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排名前十的书法家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有几个字,名连斋。他身长七尺多(1.83米),祖籍临沂(今山东),后迁居殷珊(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他儿子王献之的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是右军的将军,被称为“王右军”和“王会吉”。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卦》、《行书大姨妈卦》、《快雪晴卦》、《丧卦》、《行书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仿手追,博采众长,熔铸于一炉,创造了“天成自然,丰神盖世”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之圣人”。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书法家所推崇,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迹、草书、书法都有很深的造诣。现代刘多曾称赞王羲之的书法:“唯一的好字是王羲之”。

-

2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琅琊孝(今临沂市费县朱满村)人。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印,母亲尹也擅长书法。他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刘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

3刘公权

刘公权(778 -865),本名程玄,唐代京兆华人,是太子太尉,世称“刘”等。因为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公爵,后人也称他为“刘合东”。他是颜真卿的传人,后人称他们为“刘燕”,成为历代书法的典范。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并称“四大书法家”。

唐代最后一位大书法家刘公权出生于陕西省耀县。他继承了前人的书法结构,创造了所谓的“六体”,这是后世的典范,直到他进入印刷时代。他的书法化身成千上万,在民间甚至国外传播。他的书法在唐穆宗、景宗和文宗时期一直受到重视。他过着官宦生活,在紫禁城长大,事业有成。文宗皇帝称他的话为“王钟复活,用笔难见”: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好,他说:“用笔在心,心正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人传为“笔谏”故事。“柳缇”与“燕缇”齐名,也被称为“燕刘金古”。

-

4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本名,晚号伏翁,又名黄,洪州汾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的诗人、诗人、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来自北京的教授叶贤伟、国子监教授郎咸平、校书郎、曹作郎、秘书程、福州别家、贵州安置房等。哲被称为“校书郎”和“校勘”的人。后卓住在房子里。邵圣初新党称之为“伪”编史,贬福州(今重庆涪陵),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贵州等地。惠宗初,益州被扣留。宋英宗是治平四年的进士,邵圣初因为是校对员而被贬。后来新党上台,屡遭贬谪,死于益州(今广西宜山)。

擅长写作,诗歌,尤其是书法。诗风奇、薄、硬,难以摆脱粗鄙习气,造就一代风气。早年被苏轼所知,与、晁、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词与苏轼并称为“苏黄”,还有《黄先生文集》。与秦观齐名的还有的《古琴趣闻》、《黄先生词》。词风流豪迈,接近苏轼,是江西诗派的始祖。晁曰:“鲁直以小字套作,实为妙,但非通语,故以一调唱好诗。”(见《诗人的玉屑》)还有很多其他的俚语,也是避不开的。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秦趣章》。主要墨迹有《宋风阁诗》、《华严书》、《景福伯祠》、《都席》、《李白怀古诗》、《苦准赋》。书评见《金纶书》、《论书》、《何晴方》、《石鼓唐书画集》。黄庭坚是“苏门四子”之一。他的诗和苏轼的诗一样著名,他被称为“苏黄”。他的诗风奇特、单薄、生硬,强烈拒绝贬低庸俗的习气。倡导一代风气,做江西诗派的鼻祖。书法精湛,与苏、米、蔡并称“”。词与秦观齐名,但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与苏轼关系密切,词风疏淡,感情深沉,豪放飘逸,时而辉煌。

-

5怀素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叫“狂草”。其笔浑圆有力,使之转如环,奔放流畅,与张旭齐名。后世称之为“张典吃素”或“醉”。可以说是古典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还能写诗,与李白、杜甫、

苏洵和其他诗人都有交往。善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顾墙壁、衣服、器皿,任意书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是张芝和张旭写的。总经理陆唐在读书评论中说:“怀素的草书,借助电,随意变化,宋、朱的《续书断》把怀素的书列为奇葩。评论说:“壮士若拔剑,诸神之色动人。"

怀素从小聪明好学。65,438+00岁的时候突然想家,父母也拦不住。他在《自传帖》中开门见山地说:“怀素住长沙,一个做佛的青年。禅闲之后,颇喜写作。”他努力学习,努力实践的精神令人惊叹。因为买不起纸,怀素找了个板子和圆盘,涂上白漆写字。后来怀素认为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在寺庙附近的一片荒地上种了一万多株芭蕉。芭蕉长大了,他摘下叶子铺在桌子上,对着柱子挥挥手。因为怀素没日没夜地练字,老芭蕉叶剥了,小叶舍不得摘,就想了一个办法,拿着笔墨站在芭蕉树前,给鲜叶写字,哪怕太阳照在他身上像煎锅;刺骨的北风吹裂了他的手和皮肤,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练习书法,不管不顾。他不停地写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这就是著名的怀素芭蕉书法练习。

