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价值?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小岛清认为,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基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投资企业可以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将失去优势的国内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集中力量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他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或将要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缘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总结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摒弃“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观点,根据投资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策略。2.摒弃“垄断优势”的观点,强调比较优势原则,继续保持传统的国际分工原则。3.摒弃“贸易替代”的观点,提出“贸易创造”的发展战略。与其他理论相比,这种从国际分工角度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显然是独特的,这无疑是对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的冲击。小岛清只是从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别、从阐述边缘产业向外转移、从政策建议等方面,反映和解释了20世纪60、70年代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这一理论既不能解释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的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不能完全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对外直接投资新形势,可以说这一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美国经济学家S·斯蒂芬·S·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被称为当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Harmo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制造商的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

该理论认为,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其垄断优势决定的。这些优势主要包括:

1资金优势。为了适应规模经济,克服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风险,企业一般需要在资本上具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拥有的巨额资金,二是筹资能力强。第二个方面最重要。Harmo认为美国的跨国公司可以很容易地从各种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包括东道国银行和其他跨国银行的贷款,这是一般企业很难做到的。

2技术优势。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优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跨国公司通过其庞大的科研团队和雄厚的资金,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使生产效率成倍甚至数十倍提高,从而抵消了跨国投资成本高的不利因素。

3规模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纵向或横向整合,跨国公司可以实现东道国企业无法实现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4组织管理优势。优秀的管理人才,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具有良好市场反应的组织架构,以及快速、全面获取全球市场信息的能力,使跨国公司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组织和管理优势。

5信誉和商标优势。悠久的历史、卓越的信誉以及由此产生的驰名商标,成为跨国公司巩固旧市场、开拓新市场的利器,这也是一般企业难以拥有的。

以上五大优势是Harmo在理论上提出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在他看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追求直接利润,或者说利润的差异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并期望获得长期利益。后续研究指出,知识资产的优势更重要,技术知识是企业资产的核心部分,这符合当今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他认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动机源于市场缺陷。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经常相互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一些公司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地位,因此这些公司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和控制多个企业来获利;其次,同一个行业,不同的企业业务能力不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优势时,自然会想尽办法将其最大化。这两个方面说明了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的可能性。Harmo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优势具有补偿效应,即它们至少可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哈莫的导师金德伯格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列举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能、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等。垄断优势理论在理论上为国际直接投资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跨国公司进行横向投资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其垄断优势,还解释了一些工序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序为了维持其垄断地位而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