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转型案例分析报告

2006年3月3日,漯河市国资委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权对外转让,底价10亿元。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资产60多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200多亿元,净利润6543.8+007亿元。此外,集团持有上市公司双汇发展3.5715%股份,市值33.89亿元。2006年4月26日,由高盛集团和鼎辉中国成长基金II授权代表上述两家公司参与竞标的香港Rotex有限公司(高盛集团子公司)以20,654,380+0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65,438+0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65,438+05%股权。

上市信息显示,双汇集团股权转让要求受让方必须满足四个条件:资产超过500亿元的外资、财务投资人和管理团队不变、税收留在当地。此外,双汇集团规定,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方不得在中国境内直接或间接从事猪、牛、鸡、羊屠宰及相关行业,也不得是该类企业的主要股东。得知消息后,摩根大通、美国国际集团、新加坡淡马锡、高盛等国际资本对双汇股权展开了激烈争夺。从受让方的条件来看,摩根大通最有可能胜出。相对于早有准备的摩根大通,进入较晚的高盛并没有赢多少。因为高盛在某些方面不符合双汇受让方的要求:一是2005年,高盛承销了双汇最大竞争对手南京雨润的IPO,持有雨润13%的股份,并在雨润董事会派驻了一名非执行董事,不符合竞购条件。第二,代表高盛和鼎辉的香港Rotex公司,实际上并不符合双汇管理资产500亿元的要求。但是最后的赢家是Rotex,有点出乎意料。高盛和鼎辉能最终胜出,其在竞价之外的操作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他们了解,以万隆为首的管理团队在此次股权转让中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为此,高盛和鼎晖将目标对准了双汇发展的第二大股东于海投资。持有双汇发展25%股权的于海投资公司的股东中有几名双汇高管。2006年4月24日,双汇发展突然发布公告,宣布于海投资决定转让双汇发展全部股份。结果,其他竞标者陷入了两难境地。另一方面,高盛不断提高收购价,最终让出价12 ~ 15亿元的摩根大通落败。2006年5月6日,双汇发展第二大股东于海投资与香港Rotex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于海投资将其持有的6543.8亿股双汇发展股份(占总股本的25%)全部转让给Rotex,转让总价为5.62亿元。至此,高盛子公司Rotex以25.72亿元* *获得双汇集团65,438+000%股权和上市公司双汇发展60.765,438+05%绝对控股地位。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触发了全面要约收购的义务。2006年6月1日,Rotex以每股18元的价格进行全面要约收购,双汇自此停牌。关键人物双汇董事长万隆无疑是此次交易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据传,双汇产权变动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双汇的高管,尤其是有双汇“教父”之称的万隆。众所周知,双汇集团是国企,但它的崛起是以万隆董事长为首的高管们做出来的,他们在公司有绝对的话语权。在两次股权转让过程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以万隆为首的管理层。在产权交易前,双汇明确表示受让方必须有外资背景,将国内企业拒之门外,并在媒体上引起了一场“国退洋进”的争论。据悉,中粮集团掌门人宁曾与万隆就收购交换过意见,但被后者严词拒绝。其次是于海投资,双汇发展股份的转让与管理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调查,于海16名自然人股东中,有几名是双汇集团的管理层。综上所述,双汇股权转让很可能是“动机不纯”,是曲线MBO。由于实际收购方是私募基金Rotex,很难调查其背后的股东身份,不排除以万隆为首的管理层在其中持股的可能。作为财务投资者,高盛在时机成熟时必然会退出。届时,如果有意向的人增持,就很容易拥抱双汇发展。点评双汇集团在国内外拥有60多家国有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也进入了世界肉类加工行业前40名。既然是国内肉类加工行业的龙头,国外同行业的龙头,而且业绩稳定,为什么双汇集团要卖自己?原因有二:自身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走出国门。在双汇掌门人万隆看来,要保证“双汇”这个品牌不被吞并,双汇继续发展,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引入国际知名投行,借助其优秀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资本支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国际化发展,实现双汇占领市场、走向国际的长远发展目标。高盛入主双汇,不仅“帮助双汇明晰了产权制度,打通了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也大大提升了双汇的“分销体系、管理水平、核心竞争力、员工素质、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在具体的资本运作手段上,高盛和鼎晖联手成功击退热点,主要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管理团队在中国国企中的特殊地位,强势出击拿下于海投资。这是这次交易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