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学价值实现的意义和途径

论教师教学价值实现的意义和途径

论文关键词的教学价值;专业发展;意义;小路

抽象教学价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学主体与满足教学主体需要的教学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教学主体的实践活动。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体现了人的价值,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实现的途径是:树立人本主义的教师观、发展的学生观、自主的专业发展和适度改革的课堂教学。

教学是一种负载价值的活动,所以教学是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的统一,而不是与价值无关的纯粹事实。然而,对教学价值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学生价值的实现,如学生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等。即使是把教学价值等同于教学过程价值的学者,也只是关注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价值实现,而较少关注教学过程的必然主体——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加强教师教学价值实现的研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价值不是一个实体性的范畴,而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它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客体的价值等于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研究教学价值的思考点,首先要明确教学现象中的价值主体和客体,找到价值关系的准确定位。价值主体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来分析。以社会为主体,教学价值是指相应层次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社会中人才的质量和类型的满足程度,或社会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收益。从个体来看,“教学价值是指主体的教学需要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满足而形成的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价值客体包括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师生自身的内在客观世界。因此,教学价值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学主体与满足教学主体需要的教学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教学主体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价值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关系,通过教师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自我生成和自我发展,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充盈生命的意义。

一、教师教学价值实现的意义

1.体现了人的价值。

毫无疑问,老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老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人的价值的实现为基础。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即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和人作为客体的价值。人作为主体的价值是指人通过价值关系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种价值关系的结果为作为主体的人所拥有,意味着自己具有价值,因此成为人的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只有人才能成为价值的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做出有利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选择,这才是人的存在方式。所以,人在哪里活动,就在哪里追求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人作为主体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人的存在性和主体性。人作为客体的价值,就是人作为客体满足他人。这两种价值中,人作为主体的价值是根本的,表现为我的价值,人作为客体的价值是派生的,表现为他人的价值。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实现人的价值方面不同于其他人。我们一直过分强调教师的事业心,即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其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需求,肩负着培养人才、塑造个体的重任。但是很容易忽略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这不仅指的是大众,教师自身也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是强调教师的劳动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教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兼顾两个方面的价值,即教师劳动满足社会需要时的社会价值和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时的个人价值。当以教师为对象时,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就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体现在对“蜡烛”、“园丁”的赞美中。只有他对社会的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关注的是自己的个性、潜能和能力的培养、发展和实现,是人与自己的基本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性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是具体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复制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体现在这些个性、潜力和能力的发展和实现上。教师一直追求在教学中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希望通过教学来满足自己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生活能力和专业成长能力。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的诉求缺乏必要的倾听和尊重,长期忽视教师个体价值的实现,甚至片面追求社会价值而扭曲教师人格,更谈不上专业发展。教师的主体价值实现了,教师的教学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阻碍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瓶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也成为教师研究中的一个突出课题。诚然,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有的认为教师的解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有的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通过科研或实践来提高。应该说,这些措施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多是外在因素,没有从根本上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个体行为。只有使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作为个体的内在需要,才能从根本上点燃专业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当然,教师的教学价值体现在教学中,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然而,教师的价值并不局限于他们所教授的知识,而在于他们是否创造和培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教师的价值仅仅在于“教什么”,那么教师就被置于知识之下,就像知识搬运工一样。教师的价值除了“教什么”,还在于“怎么教”。正是在“怎么教”这个环节上,教师缺乏更大的自主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旁观者、参与者和平等的主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对各科课程标准有现成的解读。教师的职责就是这样做。在这里,教师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消失得无影无踪,教师成了新型的传声筒。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中,人们往往把矛头指向教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这不是一个悖论吗?教师是改革的主力军。很难想象没有老师参与的课改,但是有这么多“婆婆”,作为“媳妇”的老师该怎么办?因此,要深化课程改革,必须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而教师专业的真正发展有赖于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教师只有在价值实现中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进而实现自己职业的价值。只有实现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双重完善,教师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才能在教育中“诗意地生活”。因此,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第八次,已经走过了近十年。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减轻,教师教学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但应该看到,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存在诸多阻碍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如三维目标难以准确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滞后、教育管理者课程观念更新等。问题的根源有很多,包括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管理层面等。,而最重要的问题是师资水平。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可以说,新课改的成败取决于教师,但正是在这个关键环节上,问题突出。在对教师的采访中,我们发现现在教师的困惑在于如何妥善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如何处理知识传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如何发展。其实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新课改中没有归属感,没有实现价值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因此,实现教师的教学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不仅使教师有归属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课程改革洪流的热情,从而使教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展,从关爱自己变为关爱学生,既实现了自身价值,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这个内因就是课程改革继续深入人心的保证。

