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希德是谁,他取得了什么成就?
谢喜德(1921 03 19-2000 03 04),女,福建泉州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丈夫是著名生物化学家曹。谢希德1946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1951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52回国任教于复旦大学,1983-1988任复旦大学校长。他专门从事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是这些领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90年代主要研究半导体表面和界面以及短周期超晶格的声子谱,取得了重要成果。著有《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等专著4部。谢希德是1949之后中国大陆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抓住机遇,为复旦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前校长苏一起为复旦创造了辉煌的“谢肃时代”。
生活经验
1921 3月19出生于泉州市涵江镇赤湖乡。那一年,她的父亲谢应母校燕京大学的邀请,去学习伊斯兰物理学。他一边教书,一边学习高等物理,准备出国深造。1923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赴美留学,母亲郭在厦大读书。谢喜德4岁时,母亲因病去世。此时,他的父亲正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年幼的谢希德在祖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成长。1926谢回到中国,申请在燕京大学物理系任教。谢希德7岁时,父亲娶了燕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张顺英。她的继母很爱她,这大大抚慰了她的心。11岁时,他进入大学附属中学,在那里认识了同班同学曹。后来她转学到北满女子中学读书,“尊师重道乐团”的校训给了她深刻的教育。至今,我还时常怀念当年那些对学生严厉和蔼的老师。
1937卢沟桥事变后,谢举家南迁,应邀在湖南大学任教。谢喜德先后在武汉圣希尔达女子中学、长沙福祥女子中学读完高三。1938年夏天,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一天天逼近武汉、长沙,但当时仍举行全国高考进行统一招生。谢喜德进入湖南大学数学系,不久长沙告急,全家搬到贵阳。谢回到的湖南大学,该校迁至辰溪。最后搬到贵阳后,谢喜德住进医院切除扁桃体,腿痛难忍。所以她虽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却不得不在家申请休学一年。后来医生诊断她的腿痛是股骨关节结核。当时结核病没有特效药,判无期徒刑差不多。当时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狂轰滥炸,时不时要躲避空袭,不太平。但她是个意志坚强的年轻人。在治疗和休养期间,她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小说,这对她后来的发展很有帮助。1942年夏天,她考上了浙江大学物理系,后来搬到了贵州省湄潭县,却因为父亲的不同意而放弃了。后来全家从贵州迁到福建长汀县。父亲被聘为厦门大学数理学部教授,兼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在萨本东校长和谢、傅莹等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厦大成为当时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学。就在这时,谢希德考上了厦门大学数学与科学系。她勤奋好学,训练严格,基础扎实。尤其是在父母的亲切熏陶下,养成了良好的学风。1946秋天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上海沪江大学做助教。连续的战乱,不确定的生活,艰苦的环境,让她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年轻人,决心继承父业,出国深造,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
复旦工作
原本在上海交大的周同庆邀请谢希德到交大任教。由于院系调整,她和周同庆来到复旦大学物理系。在这里,她承担了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从1952到1956,她讲了6门基础课和专业课,都编了教材和讲义。她善于组织课程内容,讲课符合学生实际。她信息量大,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使学生深受启发。目前,中国许多中年科技骨干,如方寿贤、丁大钊、王其明等,都是她的门生。在她的努力下,复旦大学在1955开设了固体物理专业,致力于半导体物理的发展。1960 ~ 1962期间,她与方君信合作写了一本书《固体物理学》(上册、下册),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在国内高校受到师生的好评。80年代,这本书再次修订,谢希德增加了无定形物质一章,保持了原书的特点,不仅系统地描述了本学科的基本内容,还介绍了主要分支的发展情况。1988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1956年秋,为了实现12的国家科学发展规划,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大等五所高校物理系的部分师生齐聚北京大学,* * *共同成立了半导体物理专业。黄坤是教研组主任,谢喜德是副主任。他们一起写了一本专著《半导体物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8。是当时国际上学术水平较高的权威著作,为我国培养大批半导体科技人才做出了及时的贡献。令人钦佩的是,为了科学事业,她放下五个月大的孩子,交给爱人曹照顾,毅然前往北大工作。
?科研上,她也是从零开始,1958创办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1958 ~ 1966)。在她的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坚持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并重,为上海半导体产业和基础研究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培养了一支队伍。当时实验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于是她创办了上海技术物理中专,培养实验人员。后来这些人都完成了大学课程,成为了卓有成效的科技人才。在年初毕业并参加了建筑学院的大学生中,有一位非常成功的沈。
?60年代初,硅平面技术在国际上兴起。她和黄昆敏锐地意识到它将推动半导体技术和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共同提出开展固态能谱研究,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承担。1962 165438+10月,她晋升为教授。在她的指导下,复旦建立了顺磁振动等当时先进的实验技术。她招收研究生,开设“半导体理论”和“群论”课程,编写讲义,指导研究生从事空间群矩阵元素的选择规律、应变条件下半导体载流子的回旋振荡理论、间接隧穿效应理论、半导体能带计算等科研课题。1966年夏天,在北京举办的夏季物理研讨会上,她做了能带计算结果的报告,并与各国学者进行了交流。1986改写了原讲义,出版了专著《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现已成为国内多所高校研究生的教材,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群论这样一种抽象的数学工具,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杰出贡献