-

6苏轼

苏轼还擅长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师从晋、唐、五代名家,并在王僧虔、李咏、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等人的影响下有所创新。笔端跌宕起伏,天真烂漫。紫云:“我不可能出了一本书”;又有云:“要创新,不练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笔力脱俗,不如老板自然”;又云:“到了黄州,笔力甚大。”晚年受海外风浪影响。此外,他的学识、胸襟、学识处处出众,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书法风格丰富而天真,你可以通过看他的书法想象他是一个人。人和书互相尊重。当时,他的兄弟、子侄、尤、麦、郭,以及他的朋友、赵灵之都曾师从他。后来清代李纲、韩世忠、陆游、吴宽、张之洞等历史名人也向他取经,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本朝善书者,以(苏)为先。”

苏轼在画中画墨画竹,借鉴的是同一种文风(即写而能之),比写字更简练,有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到顶。我问:为什么不分段分呢?说:竹生时,为何一根一根生?”也擅长制作奇石。米芾也说:“作为枯枝,弯曲是不合理的;石头是硬的,而且奇怪不合理,比如他胸前的凹陷。”可见他的画很奇怪,想送很远。他的书画理论思想突出,画论影响深远。比如,重视神似,认为“画形似,能见儿邻”,主张画外有情,画中有寄托,反对雷同和程序束缚,主张“诗画统一,巧妙清新”,明确提出“文人画”的概念,高度评价“诗中有画,诗中有画”的艺术造诣。为“文人画”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存的书籍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谢谢老师的论文》、《祭奠黄随笔若干篇》、《千赤壁赋》等。幸存的画作有《古木怪石》、《竹石图》;近几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集》也是他的作品。

宋代苏轼在诗歌、散文、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艺天才。

-

7文徵明

文徵明(1470 ~ 1559),即文徵明,初名壁宿,字,后字郑中,号衡山、听云、常州(今江苏吴县)。祖籍衡山,故名衡山居士。家族成员艾芜从祖父开始崭露头角,父亲林文是温州永嘉知府。他学习古典诗词,爱好书画。学者吴宽和书法家李应珍住在神州。他年轻时就享有盛名,与朱云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而,在通往科举的道路上,却十分坎坷。从弘治毛毅(1495)26岁到嘉靖壬午(1522)53岁,十次失败。直到54岁才被推荐为国子监进贡。四年间,目睹官场腐败,屡求回报,57岁回到家乡,潜心诗词书画。他熟悉各科绘画艺术,擅长各种细厚法。他的视力和控笔能力都很出色。当他80多岁的时候,他能够流利地、不知疲倦地写小信。在绘画上,他与沈周创造了“吴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四吴门”。书法与朱允明、王充并称为“吴中三杰”。

-

8褚遂良

褚遂良(596 ~ 659),字邓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猎经史,在李凯工作。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道:“虞世南死了以后,谁也不能和著书者说话了!”魏徵推荐褚遂良,说:“褚遂良文笔努力,为王逸赢得不少。”唐太宗鲍喜爱王羲之的书法,用金帛赏赐他。当时王澍被发配北京,真假难辨。只有这样,你才能判断和识别,并将其编目和隐藏在政府内部。他的书法继承了王羲之的传统,外柔内刚。他的笔法娴熟,对世界更重要。他与欧阳询、余士南、薛琦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府经等,碑文有《雁塔圣教序》、《一阙佛龛碑》、《方碑》等。

-

9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汉族,潭州临湘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刘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朝官太常博士,唐代封为庚陵亲王,又名“欧阳绿庚”。与同时代的其他三人(余士南、褚遂良、薛琦)并称为初唐四大家。因为他的儿子欧阳通也擅长书法,所以也被称为“大欧”。欧阳询以其严谨的笔法和险峻的笔触被称为唐代第一楷书。他和虞世南都是初唐时期以书法著称的大家,又被称为“欧虞”。后人以其书见危于平中,最先习之,名曰“欧体”。

欧阳询既聪明又勤奋,他同时读了好几行。十几岁时,他就精通《史记》、《汉书》、《东关韩吉》,尤其是书法,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据说,欧阳询有一次骑马外出,碰巧看到了一块由晋代著名书法家李靖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看了一会儿才离开,但刚走了几步,又忍不住返回下马观看。他夸了好多次都不想离开,就干脆铺了个毛毡坐下来反复琢磨。最后,他在纪念碑旁坐了三天才离开。

-

10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本名轩仔,本名四白,号祥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秀才,礼部尚书,卒文敏。擅长书画鉴赏,收藏多部名家作品,书画理论著作甚多。他的“南北宗”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号称易得的工业书法,对后来的书法影响很大。他的书画创作强调模仿古人,但不古板。在笔墨运用上,他追求的是先熟后美的效果,体现了文人质朴天真的个性。再加上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他的书画风格名扬当代,成为明代画坛的主流。著有《画禅房随笔》、《容太极》、《花枝》等。