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红楼梦》人物分析的论文
又担心又生病,还得靠别人过日子。黛玉幼年丧母,后丧父,所以只生活在贾府。由于她依赖他人的情况,她变得非常敏感和多疑。虽然贾家是天下第一富,但在所有姐妹中,黛玉属于外戚(宝钗也是外戚,但她还有个母亲和一个哥哥,家境殷实,是黛玉望尘莫及的),所以总觉得依赖和无助。她自尊心很强。这种自尊就像一根绷紧的弦,安装在极度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强烈震动。在黛玉的骨子里,她想拥有独立的人格,但在贾府里,她只是被救助和怜悯的对象,这是黛玉最不想扮演的角色。正是因为这种生活境遇,才造成了黛玉敏感多疑的性格。黛玉是一个悲伤多病的人。她天生“先天不足”;能吃就吃药。一进贾家,就浑身不舒服。由于她体弱多病,进入贾府后没有人真正关心她,也没有给予特殊治疗,所以病根未除,长期抑郁,导致她浮躁敏感。正如给宝玉治病的王太乙大夫顺便说的,“听说自己的事不做,必是又气又疑。”不知道是不是怀疑自己气质好,其实因为肝阴亏损,心气下降,这个病是有的。"
炫耀外界的智慧,纯洁无暇。林黛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她内灵外美。她的导师贾雨村说,他,一个女学生,“说话和行为都不一样,和其他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一样。”因为他母亲的名字贾敏,“每当念‘闽’的时候,就念‘米’,遇到‘闽’字,也减一两笔。”到了贾府,她还是个孩子,却知道自己在思考,在暗暗审视。言行,礼貌,得体。但我们也感觉她从一开始就心理压抑。她善于思考诗歌。别人写诗,总是苦苦思索,她却“一笔带过”。她对贾宝玉说:“你要是一眼能看懂十行,我看不懂?”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是出了名的。她很会触景生情,善于利用话题。有一次宝玉去见宝钗,他在一个“金锁”和一个“灵媒”中间。没想到黛玉已经摇摇摆摆地进来了。见了宝玉,笑道:“哎哟!我来的不是时候!”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你这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起来,谁也不来;他今天要来;我明天来,但是时间错开了。不会每天都有人来吗?既不太冷,也不太热闹。”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有害身体,放下酒杯,恰好雪雁送来一只手炉,黛玉一语双关道:“谁叫你送的?”不要打扰他。-那里冷死我了!”雪雁说是紫鹃送的,她马上说:“你也要听他的!我平日告诉你的话,你充耳不闻;你怎么会照他说的做,比圣旨还快!“聪明的皱眉,她表达嫉妒的方式是多么的犀利和微妙,双击不漏。宝玉又一次望着宝钗雪白的手臂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在门槛上,嘴里含着手帕笑着。宝钗道:“风不能不吹,何必站在那个风口?”黛玉道:“怎么不在屋里?”?就因为听到天上有叫声,就出来看了看。宝钗道:“鹅在那里呢?我也要看一看。黛玉道:‘我刚出来,他一声巨响就飞走了。他一面说,一面把手中的手帕一甩,向宝玉脸上掷去。”这种戒备,这种讽刺和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纯洁无瑕。大观园里有几口有意思的,比如凤姐的口,贾母的口,晴雯的口,尤三姐的口,红玉的口。黛玉还有一个更感兴趣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道:“果然林妹妹一句话比一把刀子还重要。”但凤姐等人的“口”与黛玉不同:凤姐多为“世俗调侃”;黛玉优雅帅气。正如薛宝钗所说:“更何况还有个窄嘴。他用‘春秋’的方法描写粗鄙的语言,概括其要义,删繁就简,举一个例子,一句一个句子。”言之由衷,言之巧妙。黛玉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她的人生目标是理想化的。她不像一个理智的人。当她看到花草凋零,她会认为这是自然规律。也不像一个乐观的人,认为花从凋谢的时候就会重新绽放;更不像一个悲观的人,看到花落了只会难过。她埋花是为了给花一个美丽干净的结局,也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给花儿一个干净的归宿,也就是给它们的青春一个美好的结局。她永远不会屈服于现实的各种压力,永远保持自己完美纯洁的崇高理想。它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高贵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凸显了一个独立人格的宏伟和崇高。
