文学遗产采取了继承和创新的批判态度,他们既没有拜倒在古人脚下,也没有虚心向他们学习。第二,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是唐诗繁荣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马茂元在《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版)中也论述了唐诗繁荣的原因。他主要谈了三点:第一,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以往诗歌的优秀传统;二是重视民间文学,从中汲取营养;第三,“诗不言法”;“他们不受任何有害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的束缚。由于未能从社会基础&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马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批评。
1979之后,文学批评的禁区被打破,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的讨论再次活跃起来。在当年的1期,《文学评论》发表了梁的文章,对以前的观点作了一个探讨。认为将诗歌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直接挂钩是一种“庸俗化倾向”,这也与唐诗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比如唐太宗贞观时期的经济繁荣,并没有带来诗歌的高潮。此外,作者不同意将《平民》中的地主阶级视为唐诗繁荣的主要阶级基础和决定性力量,认为这种说法夸大了《平民》中世界与社会的斗争和地主阶级进步的意义。事实上,“布衣地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它是否是一个统一的阶级,能否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都值得怀疑。在同一期《文学评论》上,还发表了黄复干的《以诗选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文,对以诗为题的科举制度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科举制度只是一种考试制度,庶民地主和宗族地主都可以使用。”“总的来说,唐朝以诗赋选士,促成了唐诗的繁荣,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在初唐的百年间,不言而喻,文人还没有经过诗赋的选拔,就连律诗的最终定型,也要在当时的沈全启、宋才能定型,更不要说像后来那样用五言律令来考文人了。但初唐并无以诗招贤之士,诗歌相当繁荣,可见唐诗繁荣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之后很多专家依然坚持认为经济繁荣与唐诗繁荣有直接关系。王水照的文章《谈唐诗繁荣的原因》(文学评论第7辑)分析了其关系的具体内容:①经济的繁荣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创作环境。经济繁荣所导致的强大国力直接影响了唐诗的创作精神,即“刚健有为的理想”和“不同题材、体裁所表现出来的开放境界和昂扬大气”。经济繁荣引起的交通、旅游、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内容的丰富和题材的拓展。(4)经济的繁荣为诗歌的出版流通提供了物质手段(“出版流通”指的是邮寄、捐赠、“温暖的卷轴”、题壁等。).
最近出版的张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版)强调了多种思想并存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书中说:显然,儒家思想在唐代被公认为正统,儒家经典是读书人必读的书籍。在进士和明静的科举考试中,也要求阅读儒家经典。而且自唐朝开国以来,一些学者不时呼吁复兴儒学,从未间断。这些都证明了儒学在唐代的地位比魏晋南朝有所提高。但是,儒家思想并没有获得主导地位。道教和佛教,无论是在统治集团,还是在整个社会,都不比它受到更少的重视。这种多元的思想状态使得思想界更加自由活跃,文学创作很少被禁止。
仁智的意见不无道理。但是,说哪一个是唯一的,还不够全面。以上几点可以全部列为繁荣的原因吗?(朱恒甫,见《中国文学史疑案录》?诗词歌赋》)
初唐诗歌研究综述(徐总)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唐诗研究无疑是其中之一,而初唐诗歌作为整个唐诗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唐诗艺术高峰出现的前奏,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近二十年来,随着唐诗研究的深入发展,初唐诗歌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文学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唐诗领域历来有重视文学的传统。在初唐诗歌研究中,值得重视的是文学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二十年来,初唐重要诗人的诗歌几乎都得到了校勘和注释。他死后,王绩的诗集和散文集由吕才编成五卷,中唐时由卢纯删节成两卷,元明以后只盛行删节本。韩立洲在清代发现了《王绩集》的三种抄本,于是他以李考证、记录的本为底本,并与其他抄本合为《王无功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出版。* * *收集了王绩诗歌150余首,比删节本多90余首,同时汇编了有关王绩的文献,是王绩文集最完整的版本。此外,王绩的诗文还包括王国安《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和康金生、夏连保《王绩年谱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版)。
《初唐四杰》是由徐明霞的《陆集》整理而成的?《杨炯集》(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以张燮主编的《游游子集》和童培主编的《颍川集》为基础,并补充了部分佚诗。任《陆集年谱注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版)是我国第一部陆集注释本,材料翔实,考证精细。此外,朱《尚书》有《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版)、《李有《鲁集注》(中华书局1998版)。
“文章四友”作品集有徐鼎祥《杜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出版)和李乔诗集?《苏维道诗集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均属“唐诗别集系列”。该丛书还收录了《关于诗歌的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和王启兴、《关于何收录张旭、张诗歌的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其他重要的诗人诗集还有彭庆生的《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出版)。第一卷是《感觉诗》,第二卷和第三卷按时间顺序收录了其他作品,每部作品都是先校对后注释,并指出年代原因。连波、查宏德《沈全启诗集校勘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版)是第一部沈诗集的注释本,注释简明,并附历代注释。湘楚《王梵志诗集校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版)收录诗歌390首,校勘、注释、解释详尽,是迄今为止对王梵志诗歌最完整的注释。钱学烈《寒山诗校勘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版)、《寒山诗校勘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版),根据现存宋本,收集寒山诗313首、集解诗55首、二人佚诗10首,并详加整理。总之,文献资料建设几乎涉及了初唐所有的重要诗人。
