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分析外语研究论文

英语作文1500单词。

你老师真狠心!!!

=====

在网上找一篇论文,大概翻一翻-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比较周,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市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焦点。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理论研究、不同的习得年龄、不同的习得动机、不同的习得方法和不同的习得环境。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者的习得都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都必须经历一定的语言习得阶段。本文所讨论的两种习得的差异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因此如果采取适应性的措施和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同时,本文所讨论的两种习得的相似性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语言的习得。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差异;类似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是指人们在童年时期对母语的习得,而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晚于第一语言习得。本文所说的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对外语和第二语言的广义习得。探讨两种语言习得的本质或特征的最好方法是将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进行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1,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1.1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产生于18。

迪特里希·蒂德曼,一位19世纪在德国创立的哲学家.

对他的孩子在婴儿期的心理和语言发展的研究。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发展缓慢。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s,与乔姆斯基

随着生成语法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更加系统和科学。此外,近几十年来,关于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发展迅速。由于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理论:

A.行为主义理论行为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对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卢姆菲尔德是行为主义理论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主要代表。

还有斯金纳。行为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只有通过客观的、可观察的实验获得的材料才是可靠的...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刺激和反应,同样的刺激和反应不断出现,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一些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

。特定的外界刺激不仅产生身体反应,还会产生语言反应。根据行为主义,语言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他们强调母语习得过程中外部条件的作用。简单来说,这种行为主义认为,儿童的大脑本来就是一块白板,儿童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型形成习惯来学习母语。这种理论将儿童视为完全被环境改造的对象,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强调通过刺激-反应形成习惯,而忽略了认知能力的作用。它不能解释语言的抽象性、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和语言意义的获得。

B.先天理论。

先天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套语言知识,这套语言知识必须包含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相同特征,即普遍性。乔姆斯基

称这种语法为“普遍语法”

语法).“普遍语法”可以看作是遗传而来的“语言智能的初始状态”。通过经验的触发和格式塔的作用,初始状态发展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状态,其中包括通过学习获得的语法部分。乔姆斯基

有人指出,孩子五六岁就能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孩子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比如数学、物理)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那么容易。这种现象无法用“白板理论”或“刺激-反应理论”来解释...毕竟孩子五六年接触单词是有限的,但是学到的句子是无限的。孩子们可以说出他们从未说过的句子,或者理解他们从未听过的句子。简而言之,孩子从有限的单词中学到的是一整套语法知识,用处有限。

意思是表达无限的想法。这种语言

“刺激-反应”永远不能产生创造力...孩子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能力,比如“语言习得器”。

习得装置),使得所有正常的孩子只要稍微接触一下语言材料,几年就能学会。

获取母语。这一理论可以解释语言意义的获得、语言的抽象和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巴黎国家科学研究所的一些专家发现,一岁的法国婴儿可以区分法语音素和俄语音素。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人类有一套语言能力基因,他们的发现似乎证明了乔姆斯基。

语言习得机制假说。而先天论过分强调孩子的天赋,忽略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略了通过反复练习形成习惯的必要性。自然主义和行为主义是两种极端的理论。

C.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L .斯洛金、j .皮亚杰和l。

布卢姆.该理论认为,孩子出生时不会说话,到快一岁时才开始说话。这是因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在接触和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是一种“智慧”,“智慧的两个主要功能是发展和理解。”根据皮亚杰的观点

儿童的智力发展经历4个阶段:0-2岁感觉操作阶段,2-7岁前操作阶段,7-11岁具体操作阶段,11-16岁正式操作阶段。11

20岁左右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跳过具体的经验,他们的感性认识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认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发展是学习者内部机制和语言输入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和他们的对话者共同努力,语言习得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1.2二语习得的理论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关注它。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发展极为迅速,成为应用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至少40种二语习得理论。

其余的,这里主要介绍两种:a .过渡语理论过渡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 Selinker等人在20。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

过渡语(Interlanguage)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在没有完全掌握之前,经常使用一种不同于母语、与所学目的语无关的过渡语。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中介语会进化,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僵化。进化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策略。塞林格

(1972)把中介语划分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认为它是学习者五个主要认知过程的结果:1)语言转换(语言

迁移)、2)训练的迁移、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SL的策略

学习),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SL的策略

5)过度概括译语材料。威多森

上述学习过程统称为简化过程,简化能力属于人类正常语言交流能力的一部分。中介语有四个特征: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和系统性。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这一理论目前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备受关注。目前,关于这一理论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外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以及如何避免石化现象。过渡语的起点是什么?

