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有哪些?
二、李白与山水诗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很有气势,很有活力,很飘逸洒脱。这种个性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形式上似乎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律,难以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样,李白的风景就是李白的风景。事实上,李白真正主导了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说,就是“黄河之水如何移天,奔流入海,一去不复返”的气势,这也是他自己的气势。推动他写风景的是他自己的动力。只有他不羁放纵的个性才能张扬山水的内在气势。宣传山水的气势,就是宣传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就是把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展到山水之中。
第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盛唐青年李白,喜好辞赋、剑术、酒食,博览道家、百家奇书、纵横技法。他受到奇怪的、不正当的思想教育,养成了一种高傲、不屈、无拘无束的游侠精神,注定了他一生走上了独特的隐士和侠客之路。李白不属于世俗。他属于酒和山川的神仙世界。唐玄宗仰慕酒仙·李白的才华,送给他金帛,但李白没有接受。只要酒和山川缠绵,唐玄宗就送给他“吃遍四方酒,花尽图书馆钱”的金牌,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赞美酒仙李白的诗:“李白有数百首关于斗酒的诗,但他睡在长安的一家餐馆里。天子召而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仙。”李白自称“五岳皆圣山,不思远方,照我一生一不变的习惯”,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漂泊。李白漫游名山大川,送清风明月,留下了许多意境深远的著名山水诗。李白一生游历甚广,入蜀时留下了千古名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了三峡,留下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南行至江浙,留下“两岸青山相对,孤帆自晒”的长河画影;在庐山上,我留下了“直下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画卷;东至齐鲁,留下“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入海洋,一去不复返”的荒凉风光;西行华山,留下了“黄河万里触山,涡枢纽转秦矿”的壮丽篇章。
第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清丽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朝强盛而衰落的时期。他热情地追求光明的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教和帝国权贵,拒绝向黑暗势力低头,因此受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让他愤世嫉俗,“游名山我欢喜”[3]我走遍了川中、黄河、江淮、浙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找名山大川,带着“我不是来钓鱼钓鱼的,我是来爱名山大川的”[4]和“我是来草一见钟情”的激情向往。在诗人著名的山水作品中,“清丽清新,意境广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比如《戴天道士山游》:
犬吠声中,桃花正浓。
树深时见鹿,午不闻铃。
野竹辨烟霞,飞泉挂蓝峰。
没有人知道去哪里,我担心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的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的美水,潺潺的溪水,露珠的桃花,林中的麋鹿,婀娜的野竹,从青峰上流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深邃,犹如一幅迷人的风景画,有着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韵味,有着王维、孟浩然淳朴恬静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上半月秋,平羌河映。
晚上清溪去三峡,四君不见渝州。
诗人以独特的方式从峨眉山入手,用清新的笔墨触摸明月下朦胧的山水。悬挂在空中的半月形和河中波动的月亮倒影,静谧而静谧,衬托出一船人去中国时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它有着飞扬的神采和真挚的神韵,曾被誉为“太白绝美之地”。又如:《荆门渡口送别朋友》:
从荆门渡口远航,很快你就要和南方人在一起了。
山脉的尽头和平原的起点,河流蜿蜒穿过荒野。
在月亮下飞行,海云像宫殿一样闪闪发光。
水给你带来了家的感觉,让你的船行驶三百英里。
唐玄宗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志向和立业成功的幻想,离开四川、三峡,跨过荆门,来到江汉平原。诗人从海峡两岸的群山中走来,面对着渐渐远去、消失的远山,面对着广袤大地上滚滚的江河,以新奇的情怀和豪迈的心境,写下了平原的辽阔和长江的壮阔。作品在呈现无限前景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青春精神和时代豪情,呈现出清新、美好、开放的新特点。在这一点上,比王波《送杜少甫入蜀传》“城阙复三清,雾烟望五斤”和王万《北堡山下一泊》“直到退潮两岸宽,无风搅我孤帆”的艺术境界更为瑰丽。
古人绕流曰:“李白擅才,故见贤于文。”这篇评论精辟地指出,李白的创作与晋宋时期的宋人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相当平淡,追求情景的写实,注重练字和散文句,缺乏整体美”。也充分证明了李白的山水诗在接受前人艺术滋养的同时,发展了诗歌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两水镜,两桥落彩虹。秋天的景色,那里的人们是秋天的冷橘柚和老梧桐;”《入清溪山》:“坐于鱼鸟之间,撼山河影。在岩石中回荡,在溪流中静静诉说的清澈的水;鹦鹉洲:花木香叶和风暖,岸边桃花浪;看天门山:楚河,“两岸青山相对,孤帆日来”;关山月:“明月高悬天庭,云海茫茫”山月,描写江中泛舟之景和乐趣的“荆门直望蜀水”;写“随家叔部叶侍郎与中国书法家游洞庭湖”,意境开阔、明朗、优美;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峨眉山月歌送蜀僧入京”等妙语。,都用新颖隽永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壮美的山川水色,给人一种特别清新豁达的感觉。
(二)李白的山水诗韵味悠长。
在山水诗创作中,李白最擅长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往往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有特色、感情最深的一些方面,在主观色彩浓厚的氛围中,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因而优于晋宋“情、景、理”三段式,作品立意崇高,感情更为真挚。除了上述作品,李白还有更多山水诗可以作为这方面的范例。比如《早发白帝城》:
一大早,我告别了高入云霄的江陵城,远在千里之外,船只有一天。
两岸猿猴的叫声,还在耳边不知不觉地不停啼叫,轻舟已过了沉重的青山。
这首诗写于759年春,唐肃宗·甘源的第二年,它现在被认为是古代山水诗中最好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林案被流放至夜郎,途经四川前往贬谪地。他被中途赦免,喜出望外。他立即从白帝城起航前往江陵。诗人历尽艰辛而遇赦的喜悦心情,归心似箭渴望长久思念亲友的心情,以及获得自由后欢快的表情,都在空谷和峡中美景中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豪放、和谐、细腻。明?杨增赞道:“惊了风雨,哭了神仙。”在《清溪行》中,作者用民歌赞美了自然之美,用清新流畅的诗句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恨:
清溪川的水让我清楚,它的水颜色不同于其他河流。
请问那清安新河,哪里可以看得这么清楚?
