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作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文章

历史课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而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让学生感受到生动的历史图片和历史人物。构建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把历史课堂建设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舞台,建设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和探索知识的场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强调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人性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是活的课堂,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历史教学观的转变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即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掌握间接经验的活动。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知识的传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材的研究、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客观知识。将丰富、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过程概括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将其从整个生命活动中抽象、孤立出来,这是传统课堂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4]在这种教学认识的指导下,历史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重知识轻情感;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只停留在公式化的说教、程式化的分析和记忆性的结论上,忽视了学生对历史过程的情感体验和历史学科在以德育人、以史育人中的独特教育作用。教学评价单一、片面,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根据狄尔泰的人生哲学,课堂教学应被视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人生体验。课堂是学生学校生活最基本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未来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感情、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体现。[5]因此,历史教学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历史教学观。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特征,决定了历史是不可再现的,但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历史运动过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过去的历史,以史为鉴,把握今天,展望未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树立正确价值观,拓展人生历程。就课堂本身而言,它不仅成为学生丰富而有品质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师生命跨度的延伸,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和丰富生活的平台。

2.历史经验

狄尔泰说:“我的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把他的哲学讨论建立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充分而全面的经验的基础上,从而把它建立在现实的全部完备性的基础上。”[6]在狄尔泰看来,一切抽象的东西都包含在经验本身之中,经验参与个体对意义的感受和体验,个体凭借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每一个生命都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追求。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经验在教育中的价值。

历史课实施体验式教学自然是可行的。第一,历史活动的主角是人,“人”的同一属性使我们今天能够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去想象活动,体验前人的感受。第二,学生的个体知识和过去的个体经验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建构。在信息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的大脑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网络等媒体和自身的生活实践,不断受到各种历史知识的刺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累的历史概念被同化为新的历史概念的背景信息。这些都是再次体验“历史”的有利条件。第三,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今天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和探究活动,研究与历史相关的现实,追溯过去,展望未来。

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是学习、体验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和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参与和体验机会,调动他们想、做、说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体验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的发展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使学习过程成为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第二,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部分。从教到学,都是在教学双方的互动和参与体验下完成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学生要在体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创设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情境,以现行历史教科书为内容,启发学生自由表达、探究、讨论。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积累,增强对社会的认识、理解和体验能力。第四,注重史料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立体性。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不可重复的,所以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历史记录,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的主体和客体总是格格不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多样的史料来认识、了解和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

3.自由表达

表达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达既是个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展示,也是个体交流、沟通、享受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基于对狄尔泰生命表现的理解,在教学中,表现已经超越了“说”与“做”的狭隘范围,是个体整体素质的体现。表达不仅体现在教育的结果中,也贯穿于教育的过程中,是教育的目的之一。[7]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简单的文本阅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通过其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不仅显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显示了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环境,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充分表达,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老师要包容学生的各种表达,倾听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

新课改强调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狄尔泰的生活哲学无疑成为这一理念的有力助推。它对生命的独特定义时刻提醒我们,“人”不仅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一个与周围世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参与历史建构、生命无限扩展的人;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成是单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经历和成长的生命个体。因此,狄尔泰的人生哲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为构建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