B.最全面的、认知的和有争议的二语习得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

语言监控理论基于。它有五个阶段:1,习得-学习假说。

师):说明自然习得是潜意识的过程,而正式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2、自然秩序假说(Natural Order

假说):它强调学习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不变的顺序;3、监控假设(Monitor

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语言控制和调节系统,学习者用这个系统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行为;4、输入假设(Input

假设):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超出其语言水平(i+1)的语言输入时,自然语言习得就会发生;5、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假设):解释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监控理论也有一些问题,比如1)克拉申。

把学习和习得这两个概念完全分开,并把它的理论建立在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上,是不可靠的。因为两者都很难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克拉申

也不能解释习得和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2)克拉申的一系列假设无法被实践检验。第二,获得的年龄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始于人们的童年,而第二语言习得大多始于人们的青春期之后。年龄的差异必然导致儿童与成人在大脑发育、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儿童对第一语言的习得与成人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存在差异。彭菲尔德

而Roberts(1959)认为理解和产生语言的神经功能最初分布在大脑的左右两侧,全脑参与语言学习,因此儿童吸收新的语言信息更快更容易。但是

埃里克

Lenneberg(1967)指出,在两岁到青春期期间,人的智力、逻辑和分析功能逐渐偏侧化到左半球,而情感社交功能逐渐被右半球控制,人的语言功能主要集中在左半球。所以青春期以后,大脑已经成熟,功能的侧化已经完成,人的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使得成年人获得了第一位。此外,根据皮亚杰的观点

孩子在刚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学习语言。正是这种“无意识”让孩子很容易在语言学习上取得成功。同时,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认知能力的发展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学基础,语言能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成年人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完善,脱离了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也不是学习者唯一可以依赖的思维工具。相反,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往往是在第一语言的帮助下完成的。因此,学习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无法用第二语言进行思考,而是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任务。同时,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太多的情绪,比如害怕犯错和被取笑,所以不轻易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限制了语言习得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收购的动机不同

儿童习得母语是出于本能,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动机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可以持久,不需要别人的监督。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更复杂,园丁(1985)

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动机)两种类型,具有“综合动机”的学习者喜欢所学的语言或受到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的影响。他们想成为目标语言社会的一员,被目标语言社会接受。“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把目的语当作一种工具或一种需要,比如出国、求职或获得晋升的需要。这种动机体现了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实用价值和优势。一般来说,学习者往往有这两种动机,另一种是“内在动机”(intrinsic。

动机)——学习动机可能来自外部因素,也可能来自内部因素,比如某些因素引起的“好奇心”、“兴趣”。没有这种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在兴趣”,“综合动机”和“工具动机”都很难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不断增强学习者的“内在兴趣”是二语习得的关键。

第三,获取方式不同。孩子的第一语言是天生习得的,所以一开始就要注重实用性。儿童的母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语言,也称为看护语。

或者母亲

Talk),其特点是简单、重复、实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与当时当地的情况有关,语言的重点在于内容而不是形式,儿童是在与父母或他人平等的基础上习得第一语言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依靠外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而教师在课堂上用第二语言做不真实的事情。很多语言输入脱离实际,输入量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大多基于课本,强调形式而非内容,教师控制着课堂交流。使用的材料都是精挑细选的,难度有时不符合学习者的水平。孩子从小就用第一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通过交流习得语言。

第四,收购环境不同

这两种语言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在第一语言学习者是母语者的自然语言环境中,周围的人往往是一对一的学习环境。语言习得没有压力和竞争,洗澡质量也不用担心。他们在语言的海洋中习得语言。然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少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经常处于高度竞争和紧张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另一种语言。而且二语学习者只是在课堂上接触到新的语言,并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因为第一语言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习得母语,并在实践中使用语言,他们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的;然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只能模仿。结果,到了真正应用的时候,有些知识往往是学不到用的。此外,两种语言习得的文化环境也不同。要习得一门语言,就要习得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儿童在母语环境中习得母语,自然也就习得了母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一般来说,二语习得是在目的语环境或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先入为主的母语文化会迁移或影响目的语文化。即使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语言。

可见,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两种不同的学习,不能混为一谈。这两种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就看不到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复杂的一面,盲目模仿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对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都会起到反作用。即便如此,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母语习得。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似性。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都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儿童接触的是与父母和他人交流的自然母语环境;成年人也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才能习得第二语言,比如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或者在课堂上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活动。

(2)受文化制约的语言、词汇、语法、语用规则等语言知识在两种语言的习得中都是必须掌握的,而且习得过程具有一定的特点,即无一例外地要经历单个要素的发音规则到一个要素组合的发音规则,直至掌握语言的整个语音系统。

(3)一般来说,两种语言的习得都要经历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和应用几个阶段。3.结束语

综上所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而且两者密切相关。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两种语言的个性,充分利用两种语言的* * *性,发挥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优势,使其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书目1,刘润清,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乐美云,2002,《应用语言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桂世春,1985,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范文网(www.hzptc.com)海格曼. 1994。政府与公共管理导论。

约束理论,布莱克威尔出版社。埃利斯。1985.理解第二

语言习得,牛津大学出版社。6、

高霞,2002,论二语习得的特点——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异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7、

李哲,2000,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期..8、

贾,,,1999,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