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
努力打造铁煤集团本质安全型机电系统,以精细化管理手段创新煤矿机电管理,构建“五位一体”新格局。“五位一体”的基本思路是:“设备现代化”、“设备完善化”、“工作精细化”、“管理科学化”、“人员知识化”,从以上五个不同方向实现煤矿本质安全型机电系统。
(2)加强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
煤矿企业机电信息化技术应包括:机电设备综合查询、设备基本信息、设备使用情况、设备租赁计划、设备购置计划、设备维修计划、设备发放、仓储管理、设备维修验收、维修改造招投标管理、维修合同管理、特种设备管理、设备报废管理、设备费用结算,实现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各类静态和动态信息的全面有效管理。应用ERP信息系统进行微机管理,实现设备状态的动态跟踪和在不同生产现场的分布,准确记录和跟踪设备购置、租赁、大修、维护、备件配置等业务流程,实现科学有序的管理,使设备满足生产需要,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机电标准化是保证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应从管理标准化和设备标准化两方面入手。要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间。实行“三抓”,即抓“点”上的薄弱环节;“行”上,注重设备维护,达标;抓“面”上的装备质量升级。要建立机电标准化奖惩制度,开展机电标准化竞赛,树立标准化典型。
工程,追求卓越,思想上永不满足,推动机电标准化工作全面升级。
(4)扎实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建立和保管设备档案,办理设备调拨和调拨手续,掌握设备技术和性能状况,编制和审核机电设备的购置、更新、改造、修理和配件计划,掌握大修资金的使用,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建立全面的设备管理体系,采用ERP系统管理,完善全面的设备管理体系,配备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实施流程管理,确保设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5)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机电业务活动的准则,是做好机电工作的纪律保证,应该建立和完善。该矿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目前,规章制度执行不利是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运行、维护、质量验收和现场管理等制度的执行方面。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执行规章制度也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重点。目前急需实施的规章制度有: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改造后的设备操作规程等系统。
(6)实行计划管理,加强综合平衡。
计划管理是机电管理的核心,是组织机电经营活动的基础。应制定月度机电工作计划,计划内容应根据机电设备的使用状况、矿井生产计划、机电施工技术力量、上级部门的意见和要求等制定。及时正确的协调平衡是计划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手段。要做好协调平衡,首先要有一个相对有效的协调平衡机制。矿井应设立机电调度室,配备调度员,负责机电的调度平衡工作。其次,建立健全综合平衡工作制度,如机电管理人员值班制度、机电工作与生产例会、采掘、机械、运输、通讯等机电队长例会等。然后定期组织分析机电设备的安全、质量、维修、动态、配电等情况。为下个月的机电计划提供有力的依据。
(7)落实技术人员责任制,加强技术管理。
技术人员是技术管理的主体。要采取责、权、利挂钩的办法,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加强技术管理,方便技术人员解决生产活动中的技术问题。
为了提高机电技术管理的质量,必须严格审批施工措施,分级负责,分级检查。要重视积累的技术资料和科技信息的检索,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设备运行、检查、维护、检修、事故等记录。应做好分析,妥善保管,归档备查。设备技术性能测量报告、机电工作检查、维修报告、报表也必须存档备查。
(8)突出机电管理的重点
矿井机电系统复杂,必须抓住工作重点。目前机电管理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①安全性和可靠性。危及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设备和电气设备,必须及时更新改造。对暂时达不到要求和标准的设备,要分期分批进行整改,逐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②关键环节是操作、维护和维修。不按规则操作会导致事故,不检查和维护,不发现隐患,不维修和不补偿老化和磨损。
(9)努力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素质,搞好员工培训。管理、使用和维修机电设备,必须要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才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业务技术培训是机电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经过培训的人员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学习当前管理、使用和维修设备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比如评技术职称(包括工人评技师),结合企业的经济能力提高高科技人才的经济待遇。
(10)明确指导思想,实施目标管理,认真评价机电工作质量。
总的来说,矿井机电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提高设备维修质量,减少机电事故,保证矿井正常生产秩序,不断提高机电管理水平,使矿井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各矿要根据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指导思想。
矿山机电管理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使设备安全、经济、合理地运行,追求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最优化,使设备的综合效率最高。各矿要根据设备维修质量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技术条件制定具体目标,逐步达到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