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中国大地构造学及其著作有哪些?

50年代初,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苏联大地构造学的传入和影响,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学术氛围确实活跃起来了,虽然有“一边倒”的负面影响。有中国大地构造学家把1949-1966划分为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五个阶段之一,这是一个大发展、百家争鸣的时期。

在中央“百家争鸣”和科学、文化、艺术界“百花齐放”政策的鼓舞下,中国大地构造学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地质科学的学术刊物上。新中国诞生前,有关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论文零星发表,但解放后急剧增加。《地质评论》1957卷17发表了23篇关于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论文。随着《中国地质学,中国科学的翻身之地》一文的问世,在这一领域有明显的反响,包括:

黄论中国西北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几种类型:

陈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构造属性:

蒲《新疆大地构造概论》;

王岳伦的《燕山运动的意义》;

山西五台山地区马兴元构造特征及深部岩石历史:

李春雨对渭河地堑的质疑;

王宏镇的中国东部元古宙褶皱带;

冯景兰在地貌学及相关方面为中国新构造运动提供的证据:

金·《甘肃走廊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王论河西走廊地质力学:

王中堂论山西大同煤田的地层与构造:

袁捷论贺兰山北段的地质构造:

新疆大地构造与矿床的关系陈、等。

这些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大地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的不同观点,起到了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为后来的学派奠定了基础。

1949-1959期间,在《中国学会地质学会学报》上发表了30多篇大地构造学论文,后更名为《地质学学报》,不包括沙德斯基、杨申、霍默·多夫斯基等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家的8篇论文,其中5篇发表在《别洛乌索夫》上。中国学者论文题目如下。

李春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的分布》(30卷1,1950)

潘忠祥《东亚造山运动与花岗岩侵入的规律》(30卷1,1950)

刘志远《鄂西南地质构造》(31、1951卷)

李四光关于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33卷,41953)

黄·《鄂尔多斯地台西缘构造轮廓及找油方向》(35卷31955)。

于德《中国大地构造与矿产分布》(34卷3,1954)

翁文博《苏联从构造学研究石油资源理论概论》(第34卷,31954)

读了张伯胜的《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34卷31954)

李四光《中国西北大地构造体系中的石銮构造及其复杂问题》(34卷,41954)

张文堂的“几个”归纳出“多元结构”(第35卷,2,1955)

王宏镇《从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岩层的发育看中国东部的构造分区》(35卷4,1955)。

孙殿卿等。河北迁西县山形构造探讨(36卷1,1956)。

周生生地质及鄂东南构造特征(36卷1,1956)

袁复礼《新疆北天山前坳陷带及准噶尔盆地地台地质讨论报告》(第36卷,21956)。

李四光黄莲花结构(37卷,41957)

陈地壳动力转换递进理论(39卷3,1959)

黄对中国东部构造分区及其特征的新认识(39卷2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