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优良的学风?
1,学风的内涵
“学风”源于中庸之道,即“广泛研究,详细咨询,仔细思考,切实实践。”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随机水平评估方案》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学风作为一个重要的一级指标,包含教师风范、学风、学术文化氛围三个二级指标,其中学风是一个重要指标。教育部副部长赵在全国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上指出,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氛围;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学术风气和学术氛围。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学风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氛围和风气,是学生整体学习素质和学习观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可见,学风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氛围,更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而且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学风良好的环境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行为、意志、情感都会发生变化,进而对其成长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学风要素
学风说到底是学生对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这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学风要素。
(1)学习目标。大学生学习首当其冲,要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需要引发动机和推动行为的动力,这是学风建设的基础。
(2)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体现在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对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情感,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风建设的前提。
(3)学习纪律。这是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外部因素,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一致性。严格的学习纪律有利于学生自觉维护正常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秩序,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有力的保障作用。
(4)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一个人学习得当,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容易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容易在学风上形成收敛感。
(5)学习兴趣。兴趣是对事物带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认知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只有在充满学习兴趣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学风,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6)学习效果。这是评判学风好坏的最终标准,也是学风内涵的最高层次要求。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学风的端正和重塑起着反馈和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