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通常是统一内容、统一教材、单一教学方法、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师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失去了独立性和创造性。现在,在新课程环境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鼓励教师从新的角度看待教学模式,不断尝试和改进各种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的中心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鼓励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能力。
第一,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效果。现实中,我有时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理解,有时又对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感到无所适从。总怕学生不学,总想多教学生几遍,重复几遍,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关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三维目标的实现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特征。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融合,不知道如何有机统一。往往有几种情况:为了满足应试的需要,仍然以知识和能力目标为主,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或者片面追求主动形式,注重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忽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高。
第三,学习风格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组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引导。形式上是几个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实际上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部分学生不参与。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往往会取代群内其他同学的观点,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小或学习落后的同学发言的机会较少,会导致两极分化。总之,合作学习有利有弊。
第四,课程内容
新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巩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学生能否巩固和消化老师补充和整合的知识?如何突破教材限制,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开放,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面对上述困惑和困难,我坚持学习和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教学经验:
1,树立新课程观,强化对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理解,促进其不断升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是课程改革的灵魂,要不断加强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提高综合能力。我觉得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观察别人的教学成果,交流讨论,反馈给学生,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我们应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并把它作为课程改革的支点,使改革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促进我们不断升华。
2、理念第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外语教学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语言做事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我们应该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英语课,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学,要多讲多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如诗歌朗诵、唱英文歌、表演课本剧、影视欣赏、英语角、英语班会等。
4.继续探索以学案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暗示。老师可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教师自己编写教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经过集体讨论研究,写出学习指导方案。学生借助“学习计划”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和概念,梳理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回答“学习计划”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根据“学习计划”做好相关学习笔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讨论和巩固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减少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作业要从单纯的以巩固知识为重点的机械训练,转变为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和完成能力为重点的实践性作业;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勇敢地适应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丰富知识,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能力,成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