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体验
1.变老师的“教”为孩子的“自主”学习。
以前的音乐教育往往以老师为中心,孩子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尊重。在设计教育活动和组织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没有考虑儿童自身的需要、兴趣和愿望。相反,他们被视为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容器。老师的任务就是把他们注入、灌输到这个容器里,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代替孩子说,代替孩子做。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老师的示范,孩子显得不知所措。
如何变孩子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学习了《条例》和相关教育理论。2004年在中华女子大学完成柯达伊教育理论课程培训。现代学前教育专家张学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应该给孩子更多自己体验、自由发表、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上的成绩,反对强迫孩子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首先要唤起孩子对音乐作品做出反应的内在需求,唤起孩子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我也在中华女子学院王丹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我用新的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孩子能主动“听”音乐,是带孩子进入音乐世界的首要条件。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孩子听音乐的时候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让孩子「认真听」和「积极听」?为了激发孩子对“听”的兴趣和需求,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让孩子带着问题、故事、悬念去听,看着画面。听不到也没关系,再听一遍,不断鼓励和表扬孩子有一双可以听音乐的耳朵,鼓励孩子听完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听的兴趣,我们还安排各种机会去听大自然和生活的声音(小动物的声音、雨声、走路的声音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孩子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中班的孩子能分辨“重”、“柔”、“跳”的音乐,能分辨速度、力度、节奏的不同变化。
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本应是儿童智慧、情感和创造力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往往是老师在儿童模仿之前的示范,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本无法培养和发挥。通过讨论,我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先去欣赏,先去感受,先去体验,先去创造。比如在中班的音乐游戏《狐狸抓小鸡》中,让孩子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利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讨论狐狸的音乐形象,集体创作设计出不同情绪、不同形象的动作,比如狐狸的弱鸡。老师只是做适当的说明和提示。孩子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大增强,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再比如,在小班里,参加“小鸡孵出来了”的音乐活动时,老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到前面,让他们观察并尝试学习小鸡的舞蹈动作。这种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游戏需求、做小主的需求和创作的需求,又能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上实现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孩子确实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个体。只有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有的孩子总是充当演员,有的孩子总是充当观众。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往往有机会表演,条件差的孩子因为自卑不敢表演。如果听之任之,这些孩子不仅会失去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还会导致一定的心理缺陷。我们要以音乐活动为手段,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求。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一个小步前进的“阶梯”,提出适当的要求,尽可能的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比如我设计了一系列节奏游戏,起点很低,由易到难:听铃声,拍手(就是拍手模仿铃声的节奏)。鼓与钟(即跺脚模仿鼓的节奏,拍手模仿钟的节奏)。机器人(即听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分别用跺脚和拍手来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地图上小手小脚的标志,用小手小脚配合音乐表达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对技能要求不高,目的是让孩子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低难度中体验艺术表达的成功。
第二,关注儿童的探索和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可以激发智慧的潜能,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习发现的技巧和保持记忆。因为孩子年龄小,坚持性和耐心差,在长时间看不到进步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探索。所以我有一个目的,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探索和主动操作的环境,激发孩子的探索动力。比如探索儿童认知分段中的内在驱动力。比如,在幼儿理解切分音节奏(| X X X | x x |)的过程中,我按照以下步骤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组织幼儿玩“拉绳”“划龙舟”游戏,寻找| X X X |的感觉,表达“加油”的语言节奏。引导孩子去发现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节奏。
比如我妈牙疼的时候把脸埋起来, 她说" | 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告诉孩子什么是切分音节奏,并引导他们尝试在木琴上弹奏切分音节奏 播放歌曲《花船》,引导孩子集中精力寻找切分音节奏,听音乐节拍。启发孩子通过跺脚、转身、摊开双手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船夫动作的切分音节奏。引导孩子用木琴、铝琴等乐器来陪伴划船。除此之外,我还让孩子轻敲装了不同水量的瓶子,自己做玩具,让他们觉得声音不一样。让孩子听“小动物找家”游戏中米、索尔、拉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和角落活动中,让孩子尝试在木琴上弹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看木琴,听音高,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孩子独立、自控、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感知到节奏后,我让孩子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达自己,比如拍手、跺脚、晃动身体等。,然后教他们认识二拍,四拍,三拍。听音乐的时候,我告诉孩子是多少拍,让孩子拍手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有音乐伴奏或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对优美动作所表达的节奏的感受和理解。这种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小马跑步,乌龟爬行,刮风下雨,开火车,坐飞机,骑自行车,划船等。都是让孩子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达。让孩子认识两个节拍,让他们听进行曲,雄壮、整齐、有力;识别四拍时,让他们听一些舒缓的歌曲,如《小鸟》、《小燕子》等。认三拍的时候,让他们弹一些圆舞曲给孩子表达。除了形体表演,我还让孩子充分利用打击乐器,让他们先认识各种乐器的声音,不管是清脆的、丰富的、长的还是短的,这样敲起来特别好听,然后让孩子自己伴奏小曲,练习合奏。在孩子对以上内容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让孩子自己尝试创造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训,我还把幼儿音乐素质练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在晨检时欣赏了优美的音乐,不仅陶冶了情操,也让幼儿早日醒来,有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早上喝水后和课间,播放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孩子用它做优美的节奏,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的敏感度、对音乐节奏的把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歌曲的教学中,我摒弃了老师教孩子唱一首歌的枯燥教学方法,尝试学习柯达伊的教育理论,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边学边教歌曲的方法。比如在《春雨萨沙·武贾西奇》这首歌的教学活动中,我就是在一个雨天随意教的。首先,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春雨的落下,倾听春雨的声音,然后把春雨变成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让孩子们着迷。在老师的循序渐进的指导下,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学起了歌曲。在教学中,我也传递给孩子们一个信息,那就是创造。只要是美好的,快乐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变成诗歌,歌曲,甚至音乐剧。从此,孩子们的创作兴趣浓厚,在老师的不断指导和鼓励下,创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4.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儿童本位”的关系
“教师主导,儿童为本”这句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教育活动应该有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换句话说,教师对孩子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朝着既定的目标,但教师不能代替孩子的实践或发展。在实践中,教师常常困惑于如何把握教师主导和儿童主动的比例和尺度。通过实践研究,我认识到教师在实施活动时,应随时根据儿童的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教师应该在孩子表现出能够独立开展活动时减少参与和引导,在孩子表现出需要帮助时增加参与和引导。以上只是我的音乐教学经验。今后,我会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让音乐教育成为孩子们快乐的游戏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