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问题

甘肃

甘肃是一个古老的永州,兰州的首都。位于黄河上游,中国地理中心,北纬32° 31′—42° 57′之间,东经92° 13′—108° 46′之间。东临陕西,南接巴蜀青海,西接新疆,北接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和黄金地段,与蒙古接壤。它就像镶嵌在中国中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一颗瑰丽的宝玉石,东西蜿蜒1.6万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人口2345万(0949年65438+968万),包括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满族。

一个甘肃名字始于11世纪,取甘州(今张掖)和宿州(今酒泉)的首字母。因为西夏在其境内被划分为十二个军监司,甘肃是其中之一,元朝建立甘肃省,称为甘肃。因该省大部分在龙山(六盘山)以西,唐代在此设置龙游道,故又称龙龙。

历史演变概述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隶属永州、凉州,旧称“梁勇、凉州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分为36郡,省内东南部为北帝郡、陇西郡。汉代先设凉州省,元丰五年(前106),改省为武都、陇西、晋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唐朝改郡为道,行省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山南道,* * *辖22州。自元代起,设立甘肃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陕西省兴元路。明代废省设署,省域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省。清朝设立陕西省右布政司,后改甘肃省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常工(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现辖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四省。光绪十年(1884),新疆分离。1912省境内分七路: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蓝山、靖远(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梁(原河西)、安苏(原边关)。1927弃道,1929分青海、宁夏两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内陇东属于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关中。甘肃行署成立于8月26日,1949。1950 65438+10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省从此闻名遐迩。

甘肃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比省早,从春秋时期开始萌芽,至今已有2200多年。北宋初西夏统治河西时,有甘肃军分区(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甘肃最早的名字。但甘肃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是在元代正式成立的。行省的命名是西魏唐初赣州(今张掖市)和苏州(今酒泉市)的第一次字合成。gan的简称。因该省大部分在龙山西部,故又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西。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在古代,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一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资源,高山茂密的灌木,台地疏松的黄土,草原上生活的灌木和各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特别是农垦和古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1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在这里生活繁衍,用简单的石器与自然顽强抗争。建国以来,在蒋家湾、寺沟口、黑土梁、青阳居家园、环县楼房、刘家岔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物1000件,其中著名的齐家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还有新店文化、丝瓦文化、卡瑶文化,晚于齐家文化,发现了自己的青铜器,进入原始社会晚期或奴隶社会早期。在古代传说中,炎帝(号。神农)和黄帝(号。熊的和没有。四千年前的轩辕氏)也始于西北。近年来,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我省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发掘了一处距今78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共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包括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宏大原始社会会堂建筑,为国内首次发现。这个遗址可与Xi安的半坡村相媲美。这里发现的三足壶、三足罐等稀世珍品,比仰韶文化的半坡型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甘肃省行政区划

甘肃省由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酒泉、平凉、庆阳、定西、陇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组成。

兰州:五区三县

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

嘉峪关市

金昌:一区一县。

金川区和永昌县。

白银市:两区三县

白银区、平川区、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

天水市:两区五县

秦城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巫山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武威市:一区三县

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张掖市:一区五县

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酒泉市:一区两市四县

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安溪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平凉市:一区六县

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

庆阳市:一区七县

西峰区、正宁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庆城县、镇远县、环县。

定西市:一区六县

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张喜安县、威远县、岷县和临洮县。

陇南市:一区八县

武都区、成县、两当县、辉县、西和县、澧县、康县、文县、宕昌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县

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永靖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

合作市、舟曲县、卓尼、临潭县、迭部县、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

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黄河上游,幅员辽阔。在北纬32° 11′~ 42° 57′和东经92° 13′~ 108° 46′之间。东临陕西,南接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接内蒙古、宁夏,与蒙古族人民为邻。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替分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区域,各有特色:

陇南山区:这里山高谷深,植被丰富,到处都是川流不息的溪流。这个地区一般包括渭水以南、临潭和迭部以东的山区,是秦岭山脉的西延。山岗西高东低,青山相对,溪水涌动,峰峦陡立,宛如江南风光,山峦蜿蜒。南疆的“纤秀”和北方的“糙”,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甘肃中部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东部,东起陕甘边,西至乌鞘岭。这里曾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这里有松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油煤,有名山大川。黄河从这里流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像珍珠一样镶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赋予这片土地无尽的力量和光明,赋予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缘一角,地势高耸,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原地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马庄牛肥,是甘肃省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北麓,北山南麓,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处。它是一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m之间,长度约1000km,宽度从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地势平坦,机械化耕作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祁连山地位于河西走廊南部,全长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它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沙漠、草原、森林、冰雪垂直分布明显,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立体画卷。

