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的散文《余云》
体裁:散文
作者:丛走进人生的夕阳黄昏,才明白简单的汉字“雨”包含了人生的四季。
根据化学分子式,雨是地面上的H2O蒸汽,在空中合成水,然后返回地面。在不同的季节里,它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无声,充满童稚的温柔和柔情,像初生的婴儿,形象有点羞涩;滂沱的夏雨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此时草长莺飞,拔节期庄稼飞跃,就像一个人从童年步入青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欢快的音符中夹杂着一些忧伤的圣歌,连绵不断的雨,除了让人看到果实成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也容易让人想起《红楼梦》中黛玉对秋天的伤感,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冬天,雨的形状变成片片白雪,颜色和老人的银发一样,意味着人到了人生的暮年;当雪变成冰的时候,就是生命的终结,所以在墓地里,竖立着白色的生命纪念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下雨,尤其是在雨天散步。每到下雨天,公园里的游客少了,街上的行人也少了,就连两旁的花草树木也因为雨滴的洗礼而显出了灵性。树更绿了,花更新鲜了,甚至街道和公园里的石头都暴露出雨水冲刷后的生命图案。我舒舒服服地撑着伞走在雨中,听着人生四季里雨的各种声音和旋律:年少时无拘无束的天真,年少时刻苦学习,中年时在“老先生的熔炉”里锻炼,心还在花后...在雨中回顾人生的喜怒哀乐,和在书房伏案追忆往事是很不一样的。后者,因为缺少了雨的衬托,就像生活剧里缺少了背景,有点像禅宗,晨钟暮鼓;将记忆带入雨里燃烧,既能升华记忆的色彩,又能在此刻将雨转化为助燃剂,让记忆镌刻上电闪雷鸣的韵脚,成为浪漫的抒情与感伤的咏叹。
我记得在一个下雨天,我看到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婴儿——后面跟着一只小狗——来到公园的湖边。小狗对下雨天出门表现出无限惊喜。它跳到老人和婴儿前面,然后溜到老人和年轻人后面。但是男孩,与狗的欢快相反——尽管老人为他撑伞,他似乎仍然无法从下雨的梦里走出来。
老人说:“你看荷叶上的水珠,多美啊!”"
孩子依旧撅着小嘴,看了一眼湖水,却无动于衷。
老人又说:“风一起吹,水滴就看不见了。”
这孩子似乎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当他在各方面都感到无聊的时候,他就把小狗叫起来,喊着“一、二、三”,然后在雨中和小狗开始赛跑。老人出于对孩子的爱,拼命阻止人和狗在雨中玩耍,可他刚张开胳膊,男孩和狗已经跑进了雨帘。老人无奈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边的长椅上,对我说:“你看……”我立刻打断了他要说的话,对老人说:“难得一个孩子在雨中玩得开心,这将写进他的人生记忆,直到你我老去也不会忘记。多好啊!”果然,当宝宝带着狗环湖赛跑回来的时候,虽然连人带狗都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但是男孩和狗,其中一个开心的笑个不停,另一个开心的对着天空狂吠...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回到阳光下,终于和孩子一起笑了。多好啊!这确实是一幅很难找到的雨中写意,但它更重要的意义却在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如果没有这第一份勇气,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可能就不会诞生在地球上。不是吗?!
