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毅刘宏毅对杏林通惠书院的解读;

晴天种田,雨天读书——杏林同辉书院种田读书模式的尝试

第一,书院要培养什么人?

关于组织形式,历史发展,传播学术思想,普及礼乐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先生们有很多话要说。接下来要讲的是今天办书院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人的问题。书院、道院、禅寺,历来是儒释道三家出人才的地方。儒家书院有几个目的:一是承前启后,取长补短,使儒家知识代代相传;第二,守正统,使儒家之学清晰一致;三才真的能出几个真枪实弹上马,笔杆子下马的人。

所以书院的重点是人,谁来办,谁来主持,谁来当导师,请谁来讲,学生从哪里来,培养成什么人,用在哪里等等。都是人的问题,钱还是其次。没有人是空的。

“山不高,仙却有名”。中国有几百所书院,国外也有几百所孔子学院,但能传承儒学的人在哪里?硬件容易,软件难,找钱比找人容易。复兴儒学,难无其人。我们办一个学院是为了什么?自娱自乐,不如经营一家私人会所。办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让儒家培养出几个真正的人,有真知识的人,有理想、有抱负、愿意承担责任、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和世界的资本的人。

管理学院有三种形式:政府管理、私人管理和公私合作。我个人比较喜欢民办,希望培养儒家的性格,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如果连教什么、怎么教、招学生都决定不了,还能出人才吗?

我一直在想,如果给我一个学院,我该怎么办,怎么走下去,眼光放长远,出人才。今天培养人才比古代更难,因为他要融合中西文化,融合古今文化,精通科学、哲学、艺术、管理、经史、诗词歌赋、自然社会人文。他还能进行双语国际交流,持枪上马保家卫国,下马著书,说我们要培养世世代代和平的人,就像王通先生一样。所以办书院第一大问题是人。

二、书院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都在努力做。我们尝试的模式是办一个耕读院,按照“半日耕半日读”的传统。种田和读书模式的好处:

1,去掉浮躁之气,静下心来。

现代社会太浮躁,学生很难读经典。先让他冷静下来。冥想有很多种方法。传统农业具有与气候和谐的特点。春长夏长,秋收冬收,有一套规矩,不能急(科技农业除外)。学生可以借此磨练自己的脾气。

2.树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农耕是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不然《易经》《诗经》我看不懂的地方,二十四节气跟我有什么关系?冬天取暖,夏天降温,虫子来杀虫,一切逆天,你能理解“我心为宇宙,宇宙为我心”的含义吗?

3.锻炼筋骨,改变体质。

现在的孩子体质太弱了。第一,他们生长在城市,远离自然,长期生活在钢铁水泥的无情世界里。二是食物有问题,营养能量过低,有毒,相当于慢性中毒;第三,大脑长期受到各种电磁场的干扰,脑神经回路结构有问题,缺乏创造力。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首先要做一块经得起锻造的料子,所以要回归自然,苦其心志,苦其筋骨。

4、淘汰意志薄弱者,留下真正的种子。

农业耕作很辛苦,尤其是生态农业。怕脏怕累怕苦的人很快就会离开。这叫自然淘汰。没什么好后悔的。我们还能从他那里期待什么?

5、兼职,自力更生。

我们学院不收学费,还会酌情给学生津贴,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的意识和精神,积极参与学院的建设,至少要自力更生,多余的农产品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

我们杏林通惠书院位于北京顺义区,距离首都机场10公里。有农田90亩,果树500棵,杏树120棵,藏书7万册,容纳学生30人。

生源是报名和推荐相结合。国内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入学后只在假期进入读校。他们一般都是按照学院列出的参考书目自习,不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要求学生学好基础课,如文言文、数学、英语、逻辑等公共课,不考虑就业问题,尽可能多听其他系的讲座,扩大知识面。毕业后在学院学习一年,由学院推荐就业。大三大四学生毕业后要入学两年,只有三年的全日制国学教育才能打好基础。

