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运代理企业发展现状研究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服务业。截至2000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超过265,438+000家,但总体上看,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业的现状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小”(经营规模小、资产少)、“少”(服务功能少、专业人才少)、“弱”(竞争力弱、融资能力弱)。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加入WTO后中国货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将出现分化和重组。未雨绸缪,在这种背景下,关注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必要的。经过研究和探索,作者将我国货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定位为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和物流化。

首先,规模

规模是我国货代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合理配置现有资源、促进企业持续经营的必由之路。规模化是货运企业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主要特征是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其中之一是并购和重组的激增。以航运业为例,OOCL收购美国总统,马士基收购陆海就是明显的例子。近两年航运市场由低迷转为活跃,经营业绩不错。一方面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与航运业并购产生的规模经济密切相关。近期,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新变化,中国货代行业龙头中外运集团坚定不移地推进1998以来的重组战略,使集团公司经营业绩稳步上升,“1 1 > 2”的规模效应初步显现。他们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规模化经营是货运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竞争实力、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规模化是加入wto后我国中小货代企业整合资源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货代行业也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体制。此外,由于认识有限和监管不力,在中国形成了“遍地代理”的货代市场。加入wto后,随着货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实力超群的国外货代将大显身手,相当一部分实力较弱的货代将被淘汰。中国货代企业如果继续走“小、少、弱、散”的路子,前面只能是死路一条。出路之一是联合重组,搞战略联盟。从供应规模、资金规模、网络规模入手,走规模经营之路,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必要而有效的一步。目前,外经贸专业储运公司等货运代理企业占外经贸部批准的具有国际货运代理经营权企业的近1/3。但由于货源、网络、资金来源分散,大多发展缓慢,整体竞争力不强。结合历史渊源、运行机制、管理手段和政策条件,统一认识,推进这类货代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以资产和利益为纽带,打破地区、行业、企业界限,通过空运销售代理、海运订舱代理或指定代理、单向包机经营等方式,促进供应规模化、集约化。金融上,通过集中融资,吸收外资、民资等民间资本,为推进规模经营提供资金保障。在管理上,通过经理年薪、员工内部持股、竞争上岗等机制创新,加大货代之间联合、兼并、重组的步伐,整合货代固有资源,促进其发展壮大。

第二,专业化

服务行业流行一句行话: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服务,只要你能创造特色和品牌,就能占领市场,赢得客户,从而决胜千里。体现了专业化管理的本质,体现了货代企业开展专业化服务的旺盛生命力。DHL快递、上海樊城、天津环联、昌松海运LCL服务等知名品牌从实例中印证了专业化管理的市场价值和独特魅力。从完善服务功能、实行集约化经营的角度来看,专业化服务是对货代企业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货运代理仍停留在“代理运输”的角色,服务功能单一,管理水平落后,客户需求只能在低水平上得到满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提高,货代企业也应该完成向独立运输经营者的角色转换。因此,要拓宽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按照业务操作、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专业服务的标准规范行为,从战略、成本、质量等方面规范行为。专业化是培育货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最擅长的业务,是企业品牌、主营业务、实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资源优势的外化。专业化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货运代理企业只有建立在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显示出与其他企业的差异,通过核心竞争力凝聚利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如果货代企业的总公司(母公司)整体上可以通过网络化或多元化经营实现规模扩张,那么其分公司、子公司等经营网点将更多依靠专业化运营来巩固利润,从而为总公司(母公司)的资本扩张提供保障。国际货运代理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专业化服务的内容是要求货代在空运、FCL、LCL、租船、港口集疏运、仓储配送中选择其中的一两项作为主营业务,在市场开拓、企业战略、人才选拔、管理规范等资源配置上采取集约化的营销策略,缓慢而稳健地发展。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货代企业货源、资金、人才等资源有限,瞄准专业化发展目标,是其迎接挑战、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