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承运的职业是什么?

丁承运

丁承运(1944-)著名的古琴家、书法家。学术界评价他的演奏“雄浑飘逸,体现了一个学者与演奏家的完美结合”,是当代成就最高的演奏家之一。

中文名:丁承运。

别名:号易门居士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开封

出生日期:1944年3月

职业:书生,琴筝演奏家。

毕业学校:湖北艺术学院。

主要成就:修复了丢失了几千年的乐器。

代表作:《论伊尹》、《中国制琴传统浅析》、《汉唐音乐曲牌研究》、《竖琴与竖琴和声》等。

简介

丁承运,河南邓州人,1944年3月生于河南开封。著名的古琴演奏家。自幼随姐姐丁伯琴习琴、筝,后师从古琴大师顾、张子谦先生,游历中州琴家陈仲思、陈树三、黄松涛,中州筝家王。他研究琴四十余年,致力于中国音乐学和中州筝派的研究,琴、琴、筝乐器的研究和发展,发掘和修复失传千余年的古琴琴弦和演奏方法,抢救和弘扬濒临衰落的中州古调,弘扬中国音乐传统。通过演奏发现了常、白雪、刘和友、刘权、青、修、等十多首钢琴曲。他是当代中州琴派和中州筝派的代表人物。他从小就热爱中国文化和艺术。13岁起,先后师从金枝先生、吴牧瑶先生、蔡德全先生学习诗歌、书法、绘画。他还向鲁、范景毅等前辈学习少林和太极功夫。俗话说,琴外弹琴,受益匪浅。开封打下的文化基础对他后来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学到的中国功夫与他后来弹钢琴的独特发音有很大关系。

个人记录

1969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器乐系;

1972任教于河南大学;

1981年讲师;

1986副教授;

1992教授兼音乐系系主任;

1998河南大学音乐艺术研究所所长。

2001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系教授。

邮政

他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台湾省南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琴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筝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名人协会会员。2011丁承运先生被文化部任命为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会长唯一代表。

家庭的社会地位

丁先生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艺术家庭。六个兄弟姐妹中有四个是学音乐的,二姐是著名的古筝演奏家丁伯苓。从10岁开始,丁承运就一直跟着二姐学习古琴、古筝等乐器,对古琴情有独钟。

进入中学后,丁承运对古琴的痴迷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通过二姐推荐,师从四川学派古琴流派代表人物顾教授,成为清代泛四川学派古琴流派第四代传人。

1964年,丁承运来到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湖北艺术学院学习,与武汉的一些古琴老先生成为朋友,如陈树三、黄松涛、范等。他们经常在周末“聚在一起”学习技能。遗憾的是,文革后不久,“雅集”被禁,古琴被砸。

从丁承运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南大学任教。当时河南省政府接待外宾,经常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丁承运有机会重获古琴。

贡献

传统古琴很安静,影响演奏效果。学过木工的丁承运决定改进古琴。两年后,他做出了第一把古琴,在小音乐厅演奏时不再需要麦克风。在制作古琴的过程中,丁承运对唐代以来的琴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长文《乐器中的中国古琴制作传统》,开始在古琴领域崭露头角。

2003年,中国古琴成功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承运为此做出了贡献。文化部组织申报材料时,丁承运是主要的文件提供者之一。在该文件中,丁承运的音乐“任申长”是在一个大的空间介绍。

成就

丁承运是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和古筝演奏家。学术界评价他的演奏“雄浑飘逸,体现了一个学者与演奏家的完美结合”,是当代成就最高的古筝演奏家之一。近年来,古乐器的调律和演奏方法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使失传一千多年的古乐器重新响起。在音乐研究方面,自1983《清、平、瑟调考辨》一文发表后,经过二十年坚持不懈的潜心研究,逐渐揭开了秦商三调、楚调、边调这一千古之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如《清代三声调式考辨》、《论吟诵》、《秦调溯源》、《论五音》、《钩沉古色调》、《转宫法》等。1992主持尚青音乐研讨会;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古琴独奏音乐会和合奏音乐会,音色清丽典雅,广受好评。

行动

说起学琴,最初是受二姐丁伯苓的开导,后来经她介绍认识了曾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的古琴大师顾先生。他经常利用假期去沈阳拜师顾老,在顾老的指点下,逐渐步入古琴艺术殿堂。