虚假家庭关系的尖锐,美好婚姻的威胁。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没落家族,传统势力顽固不化。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封建社会的许多不合理现象。比如王熙凤那种恶心的“孝”像“有戏剧效果的彩衣”;宝钗对贾夫人在吃、穿、玩、猜等方面的殷勤,写诗对袁公主的奉承,在丫鬟面前的举动;王夫人在人前的鳄鱼眼泪;“薛姨妈的情话安慰了她”之类的封建社会遗风。作为发起人的林黛玉虽然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了“干干净净,总比脏得困在沟里好”的人生道路。她那种拒绝妥协和谄媚的高贵而真实的人格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叛逆。“金玉良缘”之说,曾让黛玉“三思而后行”。她急于想知道宝玉是否重视这个“异端”,是否为此深感苦恼。只要有机会,她就不停地测量爱情。她似乎无休止地折磨着宝玉的心。宝玉越是担心不承认,她越是怀疑他心里有“金玉”的想法。当她“把老实的宝玉逼得脸发紫”的时候,她暗暗感到内疚和痛苦。这句不祥的话,给黛玉和宝玉的关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使他们大半辈子都在大观园里争吵嬉笑或沉默生气。黛玉自视甚高,不与众姐妹来往,知心朋友甚少,只有宝玉一人知己。如何抗拒宝玉是另一种“情人”,寻花问柳,令她又爱又恨,只好锁闺房叹息,暗自伤感,以泪洗面。更何况她喜欢宝玉,她又不方便说宝玉不懂,也找不到人为她的终身大事做主。所以一腔心事只能藏在心里,却无人可说,只能以诗寄之。她的《桃花行》《花葬》都是她人生经历和性格的真实写照。诗的中间部分是孤独的,每个字都是孤独的。多孤独的姑娘啊,正值壮年!这大概就是黛玉对宝玉喜怒无常的原因吧。真的是“如果你说没有奇怪的缘分,这辈子还会遇到他。如果你说有一种奇怪的命运,你的头脑怎么会是空的?”
学识渊博,思想高尚。曹雪芹胸中刻画的黛玉是一个诗意的才女。她多才多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她爱书,不仅读四书,还读角戏《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她不仅熟悉李、杜、王、孟、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而且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她不仅擅长弹钢琴,而且懂音乐。曹雪芹似乎有意把历代才女的一些特点,如薛涛、李清照等融入到林黛玉的性格中。比如她写的《杏帘在望》。宝玉相救的细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清照和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嵌怜咏才》和《冷月葬花》把黛玉比作晋代的、明代的叶。而黛玉与历代才女截然不同,这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人格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个性是通过她的诗性气质和诗歌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和薛宝钗远在他人之上。论学识,她可能略逊于宝钗,但论思维敏捷,诗词新颖别致,林黛玉真的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每次诗社比赛诗歌,她的诗经常被大家称赞,所以她一直拿冠军。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她有着极其敏感的感受力、极其奇特的想象力和融于景物的穿透力;哪怕是一根草、一棵树、一座山、一块石头这样普通的东西,她只要一接触,就立刻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把自己的灵魂融于客观景物之中,通过吟诵事物来表达自己痛苦的灵魂和悲惨的命运。比如她的诗《白海棠》,既表达了海棠的魅力,也表达了少女的爱。尤其是那句“谁害羞谁深情?”是最生动的:这既是对海棠风度的描述,也是她自己心灵的独白。她有话刻在心里,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连同生共死的紫鹃,甚至是知己的贾宝玉,都羞于说出来,只好放在心里,自己受罪。这让它更加孤独、寂寞、痛苦。她的“柳絮词”感人至深,优美动人,双关多。句句如柳絮,字字实为自己,表达自己漂泊的人生和对爱情绝望的哀叹与愤慨。尤其是她的《菊花诗》连唱三首,一举夺冠。她的诗不仅“题新、诗新、立意新”,而且充满了情绪和感情。其中“满脑子自怜的问题,谁来告诉邱心?”“谁寂寞傲世,谁隐世?”等句子,也写出了女孩高尚的品格和痛苦的灵魂。她的《花葬》是她进入贾府后的人生体验,是她所有关于自己人生经历和悲惨命运的哀歌的代表作。她含泪流满面地表达了汉奸的悲愤。“杨柳榆树夹芳菲,无论桃飘还是李飞”,寄寓了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和对人情冷暖的眷恋。“一年360天,风、剑、霜互相用力压着”,不就是对迫害她已久的无情现实的控诉吗?“愿奴隶长出翅膀,带着鲜花飞向天尽头”是对一种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求。至于“今日埋花的侬在笑,埋的时候他认识谁?”让我们看到春天的残花渐落,正是美人老死的时候。没有为我悲伤的歌,不知道什么时候花落人亡,等等。