1976+00年6月谢希德粉碎四人帮后,祖国有了希望。1977年8月,当时主管科学教育的邓小平在科学教育座谈会上指出: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战线和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我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自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我们应该尊重脑力劳动和才能。在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分子。正如郭沫若所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在1977年底的国家自然科学规划会上,谢喜德报告了她的科学研究,用固体材料说明了在固体物理、材料科学、量子化学之间正在形成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即表面科学,其基础是表面物理,其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确定表面的原子组成;二是表面原子结构和成键性质;三是表面电子态和各种特殊物理性质。她还阐述了表面物理与高科技和科学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重要关系,并提出了发展中国表面物理的倡议。这份报告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赞赏。她的倡议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高等教育部的支持。返校后,她立即着手筹建复旦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攻表面物理。短时间内,在原物理系和核科学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八个研究室。
1978年9月,谢喜德制定计划,组织两个系列的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一是表面物理学,系统地阐述了表面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前景;二是固体能带理论。她安排了演讲者,并列出了参考资料,供演讲者准备。7个多月来,她亲自组织汇报30多次。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国表面物理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委托复旦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研究所举办固体理论研讨会,于1979年3月在复旦大学召开。副院长兼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谢喜德主持了研讨会,并亲自作了多次学术报告。来自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84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70余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主题为“群论”和“固体能带理论”。
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W. Kohn来华讲学。回国后,他评价说:“谢希德教授做出了在复旦大学进行表面物理研究的明智选择。”经过多年努力,在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近代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实验室经国家计委组织专家鉴定,于1990被确定为应用表面物理国家开放实验室。在谢喜德的指导和王迅的努力下,实验室在化合物半导体和InP的极性表面结构和电子态、表面界面结构、Si/Ge超晶格和红外探测器的生长机理、蓝光多孔硅的研制、蓝光激光材料、锗量子点的生长和研究、磁性材料超晶格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在她和同事谢喜德、张开明的不懈努力下,叶凌、江平取得了1985、1987、1990、1997四项科研成果。分别是“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的理论与实验之一”、“镍硅化合物与硅界面的理论研究”、“金属在半导体表面的吸附及金属-半导体界面电子性质的研究”、“量子器件与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以来,已培养了15名博士和10多名硕士。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她是贺亮合力科技进步奖65438-0997获得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家、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丁率团访华。回国后,他称赞道:“谢希德教授是中国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由于谢喜德的科研成果和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突出贡献,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享有很高的声誉。她两次当选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78 ~ 1991)、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81、1992)。她分别被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香港的13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荣誉工学博士、荣誉人文科学博士。1987年6月,当她被纽约州立大学授予名誉博士时,美国《今日报》记者采访了她,称她为“中国哈佛大学校长”。1986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荣誉会员。1988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当选美国文理学院外籍院士。《表面科学》等6家国际学术期刊邀请她担任顾问和编委会成员。她还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 (1987 ~ 1993)的半导体委员会委员。她先后担任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顾问和程序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1990在北京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主席。会议于8月召开,1992。500多名中外专家出席了会议,提交了900多篇论文。这是首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半导体物理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为我国半导体物理领域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良好机会,对我国半导体科学的发展和青年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谢希德在与国际科技界的友好交往和学术交流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才华,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83开始,她每年都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的三月会议。她回来后会给物理系的师生做个介绍,写一篇当年物理学前沿重要发展的文章。她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各种会议,讲授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以及中国的科教、妇女、人口、环境等问题,足迹遍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希腊、泰国、委内瑞拉等国家。
