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人们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和优越性使其成为时代的象征。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是互联网的便利性、快捷性和匿名性,使其成为民族分裂分子手中的一把血淋淋的匕首。他们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从事可耻的民族分裂行为。民族工作者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要不断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武装自己,开设民族工作专题网站,发挥互联网优势,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关键词:民族团结,网络社区,教育,模式
社区网络下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传播工具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成为时代的标志。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匿名等特点,互联网成为民族分裂分子手中的一把血腥匕首,用来发布虚假信息。所以我们可以说,网络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知识的平台,而且作为民族战场,我们应该继续利用先进技术建立民族工作网站,维护民族团结。
关键词:民族团结,网络社区,教育,模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友好、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正是由于各民族的大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兄弟姐妹血浓于水,荣辱与共。换句话说,只有民族团结,国家才能和谐繁荣。相反,如果民族团结遭到破坏,必然导致国家动荡和社会发展停滞。可见,“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想整合力,是一种追求,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各民族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坚实的向心力,更好更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目前,许多与民族相关的网站社区只是利用了网络多媒体的传播,而忽略了网络中民族的实际心理需求,即他们只是表面上通过多媒体将民族信息网络化,而没有真正实现民族工作者与民族网络信息或用户的有效沟通。网络取代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使得网上民族工作成为简单的“人机”对话,从而使得网上社区没有真正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上民族团结教育这个平台失去了生命力,成了人们不停倒水的“一潭死水”。因此,可以说,如何打好互联网阵地的攻坚战,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大团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一,基于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概念。
网络社区也可以称为社区的信息化、网络化,通常指在网络载体基础上出现的交流空间,如论坛、贴吧、个人空间、聊天群等。随着当代网络社区规模的扩大,地球上任何地区之间的距离和时差都不再存在。网络社区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社区为进一步加快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也为民族极端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民族分裂活动提供了平台。他们“利用网络媒体在世界各地传播,对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也凸显了加强网络媒体建设、促进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统一的重要性。”【2】《现代汉语词典》对格局的解释是“事物的标准或人们可以遵循的标准样式”。如:政治模式、经济模式、行为模式、社会运行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等。,通过“模型”的构建,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所谓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是指借助网络社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体系,包括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构建途径。通过构建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优势,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二、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民族工作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繁荣。民族工作的对象是少数民族人员,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这是因为以人为本和少数民族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人的更好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理念,应该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其次,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和去中心化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这就要求在网络社区的民族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设置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以尊重和肯定赢得少数民族对民族团结的认同。
2.“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就是贴近少数民族的实际、生活、人民。在网上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中,要在民族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呈现“民族风格”,贴近少数民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把少数民族的实际活动改到网络上,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少数民族的自主性、自觉性、 少数民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从而引导人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人格得以获得。
3.虚实结合的原则
网络社区和现实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来说,网络社区的运作模式是基于现实社会,通过网络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和传播覆盖面。所谓虚实结合,就是网上民族团结教育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与现实社会相关联。例如,在网络社区中,可以选拔优秀的少数民族成员担任民族社区网站的管理者和运营者,组成社区管理和宣传团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少数民族社区的领导者之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并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成员作为扩散点,使他们被称为舆论的引导者,形成点对点的扩散效应。
第三,网上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内容设置
网络社区中的民族团结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对我们祖国的深厚感情."[3]爱国主义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对于公民个体而言,爱国主义也是当代公民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是进一步加强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民族团结友好宣传教育、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等。最后,要不断填充新的内容,完善网络社区民族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改造,这首先是由网络社区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网络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如果网络社区里到处都是过多的理论宣传标语和口号,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厌烦,最终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因此,必须坚持理论宣传教育,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要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去,实现少数民族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时代化。通过志向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的理想信念,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通过责任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维护祖国安定团结的责任意识;通过宽容教育,在少数民族与不同民族的交往中建立起少数民族的友爱;通过感恩教育,树立少数民族对邻居、社会、国家的感恩之心。
第四,构建基于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途径
目前,网络社区以各种网站的博客、贴吧、论坛、微博等形式在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网络社区的“话题设置”功能,培养人们的民族感情。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就是说,大众媒体是否报道了一件事情,会影响到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美国著名记者w·李普曼(W lippman)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创造“拟态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形象”,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民族团结首先需要一定的民族情感作为内在支撑。民族情感是民族团结的要素之一,是指在多民族国家的生活中,人们看待不同的民族制度、民族活动和民族事件时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它是人们在情感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不同民族的好感、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总称。因此,可以在网络中发挥议程设置的重要功能,通过构建外部环境来影响族群的群体心理和行为。
2.丰富网络社区的民族信息等相关链接,加深人们的民族认知。
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使网民在网上阅读信息时,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获得信息的满足感。网络的“超链接”功能,使得与民族相关的信息能够得到更多背景素材的支撑,因此能够显得厚重、深刻,使其更加“立体、多维、厚重、有质感”,让不同民族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好地把握信息的内在精神,加深民族认知。
3.重视网络社区“意见领袖”的作用,强化人们的国家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情感认同,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模仿者之间情感和心理趋同的过程。”[4]民族认同,作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的概念,是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些稳定的属性和特征,是这个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它由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一般心理等因素组成。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向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积极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应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他们向受众传播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并通过“意见领袖”对网络社区族群的舆论引导,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使各民族获得国家政治、经济或日常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知识,并借助主流舆论引导,促进各民族形成与主流社会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和观念。[5]把握“意见领袖”的核心作用。
参考
[1]民族团结示范点:多民族* * *存在是湖南之福[J]。2009年全国论坛(12)。
[2]龙·融云。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国家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11 (1)。
[3]《列宁全集》第28卷[M]。人民出版社,1990:68。
[4]切·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精选[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5]龙·融云。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国家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1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