书中有几个句子是重复的,是特别强调的。通过鹦鹉会唱歌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意义重大:花的命运也是黛玉的命运。这是一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心曲,是一场与这个邪恶世界决裂的战役。它真实地揭示了一个充满痛苦和矛盾的精神世界,但也持有高度的纯洁和不死,突出了一个独立人格的美丽和崇高。这就是“丧诗”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原因。此外,如她的《桃花女儿之旅》、《秋窗风波》、《提帕诗》和《五美歌》等。它们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诗歌就像一个人,感人至深。充满诗性气质、诗化了的林黛玉,总是伴随着她诗性的灵魂,总是随时从心里和身上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对诗人的入侵毫无抵抗力”,这是她的亲身经历。诗歌,对她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她用诗歌来发泄她的痛苦和愤慨,她用诗歌来表达她的喜悦和爱,她用诗歌来表达她抗议和反抗的决心。诗歌展现了她纯洁的节操,她独立的人格,她美丽圣洁的灵魂,她迷人的艺术光彩!可以说,没有诗歌,就没有林黛玉。
热爱诗词书法的音乐,反思伦理道德的异化。林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世袭侯爵中的“贵族家庭”。官僚父亲因“叹膝下凄凉”而将这个独生女提到男人的待遇和教养,从小教她读书写字,爱她如掌上明珠。她有一个被宠坏的、无拘无束的童年。因为母亲的早逝,贵族官僚家庭没有时间给她更多的阶级教育,没有时间让她充分感受到社会为女性提供的一切,只给她留下了一个空虚而温暖的人生记忆。她进了贾府后,没人教她怎么做人,怎么学习。她有一个教育真空,所以她能够保持她率直和天真的性格。黛玉博览群书,熟读李白、陆游、陶渊明等的诗词。这些诗人大多是高贵的,安静的,没有争议的。黛玉喜欢他们的诗,所以她在气质上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另外,她喜欢音乐,音乐可以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所以黛玉的内心世界始终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就形成了她率真的性格。
忠贞的爱情信念,自由人格的捍卫。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种新类型,历史上从未有过,属于未来。这种爱情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而且是非常纯洁、真诚和忠贞的。林黛玉本来就是“情人”“情人”。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她真诚、执着、始终如一地爱着贾宝玉,至死不渝。但他们的爱情是在一个禁止恋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生存的,这让黛玉非常痛苦,一次次“回泪”。她为她的爱哭泣。爱情已经杀了她好几次了。当他们同命的爱情最终被摧毁时,她“烧稿”“失粮”,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什么样的爱情是真挚而坚定,纯洁而圣洁,感天动地,让人落泪,触动心灵,震撼人心!多少人为她流下同情、惋惜、愤慨的泪水!在以泪洗面生活了一辈子的林黛玉,临死前笑着,终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那句未完的话——留下了千年的怨恨!林黛玉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她永远不会屈服于现实的各种压力,将永远保持她完美和纯洁的崇高理想。作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林黛玉有一种“宁死不屈”的叛逆精神。她的选择是绝对的,要么零,要么全。既然最终还是要分开,不如不要在一起。既然要谢花,不如不开。即使理想不能完全实现,也绝不妥协。她以这个标准要求一切。她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感情追求中,同时又想让宝玉也像她一样投入到他们的爱情中去。黛玉从未向当时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妥协。如果得不到完整的爱情,她宁愿没有破碎的感情,也要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林黛玉坚持她与生俱来的高贵本质和对自由人格的保护。爱情只是林黛玉人生理想的一部分。黛玉追求的不仅仅是爱情的自由,还有人格的自由和人格的平等。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这么做是为了我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