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在艺术中的作用是什么?急!
每一幅变形画的设计都离不开联想,每一幅变形画的练习都能引发联想。比如因为我们看到鸡就会想到小鸭,所以设计了变形画《鸡变小鸭》。我们看到天上的云,就会联想到棉花桃,于是设计了变形画《云变棉花桃》。
学生在临摹这些变形画的过程中,自然会引起他们的联想。而学生在临摹变形画时处于被动状态。当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掌握了变形画的画法,并自己设计变形画时,他们的联想是活跃的。变形绘画设计中的联想方式与许多创作活动中的联想方式颇为相似。比如相似联想、密切联想、对比联想、遥远联想等等。在教学生学习变形画的同时,要将变形画创作中的联想与各种创作活动中的联想进行比较,从而建立变形画创作中的联想与学生头脑中各种创作活动中的联想之间的联系方式,并将这些联想能力转化为创造性人才的构成要素。以下是变形画创作中的联想与各种创作活动中的联想的相似性的对比实例。
从马到驴-类似联想
从一件事想到另一件有相似特征的事,叫相似联想。比如鸭子会想到鹅,因为它们的形状、眼睛、嘴巴、爪子都很像。于是基于这些相似的造型,设计出了“鸭变鹅”的变形画。
上下圆形部分重叠,重叠部分不用画,这样就形成了两个融合的圆形。顶部呈圆形,略小于底部。在头型左侧画一只鸭嘴,在头部上方靠近嘴的地方画一个小圆圈,做出眼睛的轮廓,然后点眼睛。然后,在身体的圆圈下面加上两只有蹼的脚。就这样,它被画成了一只小鸭子。因为鸭和鹅的形状、嘴、眼睛和脚都很相似,只有鹅的前额高耸,脖子很长。所以只要在画鸭的顶部加上一个大额头,就有了鹅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使它更像一只鹅,从原鸭嘴下侧根部向右画一条直线到头部中间,然后向下弯曲,然后立即将直线向左折到原笔处,使之与鸭头外轮廓的曲线相对应,形成鹅长颈的形状。就这样,鸭子变成了鹅。
再比如“马变驴”的变形画之所以能设计出来,是因为先把马和驴联系起来,找到了两者的相似之处。所以你画马的图案,只需要把两只耳朵拉长,然后把马的粗尾巴变成驴的细尾巴,马就变成了驴。从以上两个变形画设计的例子可以看出,相似联想是变形画设计的先导,相似形状的发现和描述成为变形画的基础。
在结合变形绘画实践训练学生的相似联想能力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拓展思维。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岩石景观的信息或者提醒他们直接或间接看到过的景观,然后引导他们对这些景观进行类似的联想。如桂林漓江沿岸有一座山,形似一头大象把大鼻子伸入水中吸水,故名象鼻山;承德有一座山,巨石立如社锤,故名“社锤山”。黄山主峰周围的山峰如莲花,故名莲花顶。......
再比如,文学语言中也经常使用类似的联想。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山舞银蛇,原蜡象”的诗句。银色的雪山连绵起伏,远看像一条蛇在翩翩起舞。白雪覆盖的高原上的山丘像白蜡大象一样奔跑着。这首诗可以用来画两幅变形画:“山变蛇”和“山变象群”。
再比如,学生的联想能力可以从画家类似联想的例子中得到启发。比如宋代画家翟远,少年时在家乡的乐队里担任乐师。他擅长打鼓。一个乐队演奏的时候,他抬头看天上的白云,有时像山峰,有时像悬崖。他全神贯注于此,以至于弄乱了鼓。因为他善于联想,再加上勤学苦练,后来画得很好。这个故事唤起了学生们的联想欲望。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夏日晴空中的白云,进行类似的联想,看看云是什么样子,然后画成变形画。各种云彩可以变成鸡、小狗、熊等动物,也可以变成岩石、树木等景观。......