在初唐诗歌研究中,诗人群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主要集中在对初唐最重要的两个诗人群体,即“初唐四杰”和“文章四友”的研究上。
有关“初唐四杰”的著作是罗祥发的《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1993出版),分为生平与行踪、节操评价、作品分析三部分,附附录《初唐四杰年表》,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研究“初唐四杰”的专著。张之列《初唐四杰年谱》(巴蜀书局1993出版)是一部综合性的四杰年谱。本书不仅对四位大师的生平经历、思想变化、诗年作了详细的考证,而且对义理、言词进行了分析,颇有建树。和撰写了《罗传》(北京出版社出版,1987)。前十章记述了罗的传奇人生经历,后五章评述了罗文学创作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历代对罗的评价,为罗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此外,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还编纂了《罗研究文集》(杭大出版社1993版),收录论文29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罗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关于“初唐四大家”的论文很多,主要有:葛的《初唐四大家与齐梁的文风》(Quest,1990,第3期),论述了四大家虽然批判了齐梁的文风,但并没有摆脱齐梁的习气的复杂局面及其原因;任论初唐四杰非“浮躁肤浅”(上北系列1984第2期)和罗祥发论初唐四杰非“浮躁肤浅”(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1第1期)。徐尚鼎的《四大家诗歌艺术渊源考辨》、《昭明文选与初唐诗风》(文献1993第2期)、《罗路歌曲的结构模式与艺术渊源》(文献综述1993第6期),前者论述了初唐诗风的选体与诗风。徐总《论四家与唐诗风格》(学术研究第3期,1995)、《论四家诗歌在初唐诗风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6)、《论四家诗歌的昂扬基调与成长之美》(江淮论坛,654)一系列论文, 如《景宗》、《风格的分化——四家文学思想的双重特征与初唐诗史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1996),分别从诗歌风格的规范化、初唐诗史的进程、初唐诗风的变化、四家文学思想的性质及其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等方面对四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有关“文章四友”的论文主要有:聂永华的《零陵如玉,珍珠满盈》(《杜南学刊》第2期,1994)、徐总的《论“文章四友”与初唐诗歌的艺术进程》(《中州学刊》第6期,1994)、郑伯钦的《文章四友》等。都着眼于对“四友”的综合研究,着眼于“四友”在现代诗歌规范化中的作用,力求在整个初唐诗歌史进程的语境中把握其文学史价值和意义。另外,毛水清的《关于杜的四问》(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90,第1991)是关于杜冀州在四友中陨落的原因、杜的“狂妄”性格、杜是否为宫廷诗人以及葛对初唐诗歌创作范式与大众化的倡导——从李乔的《百首诗》(文学遗产,第6期,10 是初唐以来双重气质氛围下的产物,实际上是以诗体写成的诗歌写作入门书,成为初学者的范本。
此外,初唐其他重要诗人,如王绩、沈全祺、宋、、张,通俗诗人王梵志、寒山、唐太宗、宫廷诗人李白药等,都出版了专著。比较重要的有:张西厚《饮酒吟隐诗论王绩诗》(唐代文学随笔第7辑)、张《田园诗论王绩诗》(第1990期)和徐总《王绩诗时代类型特征新论》(齐鲁学刊)查宏德《沈全器新论》(学刊第3期,1991期)提出沈徐总的《申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认为《申宋体》虽不完美,但对古风也有重要贡献。韩立洲的《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出版)是第一部研究陈子昂的学术专著,获奖颇多。韩立洲还有《陈子昂评传》(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出版),这也是陈子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吴明县《陈子昂考论》(巴蜀书店1995出版),考论结合,论述全面。此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香港中国和世界出版公司分别于1989和1993年出版的《两次陈子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论文70篇,展现了近年来陈子昂研究的成果。有很多关于陈子昂的论文发表在一篇文章中,所以我不会在这里重复。张的重要论文有程对张的《春江花月夜》的理解与误解(文献综述第4期,1982)和徐总的《与张——诗歌意境的新方向》(江汉论坛第1994,12)。关于王梵志和寒山,有张锡厚的《王梵志研究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出版)、项楚的《王梵志诗歌论》(31号文史丛书)、张家鹏的《寒山诗谈》(沈师院学报1986第65436号)《唐太宗李世民与初唐宫廷诗研究》,主要有梅云的《论皇帝》 王宫体诗与唐太宗(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1993期第1期)徐宗时代精神与艺术传统的不稳定结合——对诗歌的客观分析与价值评价(江苏社科)初唐宫廷诗研究(社科战线1995期第1期)初唐杰出的宫廷诗人李白瑶(古典文学知识65438
项目池
填空:
1.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之诗,峰上之峰”的诗是。
2.宋代诗人苏轼评价其艺术成就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名词解释:
王蒙
背诵:
1.王维的钟南山。
2.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武》
问题和答案:
1.《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说:“谁在河边第一眼看到月亮,谁就在月初照人。生命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江月只是年年相似,这涉及到对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的思考。请参考其他诗词,谈谈古代诗人的自然观,以及你对这种自然观的看法。
2.陶渊明和王维都是山水田园诗创作的集大成者,两人都有过隐居生活。请将《渭水农家》与陶渊明的《归园》作一比较,比较两者诗歌意境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