每期有15名永久生,淘汰率为1/3。选择就业志向后,能继承儒家学术思想,走教育之路的大概不到5人。我们将尽力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振兴儒学和重新建立儒家正统的伟大人才。

第三,攒几个牺牲绝学。

传统书院的功能围绕着讲学、藏书、祭祀和举行仪式。其中讲学和藏书稍微好一点,祭祀少数学校。中国人信仰的缺失,孝道的崩塌,和牺牲精神的缺失有关系。如何恢复牺牲的传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对于学院来说,保持和保存表演是必要的。

礼乐文明是儒家传统的脊梁,直接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日用五行。今天如何重建儒家礼,恐怕只有在书院范围内可行。建议先从书院开始,互相沟通,互相支持,最后达到团结,才影响社会。

一个成功的书院,必须有自己独到的学术理念和灵魂人物。一时达不到也没关系,但要向往。现在的书院,大部分是民办的,大部分是高校的附属机构。一些学术思想也被搬去申请研究经费,灵魂人物愿意给你一个名字就签。而且,灵魂根本看不见。

师傅找不到。邀请大家还是可行的。

书院的常驻导师应该是儒家学术的贤者,是可以礼聘的国学大师。他必须真正热爱他的国家和他的学生。学生入学时要向老师顶礼膜拜,并始终遵守一年的弟子礼,让师生双方互相信任,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教师一方面用自己的节操感染学生,另一方面从读书到生活,从心性修养到工作养生,都要对学生负责。自然,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日常教学中,学生以自学为主,导师答疑,定时授课,分阶段考核,论文点评。大学的书,都是开卷的。允许不同的思想流派和不同的观点参与讲座和辩论。

四、教学内容:

1,以儒家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为基础,融合世界文化的优秀因素,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好东西。经典要求双语阅读,至少论语老子可以用英文讲,否则无法走向世界,无法进行国际交流。

2.生活需要自力更生。除了种地,学院的打杂工作都是学生和志愿者轮流做的。学院开设了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养生课程,并设有养生园和药园。学生要学会识别草药,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3.实践、理解、阅读并重。学院首先开设心灵功夫、冥想、脑功能研发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学习与体验相结合,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真知。

4.还原六艺传统,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艺术作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作为修身养性的技艺,达到人生的富贵优雅,心灵的真善美,让生活发生质的改变。

真正能安定下来的同学不会很多,也不可能很多。从来都是只有三五个人繁荣了国家。沉淀下来的人才是书院的种子,要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

至于其他同学的方向,就看我自己的志愿和心智特点了。适合从政、教书、经商的人,永远要适合自己的特点。原则是学院负责向其成员企业推荐,需要海外学习和国际交流的,由学院酌情资助。

书院培养的人是社会人才,不只是为我所用。让他们进入社会,把书院的思想传播出去,把儒家的理想传播给世界,不是更好吗?

五、书院的经费问题。

最后一个是学院的经费问题。没钱,人留不住,书院走不远。古代书院大多都有自己的田地,自给自足,加上士绅的捐助,生存没有问题。现在的书院都是作为民营企业家和高校附属机构的私人会馆来办的,大多和资金有关。靠学术活下去都难,更别说活得好,活得有质量了。

我们农读院,有自己的田地和房子,靠自己的努力支撑,问题不大。但是学院的运行费用需要自己筹集。研究院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项目,自己的运营收入。只要不贪大,不得虚名,坚持下去,成为“残人”,就是成功的。

历史上很多书院的失败不完全是因为经济原因,更多的是思想、政治、人事因素。如马一浮先生的改名书院、钱穆先生的新亚书院,都与核心人物的思想和当局的干预有关。如今,管理学院更加困难。很多私塾都是偷偷摸摸办的,拒绝面试和参观,别人很难。

没人知道我们组织的农读院能走多远。我才刚刚开始。我在向这块玉扔砖头。成功了,总结经验,以期后来者做得更好;失败了,告诉大家这条路不通,另寻他路。总之,努力就好,不在乎名声,尽力就好,只求对得起天地,对得起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