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成学术论文
中国书法的哲学基础与文化特征——宗白华书法美学思想的再审视及其学术意义,《文艺研究》,第11期,2065438。
“传统”与“西方”的双重误读——多重现代性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型理论的重新审视,《重庆评论》第13期。
傅山《庄子美学——以“四宁四不”说为例》,《艺恒》第七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中国书法的现代处境与普世价值,书法导读,第6版,2012 12 19。
文化断裂与转型中的文人书法——兼论许书法的学术意义《书法研究》,《艺术观察》第8期,2012。
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与文明国家——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中国文学》,第1期,2012。
赫尔德与文化民族主义的传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12。
探寻书法美的本体精神,书画世界,2011,第146期。
《& lt柱铭>评真假之辩,重庆书法,第3期,2010。书法指导2011 2月23日第8版(《书法理论》版)。
《重写书法史》与艺术经典的泛化,《文艺研究》第8期,2011。
现代文化政治冲突中的母语认同,《文学理论研究》第2期,2011。
现代性的问题结构与反思,红岩专刊重庆评论2011。编号1
视角的转换与本体论的追问——西方艺术理论阐释下的中国书法,《文艺研究》第6期,2010。
现代性与文化帝国主义,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10。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性——电视媒介与当代审美文化转型,《电视研究》,第11期,2065438。
笔墨底线与中国画自信——陈昭的人物画与艺术追求,《书画世界》第7期,2010。
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与文化价值反思,《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现代性反思与改革开放30年文学史的演进”,《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电子媒体时代的文学处境,人民日报,2006年8月10,《文学评论》版。
人性化还是庸俗化,《人民日报》2005年7月7日第9版“文学评论”一栏。
《东方主义的全球传播与再生产》,《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2005年第3期。
对赛义德的评论”,(香港)21世纪,2004年8月。
《中国写作的意义》,《人民日报》2004年6月15期第16版“文学批评”专栏。
《东方主义的全球化逻辑》,读书,2004年第3期。
总结、兼容与创新: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述略,《人民日报》“文学评论”专栏,114版,2003年。
《现代性、技术统治与生态政治》,书屋,2003年第10期。《科学技术哲学》(2003年第12期)全文复印件。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创新,人民日报,14,2003年8月。
以史为鉴昭示未来——对近年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思考,《人民日报》2003年6月24日第14版,“文学评论”专栏。
“文化发展与中国形象”,《人民日报》2003年6月10期第14版“文学批评”专栏。
市场条件下的当代文学,人民日报,14,2003年5月。
《东方主义话语的解读与问题》,近7万字,收录于王岳川《文学美学与当代中国思想》,首尔:新兴出版社,2003年2月,第179-283页。
本土文化的重建与外来文化的利用,东方丛书2003年第2期。
跨文化实践中的东方主义话语,21世纪(香港),2002年6月。
《福柯与说:从知识-权力到不同的文化表达》,《天津社会科学》第6期,2001。
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从东方主义到东方学家的东方主义,东方系列,第1期,20065438。
因信仰而延续的手艺——朱安书画旧约与生活艺术,笔墨旧约序,西陵出版社,2012。
闲花照朦胧——王先英先生花鸟画艺术,《王先英花鸟画集序》,重庆出版社,20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