这个人似乎在镜子里行走,这只鸟似乎在屏风里飞翔。
快到傍晚的时候,猿猴开始哀叹,却无法感染远处的流浪者。
诗人刻意把清溪的水描绘得清澈如蓝,晶莹剔透,却又表达了对肮脏混乱的社会的愤慨,勾勒出一片荒凉悲凉的寂静境界。再如“睡在山寺”:睡在峰寺,举手求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从诗中的句子来看,诗人写的只是山中的一座小庙,但仔细咀嚼,山庙的寂静,环境的清幽,以及超越尘世喧嚣的美景,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空间。言外之意是作者拒绝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部含蓄蕴藉、趣味盎然的佳作:
我问余住在蓝山是什么意思,笑而不答我心。
桃花渐开,又是另一个世界。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语言自然,自然。清丽雅致的画面美轮美奂,美轮美奂,意境深远,迷人,让人陶醉。再如“求和谐,尊师隐居”:
一群高耸的摩天大楼,无忧无虑了几年。
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水春。
暖花卧青牛,白鹤眠高松枝。
和老师说话,河水已经被暮色笼罩,我要独自走冷山的云。
云雾缭绕的山林是那么的宁静,漫步在云雾中是那么的悠闲。诗人成功地捕捉到了自己对自然景物、山川、河流、色彩的独特感受,并在继承谢灵运、谢朓、何逊、银坑等前辈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古寒堂诗话》云:“建安阮以前的诗,都是致力于表志;潘璐后期的诗是专门用来咏物的。二者,杜丽也。言志是诗人的本意,对诗人来说是一件特殊的事情。"
李白的诗,虽不以写景为主,但充满了风景和韵味。如黄鹤楼《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孤帆远青天,唯长江流于天”,抓住孤舟远水时的动人景色,塑造了崇高而无限的形象,表现了对故人的无限思念。这就像《听君弹琴》中的“清溪听他,冰钟听他,山虽黑,秋满天,我不变”;在《牛渚夜泊思》、《今夜河西,碧空无一片云》等诗中,诗人只用一两个字来描写景物,即把景物描写得很完整,真实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特点,深刻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它们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促进了山水诗的发展."
(三)李白的山水诗雄伟壮丽。
在李白的优秀山水诗中,以《王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送歌》、《西岳云台歌》和《丹歌》、《梦里登天目山》、《鲁山歌》等借助山水的作品最具特色,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抒发了自己的豪情。《蔡百奇诗评》云:“李太白诗,千年映。”如在《望庐山瀑布》中,诗人通过“日照香炉满紫烟,瀑布远悬川前”的神奇英姿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翔气势,生动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美,运用夸张的比喻,塑造了波澜壮阔的艺术形象,想象天空在翱翔,境界在不断升华。《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大当涂地区长江风浪的险恶,如第四首“海神回阴风,浪打天门石壁。浙江的八月是什么样的?陶仿佛在山上喷雪,形象雄伟,充满真正的力量。”西岳云台宋《送丹秋子》中的西岳是壮丽的!黄河来如丝天,“黄河万里触山回旋化为阿沁矿”,“人精咆哮破两山,洪波喷射东海”等描写了华山的壮阔和滔滔雄浑的黄河,通过黄河触地奔流万里的伟大形象,体现了作者向往非凡人生的豪迈品格。又如《梦登天目山》,诗人在梦游的梦境中进行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天目山的各种景色,包括“海阔天空,天高鸡鸣”的自然美景,“熊、龙、山河惊涛骇浪,天高任惊”的恐怖奇观,以及“穿彩衣,乘风而行, 来诸云后,逐降,以虎为琴师,以凤为舞仙如麻”,瞬息万变,变幻莫测,充满了非凡的浪漫主义色彩。 最后,诗人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受,即“人间乐事,万水千山万水向东流”,并用名句“唉,我怎么能对达官贵人卑躬屈膝,令人不快”阐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才华未得的人的心声,表达了他对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热烈追求。
诗人写于天宝元年(742)夏的《游泰山》六首诗中,想象同样奇特。既写出了“海落眼前,天远天蓝”“山异于世,雪中五白”的美景,又传达了登顶时超凡脱俗的精气神。李曾说:“太白以郑、江左不读非圣人之书为耻,故其言更似神仙之言。他写的一切都充满了讽刺。三代以来,撒娇后驱屈原,鞭挞杨、马,独守千年。”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艺术成就的准确评价。
何的《蜀道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 * *诗分为四段:
嘿,嘿,这很危险!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直到这一地区的两个统治者,在迷雾时代挤了进来,爱尔兰来了四万八千回合,也没有和秦赛接上。而大白山,向西,依然只有一条鸟道,一直到峨眉峰顶。有一次被地震打破,有勇敢的人失去了,然后阶梯石栈被钩住。诗人一开始就通过反复的感叹和层层的隐喻表现出蜀道不同寻常的严谨,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和夸张的笔墨写出蜀道是历史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险路,给陡峭的梯子和石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铺平了道路。
