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青的学术成就

2013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视角——第五届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012

名词短语的类型学研究,商务印书馆编,2012。

2009年

《汉语形式与功能研究》,程功、刘丹青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

2008年

《语法调查与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05年

《语言学与中国研究前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史汝杰、宫田一郎主编《武玉明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2003年

词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主题与焦点新论》,徐烈炯、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98

题目的结构与功能,徐烈炯、刘丹青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南京方言音系档案》,侯景毅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音系数据库》分册之一,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徽州方言研究》,刘丹青为第三作者,平田正治主编。日本东京好文出版,1998。

1996

《南京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典》分册之一,刘丹青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995

《中国语言学》,钱乃荣主编,第八章刘丹青主编,并担任编委会。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1994

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邵敬敏主编,刘丹青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990

《现代汉语》,钱乃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修订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987

《语言学概论》,,刘丹青,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2013

《汉语方言领属结构的语法库类型》,语言研究丛书,第10辑,上海辞书出版社。

“粤语先例”与“天”的跨域投射与虚实用法解读,台湾省中央研究院语言与语言学专刊第50期。

中国特色的量化词汇:多/少二分法与所有/有/无二分法,木村秀树教授中国文化记忆系列丛书,日本白蒂学会。

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两项任务:语法知识库与突出范畴,《方言》,第3期,2013。

突出类的典型例子:普米语的趋势类,民族语言,第3期,2013。

民族语言中人称代词的语音象似性(颜、刘丹青合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2013。

2012

汉语的几个突出类别:语言储存库的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2012。

初级重叠和次级重叠:重叠历时来源的多样性,方言,第1,2012号。

《高学术精神的永恒价值和现实意义》,载《语言学》第45辑,商务印书馆。

实词的感叹与感叹词的感叹,语文学习,第3期,2012。

北京话代词“人”的前置词缀——兼论“人”在其他方言中词缀的平行表达(达夫、刘丹青、、颜合著),《语言科学》,第4期,2012。

汉语比较句与话题结构的同一性:突出范畴扩展的一个例子,《语言研究》,第4期,2012。

《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下),《语言学研究》,11系列,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语实词的表意重叠:范畴转移及其类型学背景。东方语言学家41-1,2012。

2011年

《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上),《语言学研究》,第10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所有格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中国汉语》,第2期,2011。

感叹词的本质——替代词,《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2011。

“河南光山方言“里”的多功能虚词“的”——时间描写和语义演变分析”,、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第2期,2011。

《现代方言中汉语史语法类型的存废》,《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2011。

语言储存库的类型学构想,当代语言学,第4期,2011。

2010年

汉语是动词性语言——论动词性语言和名词性语言的类型差异,《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2010。

李的几个语法术语述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2010。

构式的语义透明性和句法地位——当代流行构式两例,《东方语言学》第7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

《& lt个人范畴>引言(刘丹青、强星娜),南开语言学杂志,第1期,2009。安娜·西维尔斯卡《个人范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 lt类型学导论——语言学* *与差异>:导论,林赛·威利,类型学导论——语言学差异与差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话题优先的句法后果,《汉语形式与功能研究》,程功刘丹青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

《普通话语法中的东南因素》,汉藏语杂志第4期,商务印书馆,2009年。

实词的拟声词重叠及其相关结构,《中国汉语》,第1期,2009。

汉语指示语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研究(下),《当代语言学》,第1期,2009。

2008年

汉语指示语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研究(上),《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

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属性,《中国汉语》,第1期,2008。

《再分析的无标度解读》,《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

并列结构的句法局限性及其初步阐释,《语法研究与探索》(14),商务印书馆,2008年。

谓语重叠问句的语言特征及其阐释,语言学系列第38期,商务印书馆,2008年。

话题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沈主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

跨汉语方言的空间句法:共谋和竞争的原则和因素。在徐丹(编辑。中国语言中的空间:跨语言共时和历时的观点。斯普林格,2008年。

2007年

《语法术语的象似性及其利弊》,《赵岩学术期刊,春季卷(创刊号)》,四川词典出版社,2007年。

《论语法比较的研究框架》,《中国教育研究》(韩国),2007年第6期。

话题标签何去何从?——论广义历时语法化的三个领域,《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沈家煊、、李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

2006年

名词短语调查研究的一个框架,《语文学习》,第1期,2006。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三种模式》,《汉语方言》第1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

《比较句与对等比较句——著名语言学讲座节选》,云桂斌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焦点(强调成分)调查研究框架》,东方语言学第一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005年

