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山水诗人是谁?
谢灵运生于陈县(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今浙江嵊州)世宁,长于钱塘(今杭州)杜明石道堂。他十五岁才被钱塘接回建康(今南靖),住在朱雀桥附近的五一巷,巷中人都称他为“客”,称他为“谢可”。他出身名门,祖父谢玄是东晋名将。他和他的叔叔和哥哥一起,用八万军队打败了前建号称的百万大军。他维持了东晋的局部治安局面,被封为康乐郡公。他的父亲是郎的秘书,他的母亲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的侄女。他们的祖先、父母和亲戚中有许多显赫的官员。谢灵运因为家世显赫,生活富裕,从小就有很好的机会接受教育,但性格高傲任性,天马行空,让他日后深受其害。由于父亲早逝,他18岁继承了“公”的爵位,城内有2000家酒楼,在国际上被称为“谢乐康”。
谢灵运的散文和成就,是诗歌无法相比的。古代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所记载的赋有10余篇,其中最著名的是《山居赋》,有谢灵运自己的注释,全文载于宋·《凌云传》。从文学的角度看,价值不是很高,但对闪耀山庄的详细描述,可以作为今天研究东晋庄园制度的重要资料。《陵表赋》和《山居赋》中有一些景物描写,而《蒋菲赋》中对女神的描写则相当巧妙。
谢灵运从小就信以为真,转而拜佛,随名僧慧远归来。袁嘉辞去职务,回到施宁。他还和僧侣交朋友,学习佛教。他的著名哲学论文《宗派之辩》阐述了顿悟,试图调和儒释道。曾注释《金刚般若经》(文选,李善《头陀寺碑文注》);他还与和尚颜回和关晖一起修改了昙无谶翻译的《大涅槃经》。润色后的经文比原译文流畅美观很多,在世界上被称为南本,在原译文中被称为北本。
谢灵运多才多艺,除了诗歌创作,还通晓历史,书法方面的作品。元嘉与元嘉之间,《晋书》以书信写成,《宋凌云传》说“因流粗,书未毕”。《隋书经集》记载了谢灵运撰写的《晋书》36卷,根据《文选》和《太平玉兰》来看,应该算是整个古代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字的一部分。除了《晋书》之外,《隋书经籍志》还记载了14种谢灵运的作品。但也有人怕只是分繁就简,有的是谢灵运编的前作诗集和赋集。谢灵运文集(卷19)(梁卷20,卷1)自北宋以来已失传。明代李仙姬等人从《文选》、《乐府诗》及类似书籍中整理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波刊刻为《谢乐康集》。张浦的《汉魏六朝志》一百零三集中有《谢乐康》两卷。闫科军的《古三代三国六朝》和凯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都有收录。《黄节记》有谢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按清华大学讲义顺序1958印刷。
作为山水诗鼻祖的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添了一个题材,而且在南朝开创了一种新的诗风。继陶渊明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早在《诗经·楚辞》时代,诗歌中就有山水,但往往只是作为衬托场景或比较生活幸福的媒介,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直到汉末建安年间,曹操的《看海》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时,左思的《求索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了山水的清音和美景。这类诗数量虽少,但客观上为后世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与游仙诗、玄言诗一样,山水诗与魏晋以后的隐逸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隐居山川总是与社会仕途相对立的。孔子“用之则行,弃之则藏”(《论语》)的观念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代以来,躲在岩洞里就被认为是一种清高的方式,是仕途的捷径。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隐逸之风甚嚣尘上。士大夫阶层大多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将自己的理想生活与山川美景结合在一起。因此,山水描写的元素在诗歌中逐渐增多。晋宋时期,特别是南渡以后,江南经济大发展,士绅地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他们建造别墅,在美丽的山川之间过着悠闲的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环境,山水风光自然在诗中有所体现。刘勰《文心雕龙·史明》说:“宋初,散文因体变而传唱,庄老隐退,山川婉约。”山水诗的出现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玄学将儒家倡导的“名教”与老庄倡导的“自然”结合起来,引导文人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和趣味。真正的玄学家懂得“山水以形平道”的道理(宗炳《画山水序》,见《历代名画》卷六)。因此,在玄学发展的过程中,景观美学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借山川玄机成为当时的普遍趋势。在玄言诗中,玄理常被归入山水之中,或用山水来抒发情感,因此有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绝句。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孕育了山水诗。晋宋时期,随着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日益增强,山水画及其理论应运而生。这无疑促进了山水诗的产生。此外,五言诗的成熟和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出现做了文学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