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对后世的影响
艾略特的传统和个人才华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著名诗人卞翻译成中文。对于这篇影响深远的论文,博尔赫斯说,相反,是我们创造了祖先和传统,而不是传统创造了我们。《荒原》出版后,各种解读层出不穷,人们往往将其视为西方文明衰落的写照。一些评论家也在《废土的拯救》上做文章,认为《废土》与《尤利西斯》有本质的不同。艾略特描述孤独的个体面对无尽的黑暗,瑟瑟发抖。解决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超出了人力所能及,只能在隆隆雷声中坐等雨来。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冯岩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国内大学生中有一种说法,说艾略特,读所有的诗都是徒劳,可见艾略特对中国文化界的影响之大。在诗歌被边缘化的现在,艾略特文集的出版让人有“迟到20年”的感觉。著名文学评论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也表示,翻开中国现当代诗歌史,很多著名诗人都曾表达过对艾略特的深刻影响。比如徐志摩曾经用艾略特的诗歌风格写过《西窗》。卞、季夏安、穆旦等人也深受其影响。“从当年的徐志摩、孙大雨到今天的文艺青年,几代人都读过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构成了中国文学难忘的记忆。”
艾略特也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的“* * *追求正确的判断”的理想一度成为一个吸引人的口号。艾略特的第一本选集《神圣的森林》让读者感受到了开启新时代的权威声音,他的论文选集1917-1932是英国批评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