谢希德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尊敬。1991 3月19迎来了她的七十大寿,也值了她在复旦大学40年的教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共同发来贺电。杨振宁、李政道和阿兰姆三位国际知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分别发来了贺电。国家教委也打电话来祝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冯端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国内外知名学者撰写了26篇学术论文,汇编成《表面物理及相关课题》文集,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致以热烈而衷心的祝贺。
性格评估
谢·谢希德·西德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高等教育方面,谢希德的贡献是突出的。她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 ~ 1983)和校长(1983 ~ 1988)10年,成绩斐然。她在国内率先打破了前苏联只有文理的综合性大学模式,根据复旦大学的条件增设了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5个学院。她大力倡导师生的创造性和科研工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与日俱增,复旦的名气越来越大。她深知搞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采取破格提拔的办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她注重教师教书育人的导向作用,于1956年秋在复旦实行导师制。导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学生学习,把各种问题讲得有道理,效果很好。建立“校长信箱”、“校长论坛”、“新闻发布会”沟通学校各方面情况,及时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师生员工都比较满意。她在师生中大力倡导良好的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要求。
谢希德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82年9月当选中国* * *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7年10月当选中国* * *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88年5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委员会主席。党的十三大期间,谢希德与浙江大学校长卢永祥、厦门大学副校长王鲁林共同出席了中外记者招待会,她娴熟地回答了记者的各种提问。作为上海市政协主席,她视野开阔,非常关注浦东新区的发展,对浦东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见解。后来她担任了杉达的校长,杉达的校区就在浦东。她不仅关注城市的教育、科技,也关注文化、社会风气、农业等等。人们可以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她带领CPPCC委员下到工厂和农村了解情况并表示慰问的感人场景。她关心科普教育,编辑了一本新书《阿爸教科学》,给青少年增加了很多新知识。
在复旦校园里,她已经接待了来访的法国总统德斯坦、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和国务卿舒尔茨等外国领导人。她代表复旦大学授予一批世界知名学者教授复旦大学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称号。1998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访华时,谢希德作为知名人士参加了克林顿总统在上海的座谈会。
1998 165438+10月4日,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出资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设立谢希德奖,鼓励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谢希德团结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界、科学界、国际友人、留学生和海外侨胞,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重大事件年表
1921出生于福建泉州19年3月。
1942至1946在厦门大学数学与科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46-1947在上海沪江学院数理系任助教。
1947 ~ 1949美国史密斯学院物理系研究生兼助教,获得1949理学硕士学位。
1949-1952,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博士研究生,1951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一年。
1952 ~先后在复旦大学担任物理讲师(1952 ~ 1956)、副教授(1956 ~ 1962)、教授(1962 ~)。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1954 ~ 1961)。
1956-1958在北京担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大、吉大、厦大联合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副主任。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8至1966,任副所长。
1978 ~复旦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8 ~ 1988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 ~ 1983)、校长(1983 ~ 1988)、美国研究中心主任(1985 ~)
1978 ~ 1991年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
1989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0当选美国文理学院外籍院士。
1997上海浦东杉达校长。
他于2000年3月4日在上海去世。
2012部分考区高考实用文阅读《谢希德的真心真意》。这篇文章你可以自己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