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汉语,第1期,2005。

从所谓“补语”看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参照系,《中国历史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崇明方言的指示语——复合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刘丹青、刘海燕合作),《方言》,2005年第2期。

《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依存句》,《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研究框架,《民族语言》,2005年第4期。

句子与疑问句和祈使句——节选,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

非典型连字句作为典型构式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小句中的句法结构:节选,《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3期。

汉语否定形态和句法类型的方言比较,《中国语言学(日语)2005年第252期》。

2004年

《先秦汉语语序特征的类型学观察》,《语言研究》,第1期,2004。

深度与广度: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追求,21世纪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004年。

理论语法在哪里与语言教学相遇?《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张鸿铭、谢家豪、唐秀玲主编,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4年。

《汉语中的一个宾语标准句词——从陶说起》,载《庆祝中国语言文字诞生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语法化中的* * *与个性,乐在其中——石峰、沈中伟主编《王士元教授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基础语法评论:共时和历时的视角》希拉里·沙佩尔主编。《中国语言学杂志》,第32卷,第1期,2004年。

话题突出语言的一个更具特色的属性。《中国语言学杂志》,第32卷,第1期,2004年。

2003年

《苏州方言中的“了X”复合词》,《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

* * *与语法化中的个体性、单向与双向——以北方吴语同义多功能虚词“打”、“帮”为例,载、洪波主编《语法化与汉语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年。

《比较句的考察框架和研究思路》,《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戴主编,民族出版社,2003年。

《论汉语方言语法考察框架的现代化》,戴昭明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与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02年

《复元实词与语法化》,潘武云主编,《东方语言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

汉语通用成分的语义和句法属性,《中国汉语》,2002年第5期。

《汉藏语系语序类型学的若干课题》,《民族语言》,2002年第5期。

《汉语中的框架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

《上海方言否定词的文本统计分析》,语言学丛书第26号,商务印书馆,2002年。

2001年

汉语类给予及物结构的类型学研究,《中国汉语》,第5期,2001。

吴语的句法类型,方言,第4期,2001。

论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刘丹青、唐合作),《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2001。

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和叠加,《语言研究》,第2期,2001。

《方话题成分的若干类型学习参数》,载《中国语言研究》(香港)第9期,2001。

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现代汉语研究》(日本),第二期,2001。

关于元划分的话题结构,载于《对语言问题的再认识——庆祝张斌先生从教50周年暨80周年纪念文集》,范开泰、齐虎阳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在2000年

《汉语互易实词的配价及其教学》,载于《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沈阳,中文出版社,2000年。

语法研究中的对象语言和参考语言,《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年。

粤语句法的类型学特征,《亚太语言教育杂志》(香港),2000年第2期。

语言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语言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评Her One-Soon的《汉语动词结构中的相互作用和变异》,中国语言学杂志,第28卷,第1期,2000年。

1999

语序* * *与歧义结构——汉语歧义的类型学解释,载于《中国语言学新编——庆祝王士元教授65岁生日》,石峰、潘武云主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吴江方言的代词系统及内部差异,李如龙张双清主编《代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998

《用普通话和上海话抄写话题结构》(刘丹青、徐列炯著),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998期,第1期。

焦点与背景,主题与汉语“连”字句(刘丹青、徐列炯著),《中国汉语》,第4期,1998。

1997

《红楼梦》中阿姨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中国汉语,第4期,1997。

《港式汉语词语札记》,《词汇构造通讯》(香港),第4期,1997。

虚岁与实岁的利弊及其选择,中国语文通讯(香港),第1997期,第1期。

《苏州话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清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1996

词类与词长的相关性——论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之二,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6。

“王夫人和薛姨妈,谁长谁小?——语言与方言的证据,中国语言通讯(香港),第1996期,第1期。

《东南方言的体标记》,张双清主编,《动词体》,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言研究中心出版,1996。

《苏州话的体范畴系统和半虚拟体标记》,载胡主编《汉语方言体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995

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关于汉语语法体系建设的思考,《中国研究》第2期,1995。

再论汉语语法单位的分类理论,《汉语学习》,第2期,1995。

无锡方言中的助词“着”和“着”,载《中国语文》,第6期,商务印书馆。

《苏州话形容词变体研究》(谢、刘丹青译),《中国语文》,第5期,商务印书馆。

《当代吴语言研究述评》(石汝杰、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第1995期,第1期。

199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综述,《中国语言学年鉴》(1993),中文出版社。