在高高的旗帜上,六条龙驱动着太阳,而在下面很远的地方,河流鞭笞着它扭曲的河道。这样的高度对于一只黄鹤来说都是困难的,可怜的猴子吧,它们只有爪子可以用。绿泥山由许多圆圈组成,百步十折的晏子山。我们气喘吁吁地掠过猎户星座,经过井星,然后双手抱胸,呻吟一声倒在地上。在这段话中,诗人写到了这座山的高风险。太阳的六条龙不得不在这里折回突兀的山峰,奔腾打浪,蜿蜒绕过奔腾的山川河流。再加上黄泥难飞越,猿猴又担心攀爬,衬托出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描写了绿泥埂上弯弯曲曲、迂回曲折的道路,像死藤缠绕在危岩上,描写了高处行人仿佛伸手就能摸到星星,让人屏住呼吸,只能叹息!
通过对历史险峻、山峰陡峭、山路崎岖等的描写。,似乎把蜀道的艰险都写出来了,只是诗人的文笔变了,用设问划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们怀疑这条向西的小径是否永远没有尽头,那块远距的岩石是无法企及的。除了被古老的森林包围的鸟儿的叫声,什么也听不到,雄鸟平稳地旋转着,跟着雌鸟。夜月,向我们走来的是杜鹃忧郁的声音,悲伤的空山。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闻之色变。最高的峭壁离天堂不到一英尺,干枯的松树低垂在悬崖表面。一千个瀑布一个接一个地向前奔涌,在一万个山谷中发出旋转石头的雷鸣。有什么风险,为什么住在安全距离的人会来这里??在这里,诗人着力渲染蜀道沿线的荒凉和悲凉气氛。山势险峻,林木苍凉,野鸟悲鸣,更有峰峦接天,苍松倒挂,深江飞瀑轰鸣,行人黯然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和悲凉的空旷,从而产生了铺天盖地、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诗人在最后一段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的处境,引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悟:
虽然碉楼隘口坚固而险峻,一人守卫,万人敌不过。如果他不是忠诚的,而是对同伴的狼呢?。白天有饥饿的老虎可怕,晚上有剧毒的爬行动物,它们的牙齿和尖牙已经准备好了,像麻一样杀人。虽然丝绸之城很美,但我宁愿快点回家。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侧身向西望,求教!诗人在文中引用了西晋张载《剑阁之明》和左思《蜀都赋》中描写剑阁之危的名句,以示地势之险,进而告诫人们以史为鉴,警惕战争的发生。最后,我以重复“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为结尾,蕴含无限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情感激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蜀道的艰险,从古到今,从整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描绘了蜀道的险恶环境和险恶政局。该诗色彩奇幻,结构往复,节奏明快多变,充分显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特点。所以唐代的尹磐称之为“奇奇怪怪”。他还说“难得从一个诗人那里还钱。”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之难的诗歌相形见绌。这首诗虽然力图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压抑,反而被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浑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高贵壮丽的美。
上述山水诗是诗人“以剑报国,别离远游”创作的结晶。它们的意象雄伟壮丽,寄托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表现了向往雄伟非凡之物的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而言,唐宋时期是山水诗走向成熟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气势磅礴、刚健有力”的特点,韩愈、刘禹锡、苏轼紧随其后,但其作品的山水意象和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代表作。甚至明代的任堇元好问、高启、清代的袁枚的山水诗都比不上他们。倪启新写道:“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人生观,认为生死如一切。休息放松是很自然的。这使得他的山水诗意象既表现自我意象,又融于自我意象,使山水意象具有理想化、幻想化、个性化的突出特征。”这是李白在山水诗创作上对前人的超越和对后世的启发。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自然。他曾以豪迈的胸怀和奔放的激情,描绘出祖国壮美的河山,融化成清晰的文字。他写的是月、山、水,清澈清新,境界开阔;他把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融入山水诗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画了九天瀑布,咆哮黄河,崎岖险要的蜀道,给汪洋恣意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产生了瑰丽震撼的艺术效果。总之,李白的山水诗以突出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实现了审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他站在了浪漫主义艺术的巅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和山水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特”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