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让语文成为一门法律课,也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学教育因素。教师应根据语文的教学目标,将法律知识有机地融入主课堂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的内在教学目标,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语文教学与法律教育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语文教学在法学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我简单说一下我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学教育的。
第一,深入挖掘教材,及时渗透。
大多数小学课文都是编者从国内外名著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既有文学素养又有质量的优秀作品,其中有许多可以作为法制教育的好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挖掘,将教材内容与法制教育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知识教育。
1,把握词语的解释。比如,在教授“赡养”一词时,教师要将其与“赡养”联系起来,指出“赡养”是指父母或长辈抚养后代,而“赡养”是指成年子女赡养父母或长辈的行为。学生明白意思后,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和赡养的权利,但你也有相应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
再比如,字典里的“找钱而不无知”这个词,就是“找钱而不为自己藏起来”的意思。另外,老师要从法制的角度进一步讲解。如果我们发现了别人丢失的贵重物品,不想归还并据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属于盗窃。为此,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有最细致、最全面的了解。
2.把握句子的理解。比如我的战友邱,就是一堂感人的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榜样。在教学中,我抓到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口气都没有动一寸,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书中“一寸”和“一声”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知道,发出“一点呻吟,一点动静”无可厚非,但邱没有做到。引导学生理解邱为了战友的安全和整个战斗的胜利而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至此,可以说课文的德育目的已经基本完成。但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到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的切入点。请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当时为什么不那么做?如果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然后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咳嗽或翘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现。那么,“我们的整个阶级和我们后面的整个潜伏部队将遭受巨大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将全部落空。”从而提出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简单却深刻,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去论证。这样通过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该做,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3.把握代表作。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课文,非常感人,能让学生和作者有* * *声,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情操,也能收到很好的环境教育效果。在阅读《草原》、《桂林山水》、《阿里山雾》、《可爱的草塘》、《金华双龙洞》、《天山七月》等课文时,我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自然风光的句子,用赞美和热爱读出他们对自然和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同时唤起学生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进而启发他们保护自然。
二、创设情境,通过活动育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学生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亲身感受。
1.组织学生听模拟审判的案例,让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一些情景。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一切,不能徇私舞弊,损害公共利益,这实际上是培养自己良好的法律道德。比如学习《普罗米修斯》后,我在班里举办“模拟审判”语言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审判长,有诉状和答辩状,有法庭陈述和法庭答辩,有证人,有证据,有物证,有终审法官的判决等等。学生们兴致勃勃,积极参与,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庭审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大增强。
2.充分利用学校的班会活动,给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比如在一次交通安全的班会上,在对学生进行上下学路上的安全教育时,我玩了一个沉浸式的游戏:“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等。让学生练习遵守交通规则:他能让行人和车辆有序通过。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大家在十字路口随意穿梭,随心所欲的开车,就会造成很多交通事故。并且告诉学生这只是一种表现,真正的现实是残酷的。通过游戏,同学们学到了很多交通法律法规知识,强化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未来让同学们终身受益。
3、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演讲比赛。比如举办“热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毒品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会的严重危害。举办“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应该沉迷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青春用在学习上,争取早日取得好成绩,以回报老师、父母等亲人;通过举办“青少年如何保护自己”的演讲比赛,学生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当他们受到伤害时,什么是真正的保护自己的方式。通过以上演讲比赛,为学生法律道德的形成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第三,拓宽渠道,注重实效。
1,课后布置延伸作业。比如“凡卡”这篇文章,可以适当展开。在教学中,我通过布置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发现、调查、感受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态。这并不是煽动学生仇视富人,对现行社会制度不满,而是增加他们的人生阅历,然后回到课堂上讨论分析贫困的原因、社会影响和相关解决办法,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定期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每学期开学时,我都留出两节左右的时间,向学生宣传、讲解法律法规常识,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为学生遵纪守法打下基础,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求学生每天看法制报道,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法律知识,解决学生头脑中对法制的各种疑惑。
3.记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讲真话,说心里话,起到教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可以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自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一载体,揭示内心的感受,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阅卷,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该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法制观念,促进他们形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