二,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途径

1.人本主义教师观

要实现教师的教学价值,首先要树立人本主义的教师观。人本主义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即教师是人,而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和表达霸权话语的传声筒。新课改以来,人们一直在强调教师观的转变,试图改变教师原有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的地位,把“教师”变成“研究者”甚至专家。在教学中,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被视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旁观者。这种取向不仅抹杀了教师的主体性,还将教师视为新的工具:学生的学习助手,学生发展的基石。虽然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价值来换取学生的发展,但是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仍然有很多副作用,即降低了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必须有教师的全心参与,参与的条件是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实现的途径之一是“心中有人”,以人的价值的实现促进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马克思在理解“人”及其本质属性时,把它看作是“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人本质”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人的价值内在地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境界:阶级价值(指人的尊严和作为人的一员实现其自由自觉活动的权利)、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过去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对社会的奉献和牺牲,而较少关注教师的阶级价值和个人价值。阶级价值强调教师是否真正享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教师的权利和尊严是否得到尊重?如果你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或者你在中小学呆了一段时间,通过和老师的交谈,你会发现有更多的学校管理者对老师颐指气使,根本不理老师,官本位的作风浓厚。甚至一些学校的职代会也成了校长的“一言堂”。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价值没有实现的土壤。更没脸谈老师的个人价值。教师的个人价值是作为一个有个性的人,他的个性、潜能和能力的培养、发展和实现。除了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实现这一价值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准确定位教师,分层次实现教师的价值,才能实现教师的教学价值。

2.学生发展观

教师教学价值的主要阵地在课堂,通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来实现。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催化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必须树立学生的发展观。学生发展观认为,应该用动态的观点和开放的心态来理解学生,即应该把学生看作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他们处于动态的一代,同时也应该开放,允许甚至容忍他们的不同行为。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对学生有两种典型的理解:客体论和主体论。客体理论认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按照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是因为学生的文化资本少,在教学中没有话语权,只能处于弱势地位,在学习中没有自主性,知识是被接受的、僵化的,没有动态生成。而主观主义则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拥有话语权,通过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主体性尊重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是一种正确的学生观。殊不知,这恰恰陷入了二元论的陷阱,忽略了人类的发展性和复杂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几乎每天都在变化。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适时的调整。所以,仅仅通过尊重主体来理解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变化,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师生的及时沟通合作,整个课堂呈现出和谐融洽的氛围,师生消除了角色限制,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严师,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我和你”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价值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3.自我导向的职业发展

人的价值的实现主要受人的主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主要因素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主观因素包括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认知程度、意识和期望值。生活在同一社会状态、具有相同社会因素和条件的人,实现价值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客观性会不同,实现价值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不同,甚至实现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程度也会不同。教师教学价值实现的领域是课堂,实现的必要条件是专业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有被他人认可的主观需要,一次成功的教学是教师教学价值最直观的体现。成功的教学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各级管理者和研究者都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然而,我们发现这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大多反映了外部需求,是一种理想状态,而教师的内部需求很少需要发展。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也反映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误解。当发展成为一种外部需求时,发展就是被动的、缓慢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无法在教学中得到体现,价值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一样,只能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求,也就是说,只有成为一种自我激励、自觉的行动,才能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教学价值的实现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教学与专业发展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当然,自我导向的专业发展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满足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当前应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师工资,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解决住房等实际问题,消除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同时,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最大限度地给教师“松绑”,让他们轻装上阵,从而激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适度改革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传承、创新、融合文化的重任,而且注重培养人类文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能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又能用创新智慧和文化精神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满足人类文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的需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是现代教学社会价值的最集中体现。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教学文化的传递需要以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为中介,有一个摒弃腐朽、选择先进技术的筛选过程,其中必然包含加工制作和新的阐释理解,而这个中介就是老师,可见老师的责任之大。新课改试图改变以往教学中的种种不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维目标,强调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对话与合作,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体现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中,而在正常课堂中却很少见到,于是就出现了教师两种上课方式、学生两种表达方式的奇怪现象。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本身。与老师交谈,发现他们对新课改充满了期待和困惑,期望减轻老师的负担,改变老师为考试而教的尴尬;迷茫的是,新课标出来后,很难适应,新的要求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迫使他们在两种教学之间穿梭,更谈不上教学价值的实现。原因当然很多,但改革与实际脱节应该是其中之一。一个教了很多年的老师,很难通过对几个概念的理解或者几个教学方法的改变来彻底改变教学习惯。这种极端的不适应扰乱了他们的教学生活,使他们的思想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因此,改革必须适度。这个适度既意味着改革的步伐要稳步推进,循序渐进,又要有适度的灵活性,即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改革模式。这种“菜单式”的改革模式不仅有利于改革的深化,还能极大地点燃教师的参与热情。这样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是实现价值和展示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