河西走廊以北:这一带长1,000公里,海拔1,000-3600米。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山。这里的土地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沙大,岩石裸露,沙漠连片。这是一个很难耕种的地方,而且人口稀少。可以欣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最重要的山脉是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是阿尔金山、马鬃山、鹤立山、龙首山、西樵山、子午岭,多为西北-东南走向。省内的森林资源大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部分河流也从这些山区形成自己的分流源头。

省会兰州。天水、嘉峪关、玉门、酒泉、张掖、金昌、白银是省内主要城市。该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河西走廊在该省的西北部延伸;沙磁、戈壁、绿洲交替。主要山脉有祁连山、龙山、西樵山、龙首山和马鬃山。该省大部分河流属于黄河水系,以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渭河、祖厉河为主。

甘肃民族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54个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甘肃境内居住着16个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民族。甘南、临夏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积石山、张家川两个民族自治州,有39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

从分布上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市。藏族主要居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部和中部。东乡、保安族、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部。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21个县市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其余65个县市区均有散居少数民族。

文化专业

甘肃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群山环抱。北部有六盘山、鹤立山、龙首山;东部岷山、秦岭、子午岭;阿尔金山以西;和祁连山;南让青泥岭。境内地势起伏,山川连绵,地形相当复杂。这里有白雪皑皑直冲云霄的山峰,有辽阔的草原,有辽阔的戈壁滩,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林,有神奇的绿色湖泊,有美丽的泉水,有富有江南韵味的自然风光,有西北特有的名花名果。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马铁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风情、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情、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说、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古阳关、桥湾人皮鼓、民间宴席、骆驼队等异域风情在这里熠熠生辉。

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风奇特的天然膏腴之地,素有“小江南”之称。唐玄奘的天水传奇使佛公礁、万子山和金金寺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与天水、陇南相邻的甘南、临夏自治州,是藏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拉卜楞寺不仅建筑精美,每年还有7次大型仪式和众多节日,使拉卜楞寺的宗教和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彩。古朴典雅的福临清真寺是穆斯林的聚集地,这里的宗教和民俗活动独特而盛大,令人叹为观止。

陇东庆阳、平凉地区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除了中国众多的革命遗迹外,黄帝登临、广修习道教的道教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款待太后的宫山,以及巩留寺、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人民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尤其是唢呐、剪纸、社火、国剧等民俗文化尤其吸引人。

气候资源专业

甘肃省位于黄土、青藏、蒙古的交汇处。境内地形复杂,山峦纵横,海拔悬殊,集山地、盆地、平原、沙漠、戈壁于一体,属山地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从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日温差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 ~ 14℃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4 ~ 9℃,祁连山0 ~ 6℃,陇中、陇东分别为5 ~ 9℃和7 ~ 10℃,甘南为1 ~ 7℃,陇南为9 ~ 15℃。年平均降水量约300毫米,各地差异较大,为42 ~ 76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各季节降水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 ~ 9月。甘肃省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为1700 ~ 3300 h,自东南向西北递增。河西走廊全年日照时数2800 ~ 3300 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1800 ~ 2300 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甘南为2100 ~ 2700h。

全省土地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根据国务院勘界结果为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相当于6.8亿亩。其中,农用地381万亩;建设用地0.1.4万亩;2.87亿亩未利用土地。人均占有土地26.31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是全国的两倍多。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8.2%。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未利用土地28681.4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高山石山、裸岩、低洼盐碱地、沼泽等。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属于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九大水系。黄河流域有五大水系:洮河、黄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等直接进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三大水系: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286.2亿立方米,纯净地下水8.7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总量约294.9亿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全省河流年径流总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6543.80亿立方米以上河流78条。黄河流域有36条支流,除黄河干流流经该省中部外。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但流域内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长江水系包括白龙江和西汉水,嘉陵江在该省东南部的支流,水资源丰富,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结冰,河流坡度大,峡谷多,水电资源丰富。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河流15条,年地表径流总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行和西行的河流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大漠戈壁。具有流量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浅、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相对稳定,水电资源丰富。

