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过一个传统文明的清明节?

小时候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我很熟悉的一句诗。我一直以为是想断魂的路人去了坟墓。长大了,看了一些书,才知道那个要断魂的路人,是雨中的过客。或许是因为第一印象太深刻。每年清明节将至,我们常常会想到去扫墓祭奠故人。其实,清明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个扫墓的日子,也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感情最浓、意义最大、活动最多、内涵最丰富的节日。在所有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一个“植树节”。清明节前后,不冷不热,偶尔有春雨,所以种树苗成活率高。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清明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在台湾省和闽南地区,人们仍然喜欢种植相思树,这样死去的亲人可以有一个家,活着的人可以有思念的寄托。如果可能的话,在扫墓祭祖的同时,在祖坟前培土一铲,在合适的地方种下一棵树,让我们种下的树苗生根发芽,播撒成连接天地的生命绿色。

清明节是一个“健身日”。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春游的习惯,还有踢足球、放风筝、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全民健身活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清明节应该成为一个体育锻炼日。

清明节是一个“节能日”。在一些地区,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以纪念晋国的儿子重耳的英雄解推。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是禁火。人们不允许生火做饭,所以他们只能吃准备好的熟食和冷食。在世界气候日益变暖的今天,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全球意识。清明节,禁火节食,倡导尽量减少能源消耗,也是我们赋予传统节日的新内涵。低碳生活和节能并不矛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低能耗、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也是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的改变,共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意义重大。

清明节应该是“清净日”。从节日名称的含义来看,清和明都有诚实正直的意思。晋文公在春秋战国时期被介子推建立后,他愿意住在山里,而不是高官厚禄。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以迫使他成为一名官员。然而介子推上来,抱着树在绵山烧死。火灭了,晋文公上山,看到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看着介休的尸体,哭了一会儿。然后他埋了尸体。他发现解推的脊椎被一个柳条洞堵住了。洞里似乎有什么东西。他拿出来一看,是一件衣襟,上面镌刻着一首血诗:“愿主公永明。与其陪你当劝谏者,不如当个鬼不见。如果你的主人心里有我,记得我经常自省。我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今天我们提倡诚信不是为了模仿介子推的做法。但我们提倡简朴的葬礼,文明的追悼会,这是诚信的具体体现,也是清明节应该注入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