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增长到人类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被无形地放大了,这使得人们把教育看作是培养劳动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这样,教育逐渐失去了内在价值,忽视了人的发展,不是“使人成人”,而是“使人成为物”。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应把重心从经济增长上转移,拓展“发展”的内涵,重视人的发展,把偏离的教育拉回正确的轨道。
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人类发展;功利主义教育
鉴于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各个领域似乎是正常的。就教育领域而言,从经济角度审视教育的行为逐渐增多,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忽略了教育为民、育人的本质,把教育的功能仅仅锁定在经济增长上。出于经济目的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多,教育为了人的目的逐渐丧失,忽视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这种教育必然会失去最重要的“人”,导致人的物化或工具化,偏离教育的本质。所以,想要理解教育的真谛,找到教育的方向,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各种衍生目的或结果上,而应该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也就是用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
首先,教育目标应该从经济增长转移。
由于时代的变化,经济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宏观的国家发展和竞争中,还是在微观的个人生存中,“经济”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考虑点,时刻影响着方方面面的发展趋势。教育也是不可避免的,经常可以看到“经济”的影子。人是否受过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取得什么样的学术成就,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关。劳动力市场在一定时期的需求大多与资本投资方向有关。因为教育没有摆脱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本占有劳动力,也占有教育成果,所以经济的指挥棒伸向教育,对教育提出了很多要求。同时,借助于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二元市场理论等诸多教育经济理论,一方面人们更加关注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但另一方面,教育的经济功能也被无限制地宣传,导致人们总是试图让教育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然而,当人们把经济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运行规则时,它的理念和方法被视为唯一的标准,从而排斥精神价值,导致人类发展的缺失和社会精神的丧失。尤其是当把“经济”作为教育的目的时,教育就进入了“现代经济陷阱”,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导致整个教育氛围越来越“实用主义”,往往“从物化和社会标准化的观点来看,只是把人培养成工具,缺乏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当前学校的实际教育是去精神化的,存在严重的知识化和技能化倾向。可以说,学校“教育”的意义越来越弱,学校越来越不是“教育”机构,而是逐渐退化为一个纯粹的职业培训机构。它的目标取向只是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某一类人”,即能否找到“好工作”或成为“成功人士”。这种运行模式或机制忽视了学生精神生活的提升,阻碍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样,教育从“一种基于信念的活动”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技术行为和操作;为了人类的教育,免费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术教育和技术训练,培养出来的生命个体被一点点侵蚀,逐渐成为满足国家和个人物质和社会需求的工具。
同时,这种教育还在肢解人的“正常”生活,使人过着以“经济”为坐标的“经济生活”,即不断地倾向于“有兴趣”,在教育中只掌握那些“能使自己受益”的技能或知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最终的结果是,人受教育只是为了拥有知识,而不是用知识丰富和提升人生价值;甚至占有知识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作为一种中介,通过知识获得或占有其他事物。这样,“有用”就成为衡量教育内容的唯一标准,只有那些“对未来生活有用的知识,为未来职业做准备”才是有用的。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在对“分数价值”、“排名价值”、“证书价值”的争夺中,人们并不关心自己所受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而是关注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的位置和顺序。尤其是选专业的时候,“学了以后能干什么?”它是每个人最感兴趣的,这使得人们追逐“热门专业”,而像哲学,伦理学和宗教这样的“冷门专业”很少有人感兴趣。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投资的产物。人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社会某一方面的需求,让自己从中获得相当不错的回报。这可以说是“把教育的一切无限目的,溶解为寻求生存和适应的有限目的”。人的理想、追求、信仰、人生意义等价值被排斥在教育之外,以至于“今天的教育从根本上背离了它的真正意义,成为工具理性运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6]正是在这种逻辑的支配下,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逐渐迷失自我,麻木、无聊、空虚、无意义等负面情绪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成为学校和社会上自杀和其他人的生活屡见不鲜的原因之一。
总之,虽然“人力资本”理论曾经非常流行,并从教育中受益匪浅,但仅从纯经济角度审视教育的方式,会导致人的主体性的丧失。这种真正教育的丧失,显然已经不符合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对教育的态度,看到教育的目标在于“人”而不是“工具”;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各种经济利益的需要。人的回归和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伟大使命。
第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不可否认,教育在“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我们只把发展定义为经济增长,然后把教育作为追求经济增长的手段,必然会走进死胡同。因此,我们应该将发展的概念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使发展超越经济范畴”,同时考虑“人的内涵”。经济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没有人类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同时,“只有当人们把自身的发展作为目标本身时,人类真正的主体性才开始形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把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从经济目的转变为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Federico Mayor)所强调的:“发展进程首先应该创造条件,发挥今天和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的所有潜力。人民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符合这种广义的发展观的教育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只有把教育放在这种发展的范围内考虑,才是真正的教育方向。