甘肃省虽然气候干燥,气象灾害严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能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的。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情况,可以进行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总量4544.02万公顷,人均占有2公顷,居全国第五位;除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雪和冰川外,尚有2731.41万公顷可用于生产建设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60.1.1%。各类林地资源面积396.65万公顷,白龙江、洮河、祁连山、大夏河有成片的原始森林。森林中有4000多种野生植物,包括连香树、黄连木、杜仲、透骨草和五福花。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野马、野骆驼、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54种或亚种被列为国家珍稀动物。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量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水力资源理论储量172415000千瓦,居全国10位,潜在开发能力10688900千瓦,年发电量492.98亿千瓦时。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能源矿产中,煤炭、石油、油页岩、天然气、地热水都有储量,仅煤炭就包括无烟煤、一般煤、焦煤、褐煤。铁、锰、钒、铬等黑色金属14种,矿产熔剂石灰石、熔剂白云石等冶金辅助原料大部分已探明,铬铁矿、钒矿、菱镁矿、模具用粘土储量居全国前五位。有色金属矿产包括28种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其中铜、镍、钴、铅、锌、锑、铂族、硒、碲为甘肃优势矿种。此外,还有硫、磷、蛇纹石、芒硝等9种非金属化工原料,石棉、白云母、石膏、石灰石等14种非金属建材,均已探明储量。

种植业在甘肃农业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糜子、胡麻、油菜、甜菜、棉花、大麻、烟叶、当归、党参等。,此外还种植和培育各种蔬菜和水果,形成布局合理的多种种植体系,许多产品已成为甘肃省著名特产,如河西甜菜(含糖量全国第二)、敦煌长绒棉等。畜牧业是仅次于种植业的农业经济部门,家畜家禽种类齐全,包括马、牛、驴、骡、骆驼,猪、羊、鸡、兔等。拥有优良畜禽品种28个,其中河曲马、山丹马、岷县黑裘皮羊、合作猪、静宁鸡、甘肃双峰驼是我国著名的优良畜禽品种。随着各种经济的发展,利用2万多公顷适宜养鱼的水面发展渔业生产,养殖鱼类100多种,其中红鳟鱼、三文鱼、大鲵、甲鱼、黄河鲤鱼、鸽子鱼、石花鱼等为名特优水产品。依托省级森林资源和适宜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形成了以用材林、防护林、特种林、经济林、薪炭林为结构,以冷杉、云杉、油松、华山松、栎林、杨桦林为优势树种的林业生产体系,总蓄积量6543.8+0.7.4亿立方米。工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凭借丰富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基础产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生产体系,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工、建材、林业、食品、纺织、造纸等,成为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建材基地。

通信流量

主要铁路干线有陇海线、蓝欣线、宝兰线、兰青线、赣武线,宝中铁路正在建设中。主要公路干线有西兰公路、甘新公路、甘川公路、宝兰公路。民航开辟了以兰州为中心,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Xi、乌鲁木齐、南京、昆明、敦煌、庆阳等全国主要城市、省内主要旅游景点和革命老区的航空网络。“七五”末,全省铁路线路长度达到1.884公里,公路、民航、水运总里程分别为3.47万公里、3.57万公里和21.9公里。邮电通信发展迅速。全省有1116个邮局,开展了语音信箱、特快专递、特快专递、礼节性电报、邮政储蓄等业务。全省14个地、市、52个县(市)的长途电报电话已进入全国自动传输通信网。1990年,甘肃省社会总产值5051亿元,国民收入207.28亿元,人均社会产值2258元,人均国民收入927元。

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甘肃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壮大城市经济为主导,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 把甘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综合性高技术石化基地、中药材加工基地、林牧基地和旅游大省。

市场化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市场经济和自然规律办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即近期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

以壮大城市经济为主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同时以兰新为重点,依托陇海线和蓝欣线,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形成大开发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带,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三大战略,就是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基础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使科学技术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推动力;实施开放战略,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吸引国内外人才、技术和资金,促进甘肃大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中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途径是发挥资源、区位和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形成油气、精细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药、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

实施西部大开发,需要分步推进。经过10年的努力,甘肃省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综合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良性发展机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框架基本形成。几个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将甘肃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