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1000字的马援原创论文。用一个原则讨论一个社会事件或现象。求求求~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方法论价值体现在客观性和主观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决定性和选择性、及时性和历史性、经验归纳和理性概括的统一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应该吸收马克思理论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论/当代意义

哲学的经济分析和经济学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认真梳理和总结这些思想,无论对于我们建构当代中国的经济哲学,还是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既不是纯粹的经济学,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在整合二者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的定性科学。这种“新质”在于,它打破了当时一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考察经济问题的方法:要么从主观概念和理性原则出发,剪裁应用客观经济现实,否认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或者停留和止步于客观经济现象的表面,否定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前者是唯心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后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经济哲学的批判充分体现在他最初的经济哲学研究成果《哲学的贫困》中。他批判蒲鲁东从普遍理性出发构建经济学的哲学体系,把经济范畴看作是“不依赖于实际关系的自我生成”[1],这只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经济哲学。但是,经济学要想真正揭示现实经济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跳出哲学的圈子去研究经济现象,这里面包含着从经济现实和物质生产出发的唯物主义经济哲学。同时,对庸俗经济思想的反思使马克思认识到,经济哲学要想走出“在表面联系中拐弯抹角”、“给最表面的现象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的误区,[2]就必须突破以往的理论,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思想障碍,敢于进行理论创新。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的代表作,它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现实的角度揭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关系、运行机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奥秘”,而且关系到马克思能否摆脱哲学和经济学的理论藩篱,并在整合二者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最终实现了他的哲学和经济学成果——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机统一。

纵观马克思一生对经济哲学的研究,他没有躲在书房里给自己设定一个纯粹抽象思辨的命题,在主观臆想中构建体系,而是立足于经济现实,捕捉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拘泥于“已有”和已有的方法和结论,而是让“思想的闪电”在理论的迷雾中揭示现实经济生活的真谛。

今天,尽管时代的巨大变革使经济哲学的研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马克思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马克思从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角度研究经济哲学的思想和方法仍然可以为我们从事当代经济哲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经济哲学要想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就必须“不仅从内部,也就是从外部,也就是从它的表现上,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3]同时,要充分发挥主体的独特能动性,破除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第二,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科学和人文,分别从物和人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两种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前者强调客观性和事实评价,后者强调主观性和人文关怀。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无疑是“现实的人”[4]。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不仅是“社会关系的总和”,[5]而且是能动的、有价值的、有理想追求的主体。所以,经济哲学要研究“物”和“人”,应该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这种科学与人文的辩证统一显得尤为透彻。

马克思不仅反对从所谓的“纯粹的客观性”或纯粹的技术理性和经济模式来考察经济现实的做法,而且认为这种抛开主体、缺乏对人的价值需要、利益要求、地位体现和发展愿望的人文关怀的理论,把人降低或等同于“物”和纯粹的“经济人”;同时反对从抽象的人、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考察经济现实的做法,认为这种对客观事物的抛弃和对客体分析缺乏“人文关怀”只能使人成为伪主体和片面的“道德人”不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或哲学,马克思的经济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当他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时, 他把它们看作是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基础上的规律性过程,强调寻找无产阶级解放道路首先要深入到客观的经济底层,同时关注现实的人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地位、处境、命运和出路,认为自己的理论是“被压迫”阶级。 [6]因此,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对“人”的讨论是以对客观事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追求人的价值和发展要求为目的的;对“物”的讨论,不仅仅是指人的价值取向,更侧重于从物的基础和本源的角度来探讨人文关怀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今天,借鉴马克思科学与人文辩证统一的思想来建构当代中国的经济哲学,有助于我们关注和研究全球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转型、变革和发展的现状、历史和未来趋势。以科学实证经济学为基础,从人化的客观世界中认识自然矩阵及其本质规律,以此来理解和满足人们的价值需求、生活的现实性、时代的多变性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同时,我们还关注和研究人们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体现自身价值、发展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善于运用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人们价值要求的客观范围和内在层次,从而为人们在冷漠舒适的自然物质世界中看到自身价值、体现生存意义、感受生命的温暖、美好和崇高提供激情源泉。具体而言,经济哲学要研究宏观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转型引发的利益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等微观矛盾,以及道德与经济、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经济乃至社会心理与经济的关系。

第三,果断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决定性和选择性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表达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果断,就是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及其经济运动是有自身规律可循的自然历史过程;选择性是承认社会历史及其经济运动是历史主体的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前者肯定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对人的必然性和制约性,后者肯定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人作为历史主体既是“戏中人物”,又是“戏中作家”。[7]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和经济运动的规律是通过现实的人的选择性的动态活动来实现的。人的实践是联系二者的中介,二者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辩证统一。经济哲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对经济现实的理性考察,为充分发挥人的自主能动性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应该从决定与选择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作为客体的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统一性也体现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