后来,丁承运去了武汉学习,消息很少。直到1978,丁承运拜访了顾老的湖南老家。这一次,顾老拉着丁承运的手,教他怎么弹《流水》的“百瓶斋”版,叫他尽快把广陵散之类的乐理拿出来。这几天,丁承运不停地问问题,从弹钢琴,弹音乐,弹人,弹钢琴到做钢琴。

1972丁承运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系。当时河南大学经常有接待外宾的任务。一次偶然的机会,日本芭蕾舞艺术家松山树子来访,丁承运用古筝演奏了古琴移植而来的平沙中的雁。松山树子非常感激。她说:“我闭着眼睛听你的演奏,不像是一架钢琴在演奏,而像是十架钢琴在演奏。”这个活动对当时的外事活动影响很大,也给了他经常为外宾演奏的机会。他借此机会开始在公共场合弹奏古琴。

接下来的几年,他利用休假的机会,背着自己自制的变体伏羲大钢琴,远赴上海求教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先生。张老见他对古琴艺术如此执着,不顾年龄,为对方付出一切。除了张老的《梅弄》、《龙香草》等广陵派名曲外,他还专门研究了郭楚望的名曲《潇湘水云》。丁承运花了五天时间学会了这首伟大的歌曲。离开上海时,他在姚丙炎先生家中弹奏了这首《潇湘水云》,深受上海老一辈钢琴家的赞赏。

特性

后来,经过多年的训练,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丁承运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了解,逐渐将中国文化的深刻精神渗透到钢琴中,并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声重而古,如棉裹铁;手指如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琴声飘逸,气象高;对钢琴曲的处理不是琐碎的,而是巧妙的和创新的。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崇尚演奏和技巧的氛围下,他的钢琴演奏风格更加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渗透着清新的文化气息,显示出创造性传承的魅力和智慧。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他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对古乐进行新的理解和诠释,将其推向新的境界和高度。这就是他常说的:用古琴彰显中国文化精神。

《诗经》里有一句话:妻喜好相处,如琴。可以说,自古琴不离琴,琴不离琴。但自唐末以来,古仪成为宫廷装饰,“秦秦明”失传。2000年,丁承运根据几座古墓出土的古乐器,成功地修复了这件遗失了近千年的古乐器。他的妻子傅丽娜也是武汉音乐学院的教授。她在国内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并主动弹钢琴。他们经常互相学习和借鉴。丁承运教授对古琴的再现和对其演奏方法的挖掘,加上妻子对古琴的细腻演绎,使“与竖琴为友”成为可能,两人的合奏成为真正的“竖琴与竖琴的和声”,曾是钢琴界的佳话。夫妻二人曾多次在美国、台湾省省、中国香港等地举办钢琴和竖琴音乐会,每次都刮起一股“学琴飓风”。

丁承运说,他家三代都在开封:从祖父在开封开针织作坊开始,父亲丁玉玉毕业于河南大学,后留学英国,成为河南大学教授。丁承运在开封上完高中,大学毕业后回到河南大学任教30年。他在开封长大,前半生在开封度过。他的妻子付丽娜也是开封人。她曾经是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2001调入武汉音乐学院,所以他们对开封有很深的感情。他在著作中常常自称易门钢琴家或易门俗人,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开封人。他说他几乎每年都会回开封一次,看看家乡日新月异的面貌,看望养育过他、关心过他的老师、朋友、乡亲们。

作品

《竖琴与歌》是金蜂唱片最近发行的一张古乐专辑,也是全球首张竖琴与歌专辑。琴的意思是古琴。弦乐器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弦乐器之一,在古代与秦齐名。在《诗经》等古籍中,有大量关于琴瑟的描写,如“妻相处好,如调琴瑟”“琴瑟有制,故静而好”,可见琴瑟之雅。在唱片中,邀请了中国著名的丁承运教授和他的妻子傅莉娜演奏琵琶。教授对古琴的复制和演奏方法有着深入的研究,丁老师对古琴的细腻演绎,成就了这首《琴与声之兔》。在记录中,* * *收录了八部作品,其中四部是竖琴和竖琴合奏,包括《常》、《阳关三记》、《鱼问答》和。在唱片中,大家可以欣赏到琴瑟合奏的非凡音效,丁承运夫妇的精湛表演可以说是再现了琴瑟和谐的千年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