在雨中看着这幅动感画卷,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虽然我小时候在雨中的寻找和和这个男生在雨中的动态攻击完全属于两个世界,但我们都觉得在雨中很快乐。所以,在我眼里,雨是一种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去人们身体上的污秽,还能抚慰人们受伤的灵魂。也给了各种人向往和不一样的满足感。雨丝,从形状上看,像是连接天地的琴弦;每一滴雨滴都是琴弦上跳跃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表演的无限舞台;它所演奏的是举世无双的大自然的美妙音乐。在宇宙万物中,它还是有着非常广阔的胸怀的。在它的心目中,没有贫富之分,没有肤色和种族之分,没有国界的阻隔,没有各种信仰的限制——它是自由的,愿意去任何地方,它随云而去,在那里天空在雨后编织成彩虹,汇聚成河流,流向大海,为高山编织银冠,为大地奉献冰川。看到“雨韵”这个话题,我首先想到了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电影《雨》。那部纪录片短片没有剧情,只是以阿姆斯特丹街头为背景,记录了下雨的全过程。各种美丽的图片被编辑成一首大自然的视觉音乐。在那部短片中,尤里斯·伊文思强调了电影的记录功能,但只呈现了雨的外在形式美,没有干预人的主观感受。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雨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是诗人和诗人经常观察到的。但是,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始终包容着作者的情绪和情感。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最有代表性的关于雨的诗句,大概就是南宋蒋捷的《鱼美人》:“少年人听雨台,红烛昏帐。风华正茂,舟中听雨,江阔云低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卢,鬓有星辰。悲喜总是和爱情有关,下一步直到天明。”随着生活经历的变化,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雨天,造就了不同的情境。在这首《雨韵》中,作家丛笔下的雨,也注入了他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感悟。这篇短文题目中的“韵”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声音优美,二是趣味。读完全文,我们就会知道,作家无疑侧重于后者。
从先生一开始就说过,简单的汉字“雨”包含了生命的四季。然后,作者通过用新鲜的隐喻比较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形式的雨来论证这一观点。而且作者也很欣赏在雨中回忆人生往事的独特性。这样的理解是一个敏感而有思想的人所不能达到的。
然后作家用叙事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雨中的写意画,我们仿佛看到这位慈爱的老人打着一把伞,眼里流露出责备的神色。孩子开心地咧嘴笑着,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滑落。可爱的小狗摇着耳朵抖落着雨滴,时不时抬头叫两声,好像在配合孩子的笑声。这种自然生动的叙述触动了我的人生经历,一种温暖的感觉在我心中升起。看完这个,恐怕你也会笑。作者的意图不仅仅是描述事件,更是倾听雨的“韵”。雨可以锻炼人勇敢的品质。在雨中的撤回喜悦会永远写进孩子的人生记忆,影响他的一生。
在最后一段,作者以极其优美的抒情笔调,赞美了雨的“博大胸怀”,写出了雨的“灵性”。“雨丝,从形状上看,似乎是连接天地之间的琴弦;每一滴雨滴都是琴弦上跳跃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表演的无限舞台;它所表演的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优美运动。”从这些优美的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慷慨的。与其说是赞美雨的“灵性”和“心性”,不如说是赞美作家所欣赏的深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雨”在性质上已经不再是一个物象,因为作者情绪的投射,它变成了一个“生命意象”。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三种写作技巧:讨论、叙述和抒情。这就是所谓的“形散”,这三种写法都围绕着“韵”字,天衣无缝地融合成一首深沉却又明快的交响乐。王国维在《人间传奇》中论及有“意境”的诗歌时曾说:“人之情怀,必令人耳目一新,其风光,必令人眼前一亮。他的话脱口而出,没有任何的补妆状态。所见为真,所知为深。”我觉得在这里评价丛未夕先生的《雨韵》也是很准确的。
说来也巧,当我读到这篇关于雨的文章时,窗外正下着春雨。这是春天的第一场雨。仔细听着。窗外,就像几个小女孩赤脚跳绳。读书需要一种心态。打开窗户,深深地吸一口湿润的泥土,心情变得如此舒适祥和。这个时候看这篇文章,感受简单,文字清新,真的是一种幸福。丛,男,1933,河北玉田县戴官屯人。十九岁开始发表散文和小说。至今已出版文学作品31部,包括长篇小说《北方的草》、《断桥》、《鹿回头》,纪实文学名著《走向混沌》。中篇小说《墙下的白玉兰》、《白帆远航》、《风中的泪》分别获得第一、二、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黄河上的雪》和《风中的泪》分别获得入选小说的第一、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和荣誉奖。以丰富的创作成果被编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年轻的时候,我曾经是一名教师,后来我是北京日报的记者和编辑。18岁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小说散文集《七月的雨》,从1956到1957,出版短篇小说集《黎明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1957反右时期,因观点直言不讳,被打成右派。1979后,回到北京文坛。出版了《北国之草》、《断桥》、《饮西口》、《逃亡者》、《裸雪》、《乌龟碑》等小说,以及《白帆远》、《路上残花》、《黄河无声雪》、《死亡的游戏》、《拉骆驼的人》等中篇小说集。1995年出版丛八卷本《文集》,2000年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走向混沌》三部曲。作者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