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座山是世界屋脊?
5月4日中午,珠穆朗玛峰中国科考队员成功登顶,首次使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
4日12: 46,中国科考队员在珠峰成功架设世界最高自动气象站。
中国科考探地球之巅——专访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队领队、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
历时5年的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今年开始了“巅峰任务”2022——珠穆朗玛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4日,十余名科考队员向珠穆朗玛峰顶发起冲刺。
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保护和研究?冲上珠穆朗玛峰顶的探险队员都有哪些任务?相关研究将打破哪些世界纪录?
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队领队、现场总指挥、中科院院士姚檀栋。
青藏高原第二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现场总指挥、中科院院士姚檀栋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保护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
记者:如何看待青藏高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第二次青藏科考所肩负的伟大使命?
姚檀栋: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亚洲的水塔,是地球的世界屋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保护区。开展这一科学调查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制,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促进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5月3日,在珠峰登山大本营,科研人员放飞大气臭氧探空气球。新华社记者孙飞摄
实际上,新中国对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国家还很困难的时候,就启动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5438年6月至2003年2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
第二次全国青藏高原综合调查研究的任务是以水、生态、人类活动为重点,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路径等问题,为保护世界最后一片净土、建设美丽青藏高原做出新的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
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第一次主要是“摸家底”,第二次主要是“看变化”。力争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专业科考队员有望首次对珠峰取样”
记者:为什么今年科考任务的目标锁定在珠穆朗玛峰?你打算就什么主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姚檀栋:珠穆朗玛峰科考实际上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计划了很多年。珠穆朗玛峰是青藏高原的象征。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可以说影响着世界其他地区。
5月3日,在珠峰登山大本营,研究人员检查臭氧通量装置的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姜樊摄
首先,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河流都发源于此,从而造福人类。
第二,从生态学的角度。从珠穆朗玛峰往南走,下面是恒河平原,海拔接近零米。也就是说,直线距离只有两三百公里,海拔差八千多米。这里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相当于一幅地球的微缩景观,这也是珠穆朗玛峰最大的魅力之一。
第三,从气候的角度。青藏高原是季风和西风的巨大调节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5月3日,在珠峰登山大本营,科研人员检查微波辐射计。新华社记者姜樊摄
今年,我们计划首次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与季风的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珠峰六圈垂直变化特征和相互作用机制,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和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新突破,提出珠峰自然保护创新科学方案,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世界屋脊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我们组织了5个科研团队,其中16科研团队,有270多名科研团队成员参加。这是2017启动以来,青藏地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学科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
这次珠峰科考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8个海拔5200米到8800米的气象站,其中4个在海拔7000米以上。8800米气象站一旦架设成功,将成为世界上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记者:多年来,在珠峰周围,科研和登山紧密结合。我们了解到,这一次,一批登山队员经过特殊训练,执行登顶任务。公众渴望了解更多这方面的情况。
姚檀栋:在五六十年代,登顶珠峰是一件大事。那时候叫登山探险,登顶是第一目标。探险只是一个附属品,你能做的。后来,科学家们作为独立的力量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各种科学考察,与登山平行。但是像珠峰这样的地标性遗址,科学家做的研究大多是五六千米的高度,8千米以上的样本很少。珠穆朗玛峰峰顶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比如随着全球变暖,峰顶的冰雪会融化吗?从山脚到山顶,生态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有什么变化?很多问题必须通过观察来证实,科学无法假设。
这次整合了十几个人的登山团队,在采集样本、架设、使用仪器设备等方面进行了两年的专门训练,最近还进行了强化训练。作为专业科考队员,他们有望首次实现峰顶采样,执行梯度气象站架设、峰顶浅冰芯钻探、峰顶雷达测厚等任务。
“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综合科学研究”
记者:这次极高海拔科学考察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尤其是登山队员需要携带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特殊设计和改装,以适应珠峰的气候环境和登山的便携要求?
姚檀栋:我们对仪器公司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比如耐低温、耐低压、耐高低温等等。我们对仪器设备做了很多改进,尽量做到重量轻,性能好。
5月2日,在珠峰大本营,研究人员检查测风雷达。新华社记者姜樊摄
记者:与上世纪70年代青藏高原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相比,这次考察的技术装备是否有很大变化?
姚檀栋:是的。回想几十年前的野外科研,我们学生用的是地质锤,指南针,笔记本。地质锤用来敲打岩石观察风化,指南针用来辨别方向,笔记本用来画草图。那时候只有老师才能有相机和气压计。
第一次青藏探险基本上是描述性的,主要是看那里有什么。科学研究要从定性走向定量,第二次青藏考察也要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描述到揭示过程机制,再用问题来印证。这是科学研究范式的变化。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科技的进步,支撑了科研设备的更新换代。国家为第二次青藏科考提供了专项资金,今年的珠峰科考也是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启动以来仪器设备最先进的一次综合科考。如无人飞行器、无人船、探空气球和飞艇等。,已应用于调查研究。另外,我们这次会动用直升机,这在第二次青藏探险中还是第一次。
“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方阵”
记者:青藏高原周边的科学研究举世瞩目。中国科学家的相关科研是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姚檀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多次专项和综合科学考察。中科院在青藏高原建立了珠穆朗玛峰站、纳木错站、藏东南站、西藏阿里站等多个观测站,持续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青藏高原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地球物理、地质构造、生态、环境等。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方阵,比如包括冰川变化等气候变化,生态领域。随着研究的推进,相信我们会在国际上展现更多的新发现、新进展,在相关科研领域会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