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建设中贯彻“五育一体”的理念
“五育合一”的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五育”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结构调整和优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了九年一体化设计,将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美育、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使课程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性明显加强,保证了“五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落地。
三是加强了各学科课程的整合,突出了“五育融合”的价值追求:各学科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选取重要概念和主题内容,在保证学生基础扎实的同时,培养其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涉及相同内容和主题的不同学科,应根据自身性质和教育价值,进行统筹规划和分工协调,既保证各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又体现课程间合作与融合的特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加强学科间关联性的同时,突出课程的综合实施和课程整合教育的特点。
第四,各科课程标准突出“五育融合”的要求,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五育融合”的实施。
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理想。是在分析判断以往课程建设得失的基础上,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教育改革行动计划。但现实与理想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不断的认识和实践,才能逐步从现实课程走向理想课程。国家课程能否最优实施取决于学校情况、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必须认真研究各学科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建设国家课程,将其转化为适合本校师生的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融入“五育合一”的理念。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角度建设校本课程。以“五育融合”为特征的校本课程必须以“人”的培养为根本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五育”是为了便于理解和交流的简洁表述。
一方面,不能简单地把学校课程分成相互独立的五种形式,把德育交给政教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智育交给教务处、教研组长和学科老师,体育交给体育组和体育老师...分别组织实施;
另一方面,要避免从字面上狭隘理解“五个教育”,让其他类型的课程如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环境教育、生命健康知识教育各行其是。学校要明确教育目标,整体设置课程计划,明确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独特价值,开好各类课程,使这些课程从整体上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注重系统思考,以整合为标准构建校本课程。在学科内部,很多知识都包含了“五育”的要素。教师要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五育”要求有机地融入课程目标;应着力探索跨学科的课程建设,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的校本建设,拓展课程内涵,提高教育质量;要积极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建设,明确各自的教育职责和资源整合重点,形成紧密合作、互谅互让、同心融合的新格局;要以系统的视角实践融合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以公平和质量为融合核心,在学校教育时空上充分整合课程、环境、文化等因素,以及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努力实现教育资源上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力融合”。
第三,加强流程再造,以路径为切入点建设校本课程。
一是牢记学校的教育目标,发挥教育目标的引领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办学的使命和价值观。
二是根据教育目标,以“五育融合”为理念,制定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建设方案,包括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重点、实施步骤和具体要求,既要体现课程的适宜性,又要突出课程的选择性,还要体现课程的启蒙性和包容性。
三是制定各级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具体内容、能力素养定位和“五育融合”方案,构建相应课程的框架和逻辑关系。
第四,课程内容的研发,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外,还要依靠各种图书资料、各种与学科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教具、网络资源、虚拟实验、课程专家和同行的学习经验等。
第五,注重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具创造性的,是落实“五育合一”理念和目标的关键。第六,加强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与课程建设应同步进行,这是对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质量进行诊断性反馈和强化改进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