创新、突破、飞跃与缺陷──评《黄本》,《国学》第6期,1995。

1994

《论汉语语法的宏观研究》,载于邵敬敏主编的《90年代的语法思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应用(潘文、刘丹青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4。

“唯补语”初探,《语文学习》第3期,1994。

《南京青年流行语》(刘丹青、黄合编),《南北都市青年流行语》,华夏出版社,1994。

1993

《& lt南京方言词典>简介,方言,2号,1993。

汉语词法的节奏制约——汉语语法“语音平面”系列之一,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1。

科学精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紧迫任务,江苏社会科学,第1993期,第1期。

“他、她、它”的弊端、根源及对策,《中国建筑》第4期,1993。

统一与忠实,专名翻译标准化中的两大问题(刘丹青、石如杰合作),《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1993。

《中国称谓中的老少伦理文化》,《中国月刊》第2期,1993。

中国称谓中的男女伦理文化,《中国月刊》第4期,1993。

1992

吴江方言的G声母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1992。

连词“倒”的用法和语义,《中国学习》第6期,199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学》,第2期,1993。

《& lt南京方言词典>简介,方言,第2号,1992。

数字的数学文化意义(四),《学习语文》,第2期,1992。

数字的数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三),学语文,第1992期,第1期。

文化语言学的新收获──读《历史大有希望的中国研究》第1992期,第1期。

1991年

从“Marry”与“Marry”的语法矛盾看汉民族对婚姻的集体无意识,《文化的语言学视野──论中国文化语言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

从状态词看东方思维,东方文化,丛书1,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农业文化的语言反映,语文自学指导,第6期,1991。

数字的数学文化意义(二),学语文,第6期,1991。

论可数文化与无数文化——文化概念与文化学科研究对象新探,《东南文化》第5期,199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第1期,新华文摘,第1992期,3。

数字的数学文化意义(1),学语文,第4期,1991。

汉语特有词类视角下的语法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1991。

苏州方言中的疑问词和“可VP”句,中国汉语,第1991号。

文化研究中的语言介绍,东南文化,65438号+0991,65438号+0。

1990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与顺序》,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90。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教材《语言学》,第5期,1990。

1989

论“有”及其语用功能(刘丹青、段合作),《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89。

《苏州话中的词缀(二)》(谢、刘丹青、石汝杰、王平、张家懋著),《方言》,第3期,1988。

《苏州话中的词缀(上)》(谢、刘丹青、石汝杰、王平、张家懋著),《方言》第2期,1988。

1988

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第1998期,第1期。

1987

语文宏观研究五题,语文学习,第3期,1987。

形名共现与形容词的定位,《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87。

汉语量词的宏观分析,《汉语学习》第4期,1987。

《当代汉语词典中的词与非词问题》,《词典研究》第5期,1987。

1986

用方言研究语言学其他学科,《中国导报》,第1986期,第12期。

论面粉,国学,第5期,1986。

《苏州方言中固定与中介关系的表达》,《苏州大学学报》第2期,1986。

苏州话重叠研究,语言研究,第1986期,第1期。

《汉语对立动词初探》,语言研究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名词短语的构成和分类,载于张公贵主编的《解释中学教学语法体系》,中文出版社,1986。

《几种特殊短语》,载于张公贵主编的《解释中学教学语法体系》,语言出版社,1986。

主谓句的句式和类型分析,载于张公贵主编的《解释中学教学语法体系》,中文出版社,1986。

1985

论两类同位语词的区别,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985期,第1期。

苏州话量词的确定用法和连读变调(石汝杰刘丹青合编),《语言研究》,第1985期,第1期。

三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莫与(刘丹青)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85。

“白”代表几个语素?中国语言通讯,第2期,1985。

1984

论指人名词时用“什么”提问的现象,《语文学习》,第1984期,第1期。

《论新汉语语法对汉语语法理论的贡献》(张公贵、刘宁生、刘丹青),《北师大学报》,第6期,1984。

1983

三补三反,中国月刊,第9期,1983。另外收录在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亲属名词综合研究,《中国研究》第4期,1983。

《吴江方言声调的初步调查》(张公贵、刘丹青),南京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83。

《论吴语语法的研究及其意义》,江苏省语言学会年会论文集1982,江苏省语言学会编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出版1983。

1982

对称格式的语法功能和表达功能,《中国知识》第三辑自刊,北京语言学会编著,地震出版社。

她,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