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陷入纯粹的经验主义经济理论,蒲鲁东陷入纯粹的思辨主义经济理论,原因之一是他们离开历史的主客体关系去考察经济问题,没有看到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人们积极实践的结果,所以人们在它面前并不是无可奈何的;但是,经济事实作为一种既定的产品,是客观的、必然的、制约的,所以人在它面前不能为所欲为。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经济活动中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关系,他们要么陷入机械决定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视为“永恒之手”,完全制约人的活动;或者陷入理想主义和行动主义,把个人理性和“社会天才”的自由意志当成解决经济矛盾的灵丹妙药。与他们不同的是,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物质活动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生活的根本内容,生产力是人类经济活动历史过程中积累和创造的物质力量,而不是自己无条件的先验假设;同时认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生产力是人类实践能力的物化,生产关系是人们为适应生产力而创造的结果。这样,马克思通过作为历史主客体基础和中介的物质生产实践,科学地预言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经济活动,这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上述方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和新世纪现代化的战略决策,将有助于我们走出“超越论”和“顺序论”的两极,在中国与世界体系的联系和沟通中研究经济调整、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关系。还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交汇点上“抓住机遇”,把工作做好。借鉴马克思的上述方法研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决定论”的两极,进而进一步研究社会发展中经济增长与自然成本和生产效率、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与精神生产、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再生产与自然再生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

第四,* *时间性和历时性的统一

* * *时间和历时分别是从静态和动态、横向和纵向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前者侧重于在具体社会经济运动系统的基础上把握社会结构以及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后者侧重于在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形态以及过程中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运动是通过静止来表现的,相对静止中有永恒的运动。因此,时间性和历时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上述理论体现在他的“有中介的社会生产体系”的观点中[8]:就其静态存在而言,社会是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生产力;就其动态发展而言,是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关系及其一切社会关系。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决定。它既有生产力的功能,又有生产关系的价值,是时间性和历时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特定结构及其整个历史运动,既是一个基于生产方式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也是一个由生产方式运动推动的过程。因此,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的生产方式。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上述观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从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将其置于“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中;从中国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可以看出,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由于具有中介性质,可以存在于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相辅相成,生产的技术水平形成生产方式的基础,经济制度以此为坐标系,经济形态的逐步演进从根本上决定了所有制形式的一般发展,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中国。也看到了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中介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相结合。生产关系的社会等级决定了社会的基本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可以体现同一种经济形式。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中国实行的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应该而且必须是社会主义的。

第五,经验归纳和理性概括的统一

经验归纳和理性概括的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另一个基本方法论思想。它体现了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不仅从经济现实出发,而且在研究经济现实中进行哲学分析和推理,从中得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论,而不是停留在经验归纳上;而且在对经济现象的哲学分析和揭示中,融入了对经济的实证分析,使之有理有据,而不是哲学的空洞思辨和抽象推演。

马克思在创立经济哲学之初,就批判地审视了当时的经济理论,反对蒲鲁东用先验的原理和抽象的哲学思想来投射经济现实,认为这只能导致“荒谬的哲学”;[9]还批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停留在纯粹经济事实的表面表述和经验归纳上,认为他们没有从经济关系的社会历史中去研究经济现象的本质,从而导致他们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固定不变的永恒规律的唯心主义历史结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方法,是他融合经济实证主义和哲学思辨的结晶。这部关于资本主义的巨著虽然侧重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但这种分析不仅因为哲学唯物史观的运用,使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超越了纯粹的表象描述而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性,而且因为经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证分析,使哲学的逻辑演绎超越了纯粹思辨的抽象论证而具有彻底的实证说服力,从而使其价值远远超过任何简单的经济学著作或简单的哲学著作。纵观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他的哲学和经济学在相互交融的基础上达到了辩证统一。正如劳动、分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学和哲学的基本范畴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哲学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既是社会历史哲学经济学,也是经济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

今天,研究和建构当代中国的经济哲学,应该借鉴马克思哲学理性思考和经济学实证分析相统一的方法。一方面,在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等具体问题时,必须运用世界历史和社会形态理论进行理性抽象,不能停留在经济范式、技术模式、运行手段等经济学的表层。另一方面,我们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形态理论、本质理论、动力理论等基础理论时,必须根据世界和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新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结合实际,用经验加以证明,而不是局限于抽象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在结合两者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一种适合并能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经济哲学理论,不因满足于繁荣的表象而幻想自身的功能,不因囿于空洞的思辨而怀疑自身的功能。同意3|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