再比如,你可以举一些在科学发明中运用类似联想的例子。比如古希腊神话中,据说Thiel发明了锯子,据说他的灵感来源于鱼的脊骨和蛇的腭骨的形状。现代仿生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模仿生物的形状和性能的科学。比如建筑师模仿蜂巢设计各种轻质高强度的蜂窝泡沫结构;登船设计师模仿海豚的形状制造高速潜艇。
从唐老鸭到米老鼠——接近联想
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之间形成联想称为密切联想。有时候,变形画的创意设计就是从走近联想,抓住创意素材开始的。比如我们看到水波可以和水中的鱼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画一个“水波变鱼”的变形图,然后发现水波的形状和鱼的轮廓很相似,然后就可以设计一个水波变鱼的变形图。同样,水波可以联想到水中的小蝌蚪,于是设计了一幅“水波变蝌蚪”的变形画;再比如,我们看到唐老鸭,很容易想到米老鼠,因为这两个形象经常一起出现在同一部漫画里。于是我们可以想象如何画出一幅“唐老鸭变成米老鼠”的畸形图。说明变形画设计中的紧密联想,同时可以在各种创作活动中联系紧密联想。比如很多造型设计都要和身边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服装的设计要与人的身材相联系;家具的设计要与人们的使用和室内陈列相联系;建筑设计应考虑地层结构和周围环境。
又如,在地质研究中,科学判断往往是通过接近联想来进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出使河北时,在太行山上看到了蜗牛壳、鹅卵石等海洋生物化石。所以他认为海洋生物和鹅卵石本来就在海洋里。所以他指出,这个山脉在遥远的古代曾经是一片汪洋,后来海底隆起,逐渐成为陆地。
再比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北京生活多年时,坚持观察物候现象,所以每年春天看到桃花,就会想到杏花即将盛开;看到燕子来了,他就能知道布谷鸟什么时候会来。
从肥猪到瘦猴子——对比与联想
把相互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叫做对比联想。变形画的设计中有时会用到对比联想,从小到大,从长到短,从胖到瘦等等。看到小鸡和大象这样的大动物联系在一起,再找到小鸡和大象的相似之处,就可以设计出“小鸡变大象”的变形画了。
先画一个圆作为鸡头,在圆的右下方画一个横椭圆,在椭圆的左上方留一个缺口,将鸡头的圆的右下方嵌入缺口中。这个与头部相连的椭圆被用作鸡的图形。在头型左下方附近画一个三角形的嘴巴,加一只眼睛画一只侧躺的鸡。然后就变形了。在鸡嘴的上根附近向左画一条略呈“S”形的曲线作为象鼻的下轮廓,然后在这条线的上方再画一条曲线,将象鼻与下面的曲线合成,这样原来的鸡嘴就可以看作大象的下唇了。然后加上大象粗的四条腿和细的尾巴。于是就画出了“鸡变大象”。
当我们看到一只胖猪时,我们可以将其与瘦猴子联系起来,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找出猪和猴子之间的神秘相似之处,然后我们就可以设计出“胖猪变成瘦猴子”的变形画。
我们在结合变形绘画实践讲解对比联想时,可以联系到各种创作活动中的对比联想。比如显微镜从诞生开始,科学家就不断改进,让它越来越放大,这就是从小到大的联想;在飞机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改进它,使它越来越快,这是基于从慢到快的联想;清代满族女性的旗袍很胖,后来逐渐变瘦,越来越合身,源于由胖到瘦等等的联想。
从天上的月亮到水中的鱼——远方的联想
在时间和空间上相距很远的事物之间的联想称为远距联想。比如看到天上的月芽,想到水里的鱼,可以设计一个“月芽变鱼”的变形图;看到天上的太阳就联想到地上的花,然后我们就可以设计一幅“太阳变成花”的变形画;看到现代的金鱼认为是由宋代的红鲫演变而来,然后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一幅“鲫鱼变金鱼”的畸形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