1.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理论基础
因为人不同于动物,“虽然也受到本能和环境的制约,但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从本能和现实环境中超越自己,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打破生命本能与现实规定性的关系,使自己的存在获得一种开放的、自然的、生成的本性,从而彻底超越动物封闭的、预成的、宿命论的生存方式。“因此,人的价值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吸引各国思想家一直关注“人”的重要原因。从古希腊政治家佩里克莱斯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东西,智者普鲁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文艺复兴时期培根认为人可以作为世界的中心等等。,人们都在强调“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提出的著名命题“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这些思想虽然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但在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关注人的发展也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理念。在1983出版的《新发展观》一书中,秘鲁明确提出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价值取向。2003年,中国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发展理念。可见,关注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趋势,这也是我们在教育中关注人的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2.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主要特征
首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育本质上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价值人生的活动。”这就规定了教育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重视人的发展,体现对人的精神需求和有意义世界的追求。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它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教育的基本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所以,无论我们发展到什么形态,达到什么程度,完成什么发展任务,都不能偏离以人为核心的价值中心。只有准确把握这一主题,才能使偏离的教育回到应有的轨道上来,教育不再被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使人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人”成为“人”,最终“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和审美标准去改善世界,使这个世界真正属于人”。
第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能够自觉地理解、掌握和超越各种现实对象的限制和约束,在与对象的关系中取得主导地位,并按照独立的目的主动地改变现实对象的一种人类特征。”人不是天生的主体。他只有具备他的社会所必需的特征,掌握他的时代的文化知识成果,具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成为社会的积极主体成员,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应该由教育来承担。但如果教育一味强调给人现实的规定,用所谓的“经济”规律束缚人,那么教育只能成为束缚人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只有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才能在“受事物和关系支配的教育”下解放人,把教育的一切目的回归到人本身,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真正发展。
第三,促进人类发展的教育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潜在才能和创造力。人性本质上有创造的冲动,有创造的需要;创造会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在物质消费品稀缺的时代,人们对创造的需求被对基本生活物的需求所压制,低级人格难以升华为高级人格。人类一旦走出匮乏,对创造的需求就会上升到现代人格的基本要素。可以说,“创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从创造性活动中获得的高峰体验,可以达到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完全融合的境界”。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潜能无一例外地结出丰硕的果实”,使每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强化自己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这个创作过程也是提高人的人生价值和本质能力的过程,会给人带来充实感和满足感,使人获得一种人生的巅峰体验,使人在创作中升华、发展、完善自我。
第四,促进人类发展的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拓展发展的内涵,将进一步拓宽我们的视野,不再把发展的指标局限于经济数据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造成“只见物不见人”,而是包括更多无形的东西,包括人格尊严、人权保障、民主参与、个人幸福等。,这些都与改善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这是越来越多的人非常关注的。我们的教育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让每个人通过教育掌握自己的命运,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参与集体事业和社会生活。
总之,虽然不能简单否定教育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观点,但把教育仅仅当作“为经济界提供人才”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发展和对待教育,即从经济目的向促进人的发展转变。这种拓展了发展内涵的教育理念,更能体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排除其他目的的僭越和干扰,使“人”作为人而非工具发展。同时,每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强化自己的创造潜能,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发展和命运,形成完整的人格,最终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解放和提升人,使人超越经济的束缚和功利的社会风气,保持内心的充实和完善。这是当代工具主义或功利主义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