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发展的基础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一网两区三证”和“一城三创五争一”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创新,加快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呈现加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161亿元,按现价计算,2000-2004年平均增长22.98%。预计200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亿元,财政总收入26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577亿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支柱产业支撑作用突出。2004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465438+5200万元,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2%,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00家,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2.4: 55.2: 42.4,基本达到计划目标。

(3)城市发展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三位一体”城市框架初步开启,“一网两区”建设初具规模,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东部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和完善了一批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港口、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4)外生经济加速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2004年出口总额348亿美元,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达到30亿美元。增资扩产项目不断增加,引进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R&D机构。民营经济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总资产6543.8+060亿元,竞争力显著提升。

(五)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筑、产权等有形市场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加快发展,环境和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生产大局基本稳定。改革政府机构和审批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机制,推进依法行政。政府信息化初见成效,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进村(居)民自治,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村改居工作。

(六)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教育稳步发展。大力实施各级科技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国外R&D机构超过100家。推进政府管理、社会服务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三年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东莞理工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前达到并超过2020年国家和省定目标。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基金调剂能力显著增强,保障群体逐年扩大,保障机制发挥更好作用。全面推进文化新城建设,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经受住了非典疫情的考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明显升级,人民生活进入小康阶段。

二、发展环境和条件

(1)开发环境

...国际环境。总体来看,机遇和挑战依然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大趋势不会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新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将保持快速增长,全球产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将继续改善。然而,霸权主义、恐怖主义、贸易摩擦和油价上涨等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内环境。诸多因素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内宏观环境趋稳。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内在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中央政府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煤电油运紧张等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将进一步得到抑制,经济大幅波动的风险将明显降低。然而,来自中国其他城市的竞争加剧,外国投资者的重点转移到华东地区,我们城市面临的挑战增加了。

(2)发展条件

有利因素:一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一城三创五争第一”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的确立,为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思路。第三,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四是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市场机制和体系基本成熟,经济自主增长和市场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五是CEPA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我市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广阔的良好前景。第六,东莞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培养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为未来发展提供了积极动力。

制约因素:一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加工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改变。二是经济结构不协调,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高,抵御风险难度极大。三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用地、用电、用水、就业日益紧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四是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弱。五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为战略任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体目标和任务,按照“一城三创五争一”发展战略,坚持走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水平,努力建设经济强市、文化新城、法治社会、和谐东莞,打造 ...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把东莞建设成为发展快、总量大、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后劲足的经济强市。“东莞制造”品牌将更加突出,建成特色突出、富有活力的现代制造业城市,建成环境优美的生态绿城和文化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强的文化新城,推进和谐社会、法治社会、民主社会建设。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实力更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三次产业更加和谐发展,打造经济强市。“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左右。

...产业优势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8%,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75%以上。引进更多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和服务项目,形成一批“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民营企业。产业国产化成效显著,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规模扩大,整体素质提高,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特色更加明显。城市化水平提高到80%以上。区域协调和空间整合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心镇为支点的组团式城市格局。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构建现代城市“半小时生活圈”。构建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绿城特色更加突出,成为中国最适宜创业和生活的城市之一。

...科教文化更加繁荣。同龄人群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8%;专利申请量突破12000件,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75%以上。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学习型、创新型城市文化,大幅度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事业和产业。科技教育体系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努力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强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政府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日臻完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程度显著提高,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深入人心,城乡稳定,社会秩序良好,人民权益得到有效尊重和保障,全社会形成和谐互助、友好友爱、全体公民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以人民为根本方向,富民惠民,努力实现“人人有技能、人人有工作、家家有保障、处处有温暖”,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使全市人民普遍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普遍得到更多实惠,普遍过上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到2020年,经济实力更加强大,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翻一番,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四,发展思路

“一城三创五争一”的工作思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具体实践,也是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思路。要牢牢把握创新发展方式这个关键,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区位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发展新路,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新跨越。重点抓好几个关系全局的主要环节。

(一)推进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是实现第一产业由“弱”到“强”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第二产业由“低”变“高”,发展高科技,实现高附加值;第三产业由“慢”变“快”,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降低了社会成本,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2)缓解资源约束。资源承载力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要着力解决土地、能源、水和人力资源的约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控制人口规模。一方面,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人口的机械增长进行宏观调控,适度控制我市人口。

(四)促进协调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二是统筹区域发展,解决欠发达城镇的发展问题;第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人口众多、治安风险增加、利益群体多元化带来的矛盾和复杂问题;第四,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继续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五.发展优先事项

(一)突出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加快结构升级。强化政府投资政策和信贷资金在产业结构中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优势支柱产业、特色支柱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和高级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于工业和生活的现代服务业,抓住CEPA机遇,通过两地合作,推动我市服务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重点推动物流、会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和娱乐服务业,快速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优化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生物医药、光电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有选择地发展重化工业。延伸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打造区域品牌,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促进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两自”企业,实施“品牌强市”和“科技强市”战略,围绕软件、电子元器件、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紧缺原材料,坚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加强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品牌、知识和资本附加值。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打造松山湖、虎门港和东部工业园区发展新平台。探索* * *建设产业转移园。

围绕建设科技强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要求,把握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两个发展重点,整合海外、高校、民间资本三大科技力量,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提高科技开放水平,努力实现发明创新新突破,培育“两自”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实现制度创新。积极推进产权制度和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业集群战略,培育发展专业镇,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完善集群内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提高“东莞货”的市场竞争力。实施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努力营造创造、保护和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打造“东莞制造”品牌。强化金融核心地位,改善金融环境,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力度,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维护地方金融稳定。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内生经济和外生经济协调发展。

发挥开放优势,形成外生经济和内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增强发展后劲。

...扩大内生经济。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我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民营经济组织重组,推动民营企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集中培育和扶持一批“两自”企业发展,不断增强东莞发展的带动力和竞争力。以民营企业为产业创新主体,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多元化融资体系,重点培育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内生型企业作为上市资源,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服务,疏通民营经济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大力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和舆论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与外资经济相结合,促进民营企业为外资企业提供配套加工服务,消化吸收和创新外资企业技术管理,使民营经济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完善鼓励和引导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满足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培育汽车、教育、信息服务、健康医疗等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参与省际经贸合作,拓展国内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内需。

...强化外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外资项目准入门槛,实施投资遴选,重点引进关联度和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产业链和供应链长的核心项目,争取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R&D机构、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优惠到优化的战略转变,择优引进外资,注重吸引外资的效益。努力优化吸引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营造投资环境,争取服务贸易和吸收外资有新突破、新发展。坚持以质取胜,着力推动外贸出口由注重数量增长向积极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实施科技兴贸和名牌带动战略,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通过有效的产业和外贸政策,引导外源性企业尽快完成产品升级;积极引导“三来一补”企业规范转型并提供政策便利,拓展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加工贸易出口,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建立健全预警和应对机制,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实施产业本土化战略,促进外源企业在当地扎根。

(三)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工业化为动力,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加强城市规划。以加强城市规划为导向,加快形成现有城区、沙桐、松山湖“三位一体”中心城区,突出各镇特色和功能互补,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中心镇为支点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框架。

...加快城市建设。围绕提高城市竞争力,加强商业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营造商贸、旅游、服务氛围,增强城市凝聚力、服务力和辐射力。加强村镇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居民公寓改造。

...加强城市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做好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营造畅通、安全、高效的交通秩序。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设新型社区,加强社区服务。

...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以“村改居”为核心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消除城乡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完善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配套制度和机制。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农业布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支持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加强粮食储备工作确保粮食安全。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完善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以现有城区和松山湖为主体的中部经济带、以虎门港为支撑的西部沿海经济带、以东部工业园区为龙头的东部经济带,构建“三带联动、全面加快”的发展格局。加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倾斜力度,增强欠发达乡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实施环境保护规划,以河海综合整治为重点,实施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污水处理,加强大气污染、固体污染、噪声污染综合整治,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狠抓环境监测,实行工业集中建设、能源集中供应、污染集中控制、设施集中管理。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保投资的经济政策,推进环保投资多元化和社会化,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和产业。

...搞好生态建设。做好生态规划,加强生态用地保护,重视争创“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城市”活动,努力建设生态绿城。实施一系列造林工程,加快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搞好城乡园林绿化建设,建立并严格执行城市“绿线”控制制度,优先安排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全民植树运动,加强自然湿地管理和保护,倡导生态文明。

...倡导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设节约型社会。严格土地管理,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支持企业在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推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力,形成低发展、高利用、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的良性发展模式。

...加强人口管理。进一步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安全,稳定低生育水平。

(五)突出制度创新,推动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抓住激活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在全国率先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比较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激活市场主体。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完善集体资产监管制度和方法,确保集体经济安全。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产权、土地、人才、劳动力和技术市场,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创造条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主体和金融中介组织,促进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保险市场健康协调发展。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机制,发挥其自律发展和桥梁作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重商业道德、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精简行政层级,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权责明确、监管有力、运行高效的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管理从政府管制到社会选择的重构。

(6)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以交通、通信、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或适度超前,率先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建设和完善交通网络。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建立快速客运和货运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快速、高效、协调的立体交通网络。优化运输结构,以公路建设为主导,突出干线公路网改造升级,全力打造城市公路骨架。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大交通走廊建设,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港口和航道建设,加快虎门港建设,拓展港口功能,发展内河航运。

...建设现代信息网络。建设以宽带、高速、大容量、多媒体为特征的信息传输平台,依托现有网络资源,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融合发展,加快传统网络宽带化改造,建立光纤接入的数字化、宽带化、多元化综合接入网,基本实现光纤到户、宽带家庭接入。

...加快能源供应体系建设。以电力建设为重点,积极进行电源结构调整,加快地方电源建设,以“以大代小”的方式建设一批天然气、水煤浆电厂。加强电网建设,形成安全可靠、适应性强、技术先进的电网。加快天然气管网(LNG项目)建设。

...建设现代水资源体系。以供水和水环境安全为目标,加强政府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协调,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体系,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建立优质和谐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

...建设现代水利体系,加快供水系统安全建设。建设人水协调的现代化防洪排涝体系,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对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加强政府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协调。优化水资源。

配置,适当调整供水布局,加快供水系统安全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工作,形成节水机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和谐的水环境与生态建设体系奠定基础。

(七)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建设现代制造业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

...科技强市。把科技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基础平台,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科技企业,推动企业成为研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联盟,完善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等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教育强市。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优化各类教育资源,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妥善解决非户籍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推进英语教育和?/

不知道你会不会用

你是在写论文还是在做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